教学杂文:特殊成长体验分析_随笔论文

教学杂文:特殊成长体验分析_随笔论文

教学随笔:透析特别的成长体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随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笔作为一种文体,是“随手写来,不拘一格”(《辞海》)之意,它重在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它的形式灵活自由,内容短小通俗,风格随意平和。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感而发”,它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事件的忽发联想;或者是对某一教学思想的说长论短;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作为的一腔感怀;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作品的评头品足……当然,更多的是兼而有之,触类旁通,它貌似信马由缰,其实下笔财成文章。别看教学随笔比较简单,但写起来却不容易。因为随笔的“杂”,就是题材相当广泛,因此,作者的认识力和知识面就显得很重要;随笔的“短”,就要求作者具有去粗取精,要言不烦的本领。广大一线教师掌握了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在教学之余能坚持及时把心得与体会记录下来,这对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写好教学随笔,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让自己的特别教学体验成为笔下的美丽风景呢?

一、得来全不费工夫——问题的获得

有人经常抱怨自己写随笔缺乏灵感。实际上,我们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并不少见。

我们可以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可以录教学机智:在教学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也可以写教育偶得:针对某一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挖掘,从而得出一些发人深省的结论;还可以记学习感悟:教师在阅读书报、听课、评课、师生交谈过程中,常常有所感悟,好的写作素材也会由此产生。好的随笔很多,以下仅举两例加以分析说明。

示例一[1]:《走出麻木和自我陶醉——历史教师要敢于放弃自己陈旧的教学习惯》(节选,表述略有调整)

2007年12月,我因到浙江大学学习十五天而暂时中断教学。在此期间由另外一位年轻教师代高三的课。由于我是“名师”,这位代课教师颇具压力。因此,他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表现出十分谦虚的态度。在这种坦诚的气氛中,他只简单地讲述了10分钟,然后和学生就几个问题展开10分钟的平等讨论,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己阅读和整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一节课就这样平淡地过去,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但学生却学得很投入、很实在。与我上课时的那种一讲到底、高潮迭起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天以后,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觉得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有收获。甚至班上一些学生开始争论我和这位教师究竟谁教得好。

学习结束后,我走进了久违的教室和讲台,学生们虽大都微笑着望着我,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热情与激动,还有几个学生低着头。我开始发动我的攻势,施展自己特有的讲授技艺,频频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来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但是,无论我怎样用力,学生的反应似乎总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最后,我以平静的讲述结束了教学。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怎么才离开学生十几天,学生对我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显然他们已经不喜欢我的教学方式了。可是以往也是这样教的啊!

他们(学生)在这位教师身上找到了一种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时间上的松绑和自主学习的快乐。由于这位年轻代课教师讲得少,要点精炼而清晰,有足够的时间供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冷静的思考中逐渐获得了一些由我包办所不能得到的东西。虽然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原来那样激动人心、跌宕起伏,但是,学生们在貌似安静的氛围中找到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从根本上实现了自己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局面。

第二天,我成功地扼制了自己的讲述欲望……

在新课改背景下,最富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不再只是展示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了,而更多地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组织能力了。

在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曾出现过因事(病)请假而由他人代课的情况。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学生的学习习惯、喜好等方面的差异,由其他人代课可能会出现教学脱节的现象。刘建伦老师以这一平常的教育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的教学随笔。

示例二[2]:《简约·爱·创造——由一份特殊礼物所想到的》(节选)

快毕业了,不少学生都要老师在其毕业纪念册上留言以铭记师生之情,而老师也会写一些激励的话语来祝福或鼓舞自己的学生。这似乎已是很多学校毕业年级一道不容更改的风景线了。2009年6月,我所任教的高三(7)班学生很另类,他们不仅没有要我留言,却反而送我一本他们自制的留言簿,里面有很多同学送给我的“留言”,还贴有每一位同学的生活照片,有集体的,亦有单人的。我在珍视这件特殊礼物的过程中,似乎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

简约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李玉婷同学在留言簿中写道:“您的历史课真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的简化?首先,教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开展教学工作。我把它称之为教师的思维要还原稚化。……为了避免“课堂垃圾”的产生,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核心内容必讲;学习方法必讲;疑难之处必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不讲也会的不讲;学生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课堂的简化让我受益匪浅,收放自如的课堂,配合默契的师生,充满微笑地点头……鲜活地诠释了教学的力量。

其次,教学的简化还要求教师善于做到“一课一中心”。我把它称之为善于抓住教学的灵魂。我们常听教师抱怨说“这课内容太多,课时紧,无法完成任务”。我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抓住本课的内容主题,捕捉知识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如历史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教材先后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内容,如果按常规思路教学,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就需占用半课时,还有三个问题怎么办?我在教授这一课时紧紧地抓住了本课标题“君主立宪”,即君主与议会的权力争夺及议会权力的完善这一主线展开。因此,我大胆地淡化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首先出示一段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然后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哪两大政治力量的争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胜利后又是怎样进一步完善并为自己的权力提供保障的?”这段材料加上教师的思维引导,对学生把握本课内容起到了高屋建瓴、以简驭繁的作用,整堂课,学生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毕业离校,师生之间赠送礼物是人之常情,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笔者的高三学生赠送了他一本自制的留言簿,这份特殊礼物触动了教师的心灵。笔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教学随笔。

以上两例说明,随笔的素材随处可见,随笔的问题随时迸发,随笔的灵感贵在“当即随手记下”,否则,“它瞬息消逝,再去捕捉,就未必像原来一样了”。

二、随手随心而不随便——问题的分析

教学随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那些平常的教育现象加以剖析,做到见微知著,以孔窥豹。因此,随笔写来随手,看来随意,其实并不随便。它要求作者在轻盈、轻巧的文字中表明思想、展现智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肖川教授说得好:“小文章如同小楷,稍有纰漏,就会一览无遗;而大文章如同狂草,只要整体布局得当,有些小毛病,也不大要紧;小文章得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情趣、理趣和文趣”[3]。如果不是作者有“千虑一得”的选择,“百见一悟”的提炼,“精雕细刻”的写作态度,随笔也就会沦落为“随便”之作,既不能引起读者的浮想联翩,也不会再有深化思维的功能了。

以上两篇教学随笔在分析问题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情感真挚。刘老师在文章中能大胆、作自我解剖,令人敬佩、引人深思,得出的结论也颇具说服力;笔者的随笔字字句句流露了自己对教育、教学、教研的热爱,点点滴滴透露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二是内容集中。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学中的讲授法提出过不少质疑,但具体披露其弊端的实践案例甚少。刘老师的随笔则集中说明了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生动真实揭示了教师只顾自己讲授的弊病,文章的写作也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笔者的随笔则较为全面、具体地展现了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及其实践智慧,给读者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三是结论深刻。刘老师在文中分析道,“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原来那样激动人心、跌宕起伏,但是,学生们在貌似安静的氛围中找到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从根本上实现了自己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局面”。最后自然得出:“在新课改背景下,最富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不再只是展示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了,而更多地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组织能力了!”至此,随笔的灵魂凸现。这样,文章就使得原来零星、浅层的思想变得系统、深邃。笔者则通过透析“礼物”的表象,并结合自己的教育体悟,得出“简约是教学的一种境界”“爱是教育最动人的景色”“创造是教师工作的乐趣之所在”三点结论,随笔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有感而发是随笔最重要的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真挚、深刻,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直接相关。随笔写作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笔之所至,喜怒哀乐皆成文章。

三、这是教学随笔吗——常见症状剖析

案例:《我的第一节历史课》

新学期第一节课,我认为至关重要。这一节课,我没有上新课,而是设计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怎样学历史?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我在提出问题后,又进一步提问,比如:我们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历史小故事,当下最流行的百家讲坛,我们看到的历史电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少年天子》等这些铺天盖地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吗?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了历史的两层含义。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设置了四个答案:1.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爱国心。2.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3.可以提高修养,丰富人生。4.学好历史,决胜高考。我点了四位同学回答,其中三位的回答是为了高考,一位的回答是可以提高修养。我感到十分凉讶。于是,我举了很多事例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我所设置的四种答案。

第三个问题:怎样学历史?我首先请学生回答自己在初中是怎么学历史的?然后,我把他们的发言加以点评和总结,指出了成功学习的三部曲是:预习、听课、复习。另外,历史的学习还需要建构历史知识框架,特别注意史论结合。

虽然这节课只有三个问题,但这三个问题使学生豁然开朗,知道了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和如何学历史。我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历史课。

这是一位教师写的“教学随笔”。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位历史老师态度认真且很有教学思想。但这不是教学随笔,而是自己对一节课基本教学程序的回顾。随笔虽然表达方式比较自由,但它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录教学实录,它是总结反思后的结晶,是教学经验的提升。随笔也不是日记,如果说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出三、四篇也是可行的。如果随笔的写作仅停留在描述教学情节的层面上,则其价值是不很大的。因此,如果这位教师能抓住这一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加以反思、深化,做到“有感而发”,则一定是一篇很漂亮的随笔。

四、随笔写作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笔的写作除了要做到“有感而发”外,还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立意要新。立意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对问题思考的程度,也决定着随笔的价值。教师要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维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学随笔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主题的角度与以往不同,或是自己的观点不落俗套。

2.切口要小。随笔一般篇幅不长,不宜探讨复杂的大问题。因此,随笔在选题上,力求以小见大,能够做到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把中心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为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从而使读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文散神不散,随意不随便”是随笔写作的基本要求。

3.事例要真。随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升华。事实的子虚乌有和情感的矫揉造作是随笔写作的大忌。因此,随笔所列举的事例必须真实可靠,而且具有典型意义,有利于把道理阐述明白,读后给人以启迪。

4.形式多样。随笔在写作形式上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在写借事说理的随笔时,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需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在文章的结尾点题就可以了。在写夹叙夹议的随笔时,要注意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见解,边叙述边评议,做到寓事于理。

写教学随笔大有可为。许多教育大家的成功著作都是因随笔而成,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将其33年的随笔集结而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著作《心灵的轨迹》、《教学工作漫谈》等,也是从他日积月累的日记或随笔中精选整理出来的。拿起笔来,随时记录点滴的感受,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收获的不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生命的光泽。

标签:;  

教学杂文:特殊成长体验分析_随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