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帆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帆

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化中心 江苏徐州 221018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教学手段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步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最前线,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如PBL教学、翻转课堂等,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了高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契机。中国的微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经验、总结教训、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微课;高校教育;应用

1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人类视觉驻留相关规律研究表明,注意力集中的最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证明,时间越长,记忆保持的效果越差。与传统课程一节课45分钟相比,微课课时短小,更符合人的注意力规律,也容易通过快速复习获得更佳的记忆效果,从而有效降低学习疲劳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短小精悍的微课往往是最关键的教学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学习重点,在短时间内便能学有所获。高校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多,学习呈现“碎片化”。微课的特点契合碎片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业余时间更充分地利用起来,丰富学习方式。微课在线课程可移动学习、可反复观看,便于复习巩固,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微课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作为一种“泛在学习”,它有效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方式变得更自由、开放,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微课的灵活移动性、可重复性、能跨区域在线分享等特点,使其成为了高校课堂教学不可多得的一把利器,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2“互联网+”概述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3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

现在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只是趋于表面的形式化,将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仅停留在表面结合、实质分离的状态,即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高校教育本质理念之间的平衡支点,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跨界融合。

3.2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已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到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教育进步,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但仍存在进步的副产品,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教育科技的前进,成为“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高度互联网化的高校,虽然有一些精品课的资源已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但是仅限于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无法实现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学分置换等交叉学习的方式,很多教学资源也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共享。

3.3缺少认证、监管及考核机制

现在国内存在的几种常见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慕课等形式。虽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加盟了慕课平台,且纷纷提供了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谓的“开放大学”,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即学生在慕课等平台学习课程无法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认证问题,学生所学的课程无法得到认证,学校无法确定该课程是否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监管问题,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学习过该课程;三是考核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准确定义完成课程的程度,是否真正学会。

4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微课的类型要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将微课制作成讲授类、讨论类、演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以及微教案、微习题、微讨论、微评价等各种类型,使微课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具备完整性、功能性和趣味性。微课平台与微课视频要多元化,要能够适配电脑在线浏览、手机APP浏览、图书馆阅读设备等各种学习通道,真正达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课的内容形态也需多元化,要实现动静结合,避免沦为课件或投影仪等简单教具类型;要图文并茂,讲授的同时搭配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提高观赏性;微课的内容还可以来自学生,如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境对话等。微课平台的功能要多样化,能够融教学、自学、讨论、评价于一体,提高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度。

4.2微课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虽然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载体,但它并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要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如课程预习这一项,可以通过微课来完成,从而避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和答疑等,也适用微课来实现,借助微习题促进知识巩固与消化,借助微讨论促进师生沟通、答疑解惑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而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微课更能发挥奇效,一方面微视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兴趣,迅速调动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视频能够使复杂或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使知识学习的过程变得更轻松和简单。

4.3微课要注重对传统课堂缺陷的弥补和延伸

传统课堂自有其优势,如调动学生发言参与即时话题讨论,组织课堂教学互动游戏,以及实训类课程等,这些并不适合用微课来实现。因此,微课要做的是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不足环节,例如如何解决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的枯燥乏味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课后的答疑解惑问题,如何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知识延伸学习问题等等。因此,要全面进行微课资源建设,形成对传统教学的有益弥补和延伸,利用互联网扩大教学半径,把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融入到微课平台中去。

5结论

综上,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改革教育理念,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到兴趣主导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

[3]李楠,杜刚.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J].经济视野,2013(5).

[4]康玉洁,梁艳艳,田冲.“互联网+”对传统大学教育的冲击[J].河北企业,2016(12).

论文作者:王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王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