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论文_陈明荣

云南省会泽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云南省 会泽县 654200

【摘要】目的:探究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临床细菌检验的120例患者纳为本次参研的对象,依照检验差异均分为两组,即参照组(行常规血标本采集法)与研究组(行改良血标本采集法)。对两组检验的阳性率与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检验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①研究组病原菌分离阳性率均较参照组高,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②研究组污染率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法可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影响,在实际采集血标本中需严格依照有关标准进行,防止违规操作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关键词】血液标本;准确性;细菌学检验;采集方法

在临床检验中,细菌学检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高严谨性与高技术性的特点。细菌临床检验的结果将会对临床治疗带来关键影响;不容忽视的是,细菌临床检验具有较高的干扰性[1],采集标本与送检标本的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失误均会给检测的结果带来影响。采集血液标本整个流程的标准化可作为细菌临床检验结果有效性的根本[2],因而需提高对采集血液标本的方式以及过程的重视,加强相关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有效保障血液检验的准确性。现就我院收治的进行细菌临床检验的患者120例,依次给予不同的血标本采集方式,并对影响检验结果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现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120例研究对象均于我院进行细菌临床检验,纳入研究的时间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根据研究要求均分为两组,在参照组中,女性24例,男性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9岁,年龄均值(50.36±5.92)岁。研究组中,22例女性,38例男性;最小年龄22岁,年龄最大77岁,年龄中位值(50.49±5.28)岁。两组临床基础资料(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不明显,即P>0.05,满足本次研究要求。

1.2方法

采集血液前对所有患者进行采血健康教育,给予两种血液标本采集方式,采集内容如下:

1.2.1参照组:行常规的采血方式,采集到血液标本之后将其放置在标准的培养瓶中。

1.2.2研究组:在参照组采集的前提下进行采血改良,选取患者输液对侧通路采血,采血过程中需注意对患者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于培养瓶中置入血液之后适当混匀,尽量在采血后的两小时内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则需将血液标本放置在孵育箱中保存,温度保持在35℃。

1.3疗效评价

对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与检出污染菌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数据包中展开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n%)表示,组间差应用x2检验,各组间数据对比后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表明统计学意义成立;若P值大于或等于0.05,则提示本次研究获得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病原菌分离阳性机率与研究组对比明显要低,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标本污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详细数据可参见表1)。

3讨论

作为临床医学检验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学检验主要用在鉴别感染性致病菌的类型,进而给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科学的参考依据。细菌学检验是对诸项组织标本当中的病原菌实施检测,在细菌学检验中,血液标本是主要检测标本中的一种,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是细菌学检验的关键环节[3],并且采集的质量将会成为确保细菌学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中之重;若采取的血液标本质量达标,极易由根源上造成细菌学检验结果有误差,不利于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导致血培养污染的因素中,经腔外途径污染短期留置导管最常见,如果导管长期留置,则腔内定植是其感染的机制;患者病发中,致病微生物将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导管留置时,定植菌常因带入到培养瓶中进而导致污染。细菌感染带入途径有:反复穿刺未成功、家属围观[4]、未注重采血的环境、穿刺失败未对穿刺针进行更换、未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内容进行以及不合理的消毒方式等等。

采血部位的选取同检验结果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为方便操作,一些护士会选取输液通路或者输液同侧采集血液,极易导致血糖、血钠以及血钾水平增高,对采血部位进行选取时,应注意下列问题:其一、若患者一侧手臂输液,则应当选取对侧采血,禁止由针头处直接采集血液;其二、禁止在患者输液时采血,需选取输液患者结束输液后的2h进行采血。尽管标本溶血在采血过程中较常见,但可采取下列措施予以预防:①对穿刺技术有熟练掌握,防止反复穿刺;②应用抗凝管时,注入血液后需保持较小的动作幅度颠倒混匀五至十次,避免用力过度。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病原菌分离阳性率以及污染率均优于参照组,P<0.05,提示改良血液标本采集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也间接证实血标本采集方式对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影响。

总之,血液标本采集中,采血部位的选取、定植菌污染以及标本溶血均会对标本检验的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对此,临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密切配合检验科,熟练掌握标本采集的操作方式,有效保障检验的准确率,并为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佳丽.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3(9):181-182.

[2]刘大宁.细菌临床检验中血标本采集法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64-64.

[3]徐创新.血标本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0):240.

[4]张启亮.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4):107.

作者简介:陈明荣(1973年2月~) 籍贯:云南会泽 民族:汉族 职称:副主任技师 学历:本科 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论文作者:陈明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论文_陈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