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自我论文,人本主义论文,心理学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多次成为哲学心理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从争论的趋势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正面的引进介绍性文章居多;而1987年至1992年,多数研究则强调了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力图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权威;近几年则从世界观、历史观的高度,重新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近或融合之处,在理论评价和社会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注:吴倬:《试论科学自我实现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究竟怎样看待辩证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自我实现问题上的对立及相近之处呢?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马克思对自我实现问题的经典论述出发来回答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对自我实现问题的论述
“自我实现”一词,并不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独创,而是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传统观念。自我实现最早起源于17世纪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思想,在18~19世纪成为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例如19世纪德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论述过人类的自我实现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受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因此,在早期的著作中就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思想痕迹。青年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包括人的自我实现问题异常关注,因而对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作过较多的论述。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自我实现问题的直接论述相对较少,但也不是完全回避了这一问题。总结探索马克思对自我实现的有关言论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现代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1.马克思对自我实现内涵的规定
什么是人的自我实现呢?这曾是19世纪西方哲学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与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对此的理解所相似的是,当时便有一些学者曾将自我实现等同于“自私自利”。马克思曾很幽默地说,对于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不能像傅立叶那样极其幼稚地、按照巴黎轻佻妇女的理解来理解它”。(注:《马恩列斯论人性和人道主义》,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马克思更反对以抽象的人性论思想解释自我实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以经济学为中介对人的自我实现内容作了科学的规定,提出自我实现是建立在人的自我需求活动基础上的、以劳动创造为核心的自由实现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亚当·斯密正是把劳动看作诅咒。在他看来,‘安逸’是适当的状态,是与‘自由’和‘幸福’等同的东西。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一份从事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求,这在亚当·斯密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诚然,劳动尺度本身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些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须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从这一著名的论断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所讲的“自我实现”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1)人的自我实现是出自“自我提出的目的”的自我需求活动;(2)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自由的实现”;(3)自我实现的对象化和物化是劳动;(4)人的自我实现也是克服障碍、创造性地改造对象的活动。马克思在这里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而是为西方哲学认识史上长期流行的空疏的自我实现观念第一次注入了具体实在的内容,使这一命题具有了全新的涵义。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深谙“自我实现”本身是一个含混的、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性理解的概念,因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一般很少使用“自我实现”这一术语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是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科学概念取代“人的自我实现”。
2.马克思揭示了自我实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我实现的基础也作为科学精辟的论述。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出自于人的自我需求的活动,而并非外力强制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内在依从关系,并建构自己的需要理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比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所提出的时间要早得多,而且在理论高度上始终保持着超越性。马克思说过:“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由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3页。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对人的需要类型作了高度概括,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世间的需要和劳动的无穷无尽的反复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发展。因此,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充实”。马克思一般把人类丰富多样的需要类型划分为“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这样两个层次;而在其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经济学高度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方面重视了人的低级需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又把人的自然需要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加以系统考察,进而将人的自我实现活动置于社会历史范畴,为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注入了坚实的理性基础。这也是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理论的根本性分歧之一,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包括高级需要规定为“似本能的内在潜能”,这与从社会意义上考察人的需要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需要建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
3.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有多种类型
人的自我实现的类型及途径问题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集中关注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集体实现相互关系问题的关键支点。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体。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讲的个人实现是指集体实现或社会实现,因为“个人的实现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实现”;也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否定个人实现,而是反对脱离社会和现实的自私自利的自我实现。那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究竟怎样看待人的自我实现的形式呢?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年前就作了十分明确的回答:“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种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就消失。……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页。)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两种必要形式:利己主义的自我实现与自我牺牲的自我实现。后一种形式是个人利益真正的提高。同时又科学地指出,个体自我实现本身的发展与决定这种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的形成,是一个同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过程。列宁晚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集体实现辩证统一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必须确立“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的原则”,“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一步都吃到苦头”。(注:《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并不是否定个人的自我实现,或者是只强调社会实现对个人实现的单向性因果联系。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范畴上,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位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规范上,马克思从来都认为“在任何时候,人们总是从自己出发的”。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同一意义上的范畴。而我国学术界有很多人长期坚持以唯物史观取代人的日常行为准则,以此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权威。实际上这并没有摆脱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重新把‘社会’作为抽象物同个人对立起来”的做法。
二、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分歧
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是否有共同之处呢?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两种自我实现观点的差异,需要从理论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尺度上给予相对的区分:一是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尺度;另一是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尺度。就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尺度而论,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内在分歧。
这首先表现在两种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根本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人性论和似本能论,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以历史唯物论建构自己的自我实现思想。以马斯洛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把心理学的研究完全建立在以精神病患者为中心上,也反对以自然科学为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提出了要寻找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研究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建设性的人性境界,这在西方心理学研究史上是有积极贡献的。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摆脱西方人性论的窠臼,而是给旧的自我实现的人性论思想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马斯洛等人以内省的生物学、人类学和文献学的方法,研究了一些动物和资产阶级个别杰出人物的健康行为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的自我实现的根源和人性的健康本能,较之于传统哲学和伦理学的思辩推理、道德说教,的确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具体的资料。然而诉诸人性之爱和似本能的人本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由于缺乏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不仅难以经受强硬的现实社会实践的批判,而且也经不起科学理性的批判。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一切空想主义者总是从人的天性为最高准绳,不是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为研究依据,而是诉诸人们的善良感情。诉诸人类本性有时也许在鼓动的意义上是有益的,然而对历史这门科学来说却是没有什么益处”。(注:普列汉诺夫:《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马克思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观点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人性论思想。
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创立自我实现学说过程中得出了许多新的较为特殊的技术方法。而且在对实例的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又制订了测验量表,从而为我们了解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性境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这种在人性论背景下考察杰出人物及普通人行为表现,并注重深刻的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研究范式是很有意义的探索。马克思则把人的自我实现置于社会发展过程这一广阔背景下来考察,着重从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分析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自我实现活动的本质源泉。但马斯洛等人则将自我实现的本质进行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本能的人性、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自我实现就是实现一个自我”。(注: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页。)可见,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尽管相当丰富,但在思想力度上根本无法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相提并论。
第三,在自我实现内容的侧重点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马斯洛等人虽然也重视自我实现的社会价值意义,强调理想健全的社会应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目的,但他们所理解的“社会”是指抽象的社会,或者是指“富人的社会”。健康人格的完善也多指在富裕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健康与完善。一旦社会经济条件恶化,自我实现的完善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黄金时期,因而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一度成为人们的“社会普及运动”。但是当7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出现了经济萧条、人们的低级需要的满足出现了危机之际,以自我实现为代表的健康人格理想从此受到了西方公民特别是青年人的抛弃。(注:丹尼尔:《新价值观——人能否自我实现》,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序言。)正如加拿大学者布斯所说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没有对“个体的真实的社会条件给予足够的认识”;“人本主义心理学仍只是一个阶级的心理学,而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毫无关系”。(注:布斯:《辩证法和人本心理学》,《心理学》1987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从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去研究和论证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问题,这样就确立了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来源。虽然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受人本主义哲学影响较深,也提出了“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中交织着以抽象的人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辩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的矛盾,其思想实质决定了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历史唯主义,而不是人本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进一步清算了超社会性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
如果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尺度来认识,则又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与人本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确有很多相近或相通之处:如二者均强调人类需要潜能的作用,重视从需要理论出发建构各自的自我实现思想;突出了劳动及创造性的努力工作对自我完善的决定性作用;也都肯定了社会对自我完善的积极意义;共同主张自我实现并非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自我实现与利他主义的自我实现最终会消除对立;普遍从现实范畴和理想范畴出发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理想新人形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二者之间的质的区别。作为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新的生活方式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独特的理论贡献是把人的现实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由于这种理解,促使马克思去研究人的自我实现的劳动性、社会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旨在揭示人的自我实现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制约及决定因素。而在对人的自我实现活动的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考察的同时,马克思又进一步分析了人的具体行为活动方式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科学地指出了“在任何时候,人们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为了利益”以及“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我实现途径的策略思想。这两个基本方面是有内在联系和区别的。如果我们以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取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规则,必然会得出马克思不重视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简单结论;反之,则会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同于马克思的心理学思想,同样也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标签:心理学论文; 自我实现论文; 人本主义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社会论文; 马斯洛论文; 人性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