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代经济“倒金字塔”之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资产日益膨胀现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金字塔论文,当代论文,现象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倒金字塔”是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Jonathan Tenenbaum)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特南鲍姆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金融化的价值都可以构成倒置的金字塔结构,该结构分成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金字塔底部,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产品;第二层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第三层是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第四层是完全虚拟的金融衍生品。“倒金字塔”结构有其严密的构成规则和运行规律。总体而言,“倒金字塔”结构上层部分的增长要远高于底层部分的增长,整个“倒金字塔”结构增长呈非线性特征,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比例。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倒置的金字塔越来越头重脚轻,“倒金字塔”的层次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并超出了常态。据统计,世界每天金融交易总额中与实物物品贸易有关的不超过1%~2%。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所言,“90%或90%以上跨国经济的金融交易不是服务于经济家所说的经济功能”[1],而是为了追求价值增值。国内一些学者由此提出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概念,国外学者则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例如,当代财富的实质内容是金字塔顶部价值形态的虚拟资产,还是金字塔底部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当外汇交易量是对外贸易总额的70倍,而正常的比率为2倍~3倍时,货币资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实际生产过程创造了利润?全球虚拟经济规模是实体经济的5倍,虚拟资产大大超过了实际资产,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是否需要一一对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因经济“倒金字塔”现象被凸现出来。本文将从虚拟经济视角来认识当代“倒金字塔”现象,解释“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原因,分析“倒金字塔”对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二、“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原因
(一)金融全球化是“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重要原因
金融全球化使不同职能和不同类型金融市场之间解除了内部分割,各国内部货币和金融市场外部的相互渗透以及与全球化市场接轨,使“以钱生钱”的增值方式泛化,加剧了“倒金字塔”趋势。
1.金融全球化使主要资本市场利率趋同。古典金本位时期资本净流量与GDP相比占较大比重,但这个净流量基本上是为了使贸易便利的需要,产生了与资本总流量方向的一致,即从资本净输出国——欧美发达国家向其他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入。这表明当时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回报率差异。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资本总流量空前庞大,并且资本流向没有明确的方向,资金在更多国家之间频繁流动。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短期资金,它们的流动往往与当地的虚拟资产价格波动有关,用稀缺性原理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大规模资金的国际流动。这一切促成了全球金融资本收益的趋同。它表明:金融市场的地位从原来服务于贸易和生产转变为相对独立且作用巨大,经济主体以追求货币经济膨胀为目的获取货币利润,金融市场与实际经济关联越来越远。
2.金融全球化使“生产性”与“金融性”增值方式混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大企业集团的金融活动与工业活动之间的区别越来越不严格,纯金融盈利机会大大增加。大企业集团利用所有权和债权资本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追求快速的货币收入成为增值的主要方式。例如,股票、债券和外汇等金融市场带来快速高回报的利润,资产并购改善了资本收益率和金融效益。其中,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风潮成为“金融性”增值的主要途径,因为尽管生产资本的合理配置和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但并购主要目的是金融资产名义价值被低估,有望在将来股市景气时价值上扬,并购主体可以通过转卖或继续持有其资产获得自身利润的增长。据统计,在1984-2003年间,三分之一被收购的企业在同期被转卖,并购行为作为资本重组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开发资本的收益率和金融效益。所以,“金融性”增值方式的泛化是虚拟资产大量膨胀的原因之一。
3.金融全球化加速金融证券化进程。在金融证券化的作用下,大量公司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各种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金融工具来配置其资产组合,国际资本流动更加便利。同时,金融证券化导致了各种流动性强的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各类票据、互换、远期、期货、期权等带来了收益和风险的不同组合,在金融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对各种传统工具进行捆绑和分解,使其对公众更具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广泛兴起的资产证券化,大大推动了金融证券化的进程。以大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各个经济实体在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支持下,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进行组合,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这一融资手段使国际资本流动更为便利,金融资产规模日益增大,加快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二)财富积累内容变化是“倒金字塔”加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人类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积累内容逐渐发生变化,“财富”基本上越来越与物质财富相脱离,越来越具有虚拟性。积累发展过程的逻辑大致为:在市场经济初期,资本积累的含义主要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积累的价值形式虽然表示为货币积累形式的储蓄,但最重要的价值增值形式依然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因此,积累的主要目的与其形式的背离并不大,人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积累的实质性内容是固定资本形成。当积累被分成固定资本形成和货币形式的积累(储蓄)时,这个时期积累的内涵虽然偏重于其物质内容,但其实现则必须通过货币储蓄来完成。可以说积累的形式已经在制约着实际固定资本的形成。没有货币形式的积累或储蓄,就无法形成固定资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制企业与股票发展起来了。股票的一级市场实际与银行业的融资一样,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显示出股票收入与生产企业的密切关系,股票的收入不过是生产资本利润的一部分。二级市场的发展在融资与生产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虚拟价值增值的形式,即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而获得收入(至少在股票成长的长时期内,股票价格是呈现上涨的)。这就是说,二级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增值形式。而这个价值增值形式虽然与生产资本有关,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则是一个新的形式,其来源也与股票代表的企业关系更小。因为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以外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其股票价格,导致股息收入之外的收入变动。这个时候,股票本身的独立意义已经存在,即它本身作为财富的性质被市场所推崇,只要持有股票就等于持有企业,不但可以分得企业利润还可以获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积累股票就意味着积累财富。显然这个积累开始相对独立于固定资产及其生产能力的增长。一些暴富的人不是靠生产活动而是靠股票的炒作。当人们发现价值增值的新的形式之后,作为私人财富的积累就包含着大量的虚拟资产的积累了。它们的价值不是逐渐消失或缩小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增长。虚拟财富的积累与实际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发生,而且虚拟财富的积累与实际积累是相对独立的,并呈现“价值化”积累的趋势。
随着股市的发展,债市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来了,房地产市场也迅速成为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于是价值增值的形式多样化了,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生产过程。服务业的发展导致GDP中的成分开始包括服务业。体育、娱乐业、金融业的服务收入也被计入GDP,还有中介机构,包括理财咨询、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服务等,它们的收入也计入GDP。这些GDP的内容与传统的对生产的理解不同,它们变得更不确定,其收入大小与经济环境的关系更大,而与企业成本关系相对于制造业更小。这些变化为积累增加了新的内涵,一些相对脱离于实际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成为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虚拟资产近20年来逐渐成为人们财富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以货币、金融等形式表现的虚拟资产的积聚与增长就成为积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当股票等有价证券出现以后,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以证券形式出现,即出现财富的证券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财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而是以货币符号和各种‘剩余索取权的纸制复本’代表的虚拟财富。随着信用制度和财富证券化的发展,一切财富都符号化、虚拟化了。”[2]
三、“倒金字塔”结构是经济虚拟化的反映
(一)虚拟资产成为当代财富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一样是财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产在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1981-2003年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比重:美国人88%以上是金融资产,英国人的财富中近72%为金融资产,加拿大所占比重为72%左右,日本和法国占60%以上。可见,虚拟资产在发达国家财富中占有重要地位,收入越高,其财富构成中的虚拟资产就越大。实际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个人财富从简单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股票、存款、债券、房地产等占主要地位的变化。据统计,2002年在全国居民财富的七个子项目中,金融资产、房产和土地占居民财产总量的89.02%,其中房产和金融资产两项最为突出,占居民财产总量的79.67%,而耐用消费品则只有6.89%(见表2)。[3]
表1 1981-2003年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财富的百分比(%)
年份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加拿大
1981-1985 69.7 42.5 37.8 51.9 58.6
1986-1990 71.7 41.5 49.6 52.7 63.9
1991-1995 76.9 50.1 55.2 64.1 67.3
1996-1999 82.2 58.2 58.8 68.8 70.2
2000-2003 88.4 64.1 62.5 71.6 72.1
资料来源:根据BIS各年资料整理。
表2 2002年中国人均财产的水平和构成
财产及其构成项目平均值(元)比例(%)
财产总额(净值) 25897.03100
其中: — —
土地价值2420.767
9.35
金融资产5642.684 21.79
房产净值1989.26
57.88
生产性固定资产 1037.309
4.01
耐用消费品价值 1784.316.89
其他资产的估计现值 241.6361
0.93
非住房负债 -218.9326 -0.84
资料来源;赵人伟,李实,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研究[J].新华文摘,2005,(15)。
从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成情况也可见财富构成的变化,美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虚拟资产只增长44.69%,而在1980-2004的24年中,虚拟资产却增长了401.00%,24年的增长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比重占绝大部分,在90%以上(见表3)。可见,在社会财富中,虚拟资产的比重非常大,而固定资产所表现的物质财富却非常小。
表3 1945-2004年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成 单位:10亿美元
资产及构成 总资产房地产 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和房
房地产总值/总 金融资产总值/总
年份地产/总资产资产价值(%)
资产价值(%)
1945 761.7 150.6 562.893.7
19.77 76.95
198011011.2 3421 6633.3
91.3
31.07 69.40
198212678.63997.5 7615.6
91.6
31.53 68.98
198414834 4725.7 8900.1
91.86 31.86 69.44
198618359.15776.2 11153.7 92.2
31.46 70.93
198821426.86747.3 13012.6 92.2
31.49 71.16
199024094.27382.5 14839.2 92.2
30.64 72.83
1992 27011 7850 17180.4 92.67 29.06 75.12
199429451.88276.3 19004.8 92.6
28.10 76.88
199635502.29152.8 24010.1 93.4
25.78 79.88
199843547.210578.130444.5 94.2
24.29 81.75
200049177.212648.9 33711
94.3
25.72 80.81
200248100.514916.630064.1 93.5
31.01 76.43
200353673.916458.333648.3 93.35 30.66 62.69
200459031.218751.436499.9 93.60 31.77 61.83
资料来源:根据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2004)各年资料整理计算。
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个人收入构成的巨大变化反映财富构成的变化,制造业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从1945年的22.06开始逐步下降,到2004年已降到9.35%,同期服务业个人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却由9.85%上升到33.38%,股息红利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由3.20%上升到5.05%。
附图
图1 美国个人收入构成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2004)各年资料整理计算。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非对称性
1.从跨国金融交易量看:我们用跨国金融交易量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总量分别占GDP比重及增长速度的比较,从宏观总量上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非对称性。据统计,1995-2004年跨国金融交易量占世界实际GDP比重远远高出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占世界实际GDP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比重在1315.93%,同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占世界实际GDP比重是41.62%。其他年份跨国金融交易量占世界实际GDP比重均在1000%左右,而同期实际经济占世界GDP比重只为40%左右。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外汇交易额与商品劳务出口之比也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据统计,1977年外汇交易额只是商品与劳务出口量的3.5倍,而1992-2004年外汇交易额已大大超过商品劳务出口量,并且一直保持在60倍左右,1998年接近70倍。虽然国际贸易一直是外汇交易需求的重要来源,但从1977年前者是后者的3.5倍到今天的60倍~70倍,其增长的速度可谓让人瞠目结舌,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实体经济所需货币量的数十倍,大量的外汇已经不是服务于国际贸易结算,而是与实体经济无关的纯粹货币交易。
同样,金融衍生品与世界贸易出口的对比也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非对称性。据统计,1986-2003年,部分场内金融衍生工具名义本金余额年均增长速度65.14%;同期,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只有8.60%。而场内衍生品交易量只是场外衍生品交易量的1/8左右。如果加上场外衍生品交易,衍生品交易量还要扩大将近8倍。可见,衍生品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2.从信贷资金的用途看: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在金融市场吸收资金并在其他金融市场上再贷出,媒介商品和劳务交易。在图2中所显示的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的信贷借款量比例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信贷市场借款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非金融部门借款增长。这说明大量资金不再是直接由贷款人调节到借款人,而是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后,先改变资金的性质,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贷给非金融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转移,而不是直接用于商品、劳务交易起媒介作用。可见,信贷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流动与非金融部门(实体经济)投资无关。
附图
图2 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的信贷借款量之比
资料来源:同图1。
以上分析可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是不对称的,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像金融衍生品,它是一种与实际生产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价值增值运动。这种衍生物既不代表企业所有权,也不代表企业债权;投资者既不持有任何一种实际的证券,也不持有这些证券的代表物。但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避险的工具,却把风险带到整个金融活动中来,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渗透,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四、基本启示
(一)虚拟经济发达与否是国际贫富差距的重要标志
虚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化的标志,在落后经济中,绝大部分财富是以粮食、牲畜、耐用消费品等物质形式存在的;而在发达经济中,财富的大多数是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构成的虚拟资产。在当代,制造业将逐渐变为“贫穷”的代名词,因为它靠的是低成本来维持优势。当一个国家逐渐富起来的时候,收入会提高,优势会丧失。在发达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的20世纪60-70年代,贫富的差距是由“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差别造成的。这种差别随着发展中国家提高初级产品价格(如石油)、提高本国技术水平而逐渐缩小。但是,随着经济的虚拟化,一方面发达国家正在将虚拟经济活动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谁的货币(在黄金非货币化以后完全是虚拟资产)被作为世界货币谁就有支配其他货币的权利,并通过金融交易直接获得利益。在发达国家中,众多的投资公司、投机基金、套利基金等都从虚拟经济的循环运动中攫取了大量的财富。[4]一般情况下,在虚拟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零和博弈”规则(此处仅仅指利益分配),那么交易的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所以在参加交易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财富再分配机制。这种分配可以在一个国家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还可以在各国之间进行。由于各国的虚拟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各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不一样,各国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同,参与整个虚拟经济循环的优势和劣势也不一样,从而通过虚拟经济活动获得财富的能力和规模也不一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发达国家通过虚拟经济活动从发展中国家攫取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当代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除发展以观念支撑价格的经济活动外,应积极推进本币的国际化。因为,虚拟经济理论认为,整个经济是一套以货币维系的价值系统,国家之间发生经济联系,货币是最基本的连接点。一国经济实力越强,金融系统就越稳定,其货币就越加坚挺。稳定的金融系统将使一国成为经济的“中心”,而不是被排斥在“边缘”;使其成为各国经济的主导,而不是别国的附庸;国家将越来越“富有”,而不是越来越“贫穷”。所以,虚拟经济发达与否成为国际贫富差距的重要标志。
(二)保持金字塔结构的合理性,防范风险
迄今为止,人们尽管尚未测定出保持经济“倒金字塔”结构稳定增长公认的准确性比例,但就目前研究“倒金字塔”结构比例是否合理而言,大体上可以用发展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首次使用的金融相关比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物质资产总值和对外收支净值之和的比率)作出框架性的度量。一般地,该比率越大,表示经济运行中储蓄与投资分离程度越高,虚拟资产价值流导向实物资产流增长的带动力也就越大。可见,适度的虚拟经济增长对物质经济的增长将产生积极的牵动作用。但过度的虚拟经济增长现象的出现,巨大偏差的存在,一定会诱使过高的虚拟资产价值在某一时点上以突发的形式向物质资产价值回落,继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冲击。因此,巨大偏差之下,信用体系的临界值毕竟要遭到破坏,受制于虚拟经济严重侵蚀和掠夺的物质经济自然不能继续向虚拟经济“输血”,反而向萎缩状态发展,并导致倒金字塔结构的扭曲乃至倒塌。
虚拟经济活动自开始以来就具有国际性,“倒金字塔”结构的负面影响也以乘数效应被放大。金融风险或危机的联动互动、传导感染也更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加之金融风险或危机本身所具有的“逐渐累积的特殊隐蔽性和突然爆发的极大破坏性”特点,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改变了金融危机的运行态势,呈现出若干全新的特点,即:从由“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到由“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转变;危机的频率更高、危害性更大;危机的发源国和传导路线方向逆转;危机传导机制复杂化;少数国家的危机长期化、深层化和复杂化,长期走不出困境。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金融体系不完善,累积的金融风险逐年加大。有资料显示,我国金融风险指数已从1991年的44.6%上升到2003年的75.3%。这说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并已成为很多国家调整优化“倒金字塔”结构的重要任务。维持“倒金字塔”结构的相对均衡,[5]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有许多措施,但根据虚拟经济的理论,处理好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货币将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分配使用,在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分配量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如果货币流入虚拟经济超过一定的量,虚拟资产过度膨胀将导致经济崩溃,所以,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6]控制货币量的投放,处理好货币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稳定性和虚拟经济自身的稳定性,从而防范金融危机。
标签:金字塔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股票论文; 股票价值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当代经济论文; 虚拟商品论文; 虚拟交易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交易结构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