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青岛 266002)
(2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2014级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眩晕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东部沿海地区地域环境特点,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患者眩晕证病因多为湿热证,在眩晕病发病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况。中医药治疗老年患者眩晕的历史源远,有大量著述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沿海地区地域气候条件,结合老年患者眩晕症发病表征及祛湿清热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湿热眩晕的中医辨证过程进行研究,结合临床对湿热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热眩晕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93-02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及沿海地区气候特点,眩晕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当眩晕发病时,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和目眩,包括感觉外物和自身的旋转以及目视眼花、视物不清、眼前发黑等情况,病情轻微者在休息后病症能够缓解,但是病情严重者,症状持续,难以缓解[2]。古代中医对眩晕证的研究源远流长,辨清精髓,在病因及病机方面,虚实相结,责之于虚、实和虚实相互。现代中医在临床上将眩晕证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等证型分别展开研究。本文根据沿海地区地域气候条件,结合老年患者眩晕症发病表征及祛湿清热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深入分析湿热眩晕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
1.湿热眩晕证病因认识
眩晕在《内经》中称为"眩冒",阐述肝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侵袭等是主要的发病原因。湿热在《内经》中阐述已化之热,与未化之湿相结,则为湿热。《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刘完素明确指出了“积湿成热”的理论,朱丹溪亦云:“湿滞而成热”。《时病论》云:“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饮内留,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搏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或因素体阳旺,热邪内盛,灼津为痰,湿热内扰而发病。因此,湿热之由来,既有外感者,又有内生者,既有内外合邪者,也有湿热相生者。当外感湿热之邪与患者所在地位位置、气候条件、职业生态环境相联系时,则“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矣。当内伤湿热之邪与患者饮食失调,饥饱失节,忧思过虑等相关联时,脾气既伤,则运化无权,湿自内生,湿热相搏,病自内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内外结合的湿热之邪与患者脾气先伤,湿热内蕴等联系时,湿热狼狈,内外相引,古为湿热。《内经》认为邪侵之后,其寒热转化与人的先天禀赋有关,由于人的阴阳寒热有差异,故邪气性质也会发生转化。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痰湿素盛人群,因饮食所伤,劳役失度,情志失调,体质差异等原因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或阳气虚衰,水湿内生,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上扰,发为眩晕[3]。因此,湿热眩晕证病因分析认为体质是其发作的基本因素,地域气候条件的外环境及生活工作的生态内环境亦是湿热证眩晕证病因的影响因素。
2.湿热眩晕证病机分析
青岛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区域,东临黄海,是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到海洋方向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每逢夏秋季节,尤其炎热多雨,空气湿度大,湿受热蒸,以气化形式弥漫于空气中,常能合而成非时之气侵犯人体,故六淫致病以“湿”邪为常见。而且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当地人群好以海鲜为餐,易聚湿生痰,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日久生热,“滋味过多,则里易招热”湿热互结,上扰清窍,而成眩晕;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清代费伯雄《医方论》曰:“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辛辣则火生,多食生冷则寒生,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湿热大多由于内外湿邪相合而成,《金匮要略心典?痉湿暍病》云:“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机不速而湿受于外,外内合邪。”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临床上有湿热轻重之分、偏脾偏胃之别。薛生白云:“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的热重于湿型,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脾的湿重于热型,脾胃俱实的湿热并重型[4-5]。因此,对湿热眩晕证的病机分析表明,地域位置、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及个体体质差异是青岛地区湿热致病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眩晕患者中湿热证的比例逐渐增加,而湿热病证能否发生,正气之盛衰和湿热邪气之强弱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体质是湿热眩晕证发作的基本因素,地域位置、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及个体体质差异是本地区湿热致病的病机。因此,湿热证论治在青岛地区尤为适合,丰富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学,完善本病辨证论治,为以后基于流行病调查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鲁玉辉,徐文洋,王心蕊,等.从“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探讨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2):349-353.
[2]赵梦龙,沙炎,程玉书,等.高分辨率MRI用于伴眩晕症状的迷路内微小病变诊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6):440-444.
[3]康凤河,林虹,李益平.评价眩晕宁加减结合氟桂利嗪对眩晕症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 42(13):2480-2482.
[4]刘旭东,何庆勇,吴海芳,等.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11):920-925.
[5]张振芳,司秋霞, 郑建彪,等.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 56(2):39-40.
论文作者:常红1,李筱媛1,田圣雪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湿热论文; 患者论文; 气候论文; 太阴论文; 因病论文; 病因论文; 地域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