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派论文,管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93
自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rederick W.Taylor)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学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管理学的理论流派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影响较大的学派有数10个之多,各种理论多达数百种。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基本假设的多样化进行认知,这些认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或侧重学科研究对象的某个组成要素,能够对学科研究对象提供新的解释。对管理学科的不同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导致了一些混乱和管理学的分歧,管理学领域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孔茨(Harold Koontz)所言:“已经过于滋蔓,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①本文并不是要消除管理学派的分歧,而是以管理文化为依据,对西方管理学的理论流派进行重新划分,以期把握管理学流派演变的内在轨迹和管理学流派并存的全貌。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世纪西方兴起了一股研究管理的浪潮,“在过去的100年里,管理才得到认识、分析、监控和传授,才有了一定的形式。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②由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以及实际管理人员都一拥而上追赶这一浪潮,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从而形成了众多学派。对于愈演愈烈的管理理论之“丛林”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发了西方管理学界关于管理学派划分与专业化的有效性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导火线是以1961年12月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作为标志。孔茨在此篇论文中,将当时的管理学理论归纳为6大学派或研究方向——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1962年,孔茨邀请了一批著名的管理学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了一次管理学理论的讨论会,此次会议未能达成共识。然而,管理学知识的更新是永远不变的要求,以至于到了1980年,孔茨不得不对管理理论“丛林”重新加以考察。“考察结果,我发现,现在至少已经有11个学派,而不只是1961年我所提到的那6个学派了。‘丛林’已显得更加茂密而难以通过。但是,也出现一些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将来各学派逐步融合,以至于形成一种统一的、更为有用的管理学理论。”③孔茨所称的11个学派分别是: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或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结论是管理学正在走向分歧,而并不是走向统一。
尽管孔茨期待出现“以一统众”的管理学理论,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事实上,不同学派的并存是管理学的一大特色,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学派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即使在同一时期也是同时并存,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甚至其理论观点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只不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因此,任何企图消除管理学分歧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做的是需要对已有管理学派进行梳理和划分,以把握西方主流管理学学派和主流派系。除了孔茨把管理理论划分为11个学派外,英国管理学学者胡克金斯基(A.Huczynski)在1996年把管理思想流派划分为6大学派,即官位主义、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人际关系、新人际关系和大师理论。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则更出现了诸如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团队管理理论、管理伦理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等众多新的管理学学派。有学者认为,现代管理理论可分为7大流派:战略管理学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⑤也有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管理学的发展焦点是现代性、超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⑥纵观上述对管理学流派的不同划分,虽然对某一阶段的管理学论争有所归纳和分析,但缺乏划分这些流派的充分依据,只是根据理论观点的相近进行归类而已,未能反映西方管理学派的全貌。因此,从总体上对西方管理学流派进行重新划分就显得非常必要,它直接关系到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轨迹及其发展方向。
二、管理学流派的划分依据
就孔茨所划分的11个管理学派而言,每个学派都对管理学理论作出了贡献,从而使管理学理论丛林枝繁叶茂。依照孔茨的看法,造成这种混乱以及各个学派之间“丛林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语义上的混乱,对组织、领导、管理和决策等术语在用法和解释方面有所不同;(2)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些术语,造成了对作为知识整体的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以及所包含的范围未能取得一致意见;(3)主观先验的结果。一些管理学学者常倾向于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4)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当某些原则不符合实际时,就企图否定整个原则的框架;(5)管理学学者没有机会或不愿意相互了解,其原因是由于学科或个人的职业话语之“墙”,以及维护个人意见或职业的愿望。尽管孔茨分析了形成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但他并未从管理学流派演变的内在轨迹来划分管理学派,因而显得划分管理学流派的依据并不充分。
本文认为,对西方管理学流派进行划分应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线索为依据。管理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作为人类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其每一项管理行为无不受到特定时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管理学理论“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⑦管理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以及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中”。⑧因此,管理文化深深地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管理理论和管理的实践模式。
由此认为,管理与文化是共生、同构和互动的,在它们的内在关联中,文化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深层力量,从管理学理论的文化基因入手比人性假设的观点更能把握管理学流派演变的轨迹。纵观百年管理学流派的演变,以特定的管理文化为基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管理学理论变革: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行为管理和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管理。这三次重大的管理学理论变革,构成了西方管理学的科学管理学学派、行为管理学派和文化管理学派三大主流学派,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管理学的主流派系。
三、西方管理学的主流学派
管理学流派和派系是管理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如上所述,以管理文化为依据,西方管理学流派可分为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管理学派和文化管理学派三大主流学派,而管理学派系则是指多个不同的时代或时期对某一或某些基本的管理学问题同感兴趣的管理学学者所提出的类似的甚或相同的观念和学说所结成的理论阵线。西方管理学的流派与派系的关系表现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一个主流学派可能包含某种主流派系,也可能不包含这种主流派系;而一种主流派系可能出现于某个主流学派中,也可能不出现于这个主流学派中,甚至某个主流派系会成为另一个主流派系的学术渊源。从总体上来看,西方管理学的主流学派和分支派系之间表现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
1.科学管理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对管理的本质认识是,管理就是一门科学,管理可以形成一门学问。在管理学理论的开创时期,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和所关注的对象不同,他们在对科学管理进行研究时所选取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张。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法约尔(Henri Favol)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正是泰罗、法约尔和韦伯试图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个人、组织和社会来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从而为管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管理效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有序化,因而成为一切管理的基础与起点。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管理对象日益复杂多变,对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理性化、科学化,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使管理更加科学化,已成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在对科学管理的探索中,除了泰罗、法约尔和韦伯外,影响较大的学派还有以下诸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C.I.Barnard)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因而主张用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组织管理的问题。(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H.A.Simon)提出了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管理就是决策。(3)管理科学学派。该学派以运筹学为基础,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解,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它要求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管理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4)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等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团体中通过他人或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而管理过程同管理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是分不开的,并将此作为其理论的核心结构。(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F.E.Kast)等人把一般系统论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与系统管理的关系,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各项管理职能,重视对组织结构和系统模型的分析。
上述管理学学派及其理论主张表明,它们都力图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思考和探索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基本原则、原理和一般方法,它们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技术。无论是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还是决策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都充分说明了追求效率、效用、科学和理性,是推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
2.行为管理学派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自从梅奥(G.E.Mavo)把人当作“社会人”开始,研究人的需要和行为,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重视人的发展就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又一重大取向。
行为管理的主要学派有:(1)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建立的基础,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对泰罗主义提出了批评,认为组织中的人绝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工作场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要,因此,研究管理必须着重于人际关系。(2)个体行为学派。该学派的起点是马斯洛(A.H.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经过赫茨伯格(Herzberg)、弗罗姆(V.H.Vroom)等人的努力,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因而他们着重研究人的各种需要,以及满足何种需要将导致最大的激励等。麦格雷戈(MacGregor)则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了总结,认为Y理论能使组织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最好地实现个人目标。(3)团体行为学派。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最早提出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构成了团体行为,而团体的一致性如共同目标、团体规范、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就会产生团体动力。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团队已成为组织的主要运作方式,致使团队管理理论得到了较大发展。(4)组织行为学派。组织行为是行为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的行为,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领导,促进组织发展,而组织领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领导方式。自斯托格第(Stogdill)和沙特尔(Shartle)提出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以来,管理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出现了管理方格理论、经理角色学派、企业领导理论、组织发展理论等学派。(5)管理伦理学派。管理伦理是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理论界和企业实践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管理学家几乎把伦理提到了关系企业或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至高地位。在管理伦理的研究中,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反映现代人性的人文价值,建构组织系统的价值模式和考察现代人的行为价值逻辑。
总之,正是行为管理学派才确立了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它不再将人视为仅仅是获取利润的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注重人的需要和行为动机,研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就其思想渊源而言,行为科学管理方式是人类自身对其本质认识的某种结果,是人文主义原则在管理活动中最直接的反映。
3.文化管理学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人类文化最高成就的知识亦不断“爆炸”,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引发了管理革命。由于知识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因而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对文化管理的探索将促使管理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这种探索由“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Drucker)开始,德鲁克认为,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不是某种资源”。⑨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利用价值观这个“无形之手”进行管理,而价值观又主要体现为战略观、变革观、创新观、知识观等观念,相应地出现了战略管理、变革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等新的管理学派,为组织的发展注入了知识文化的力量。
在对文化管理的探索中,影响较大的学派主要有:(1)管理实践学派。该学派以德鲁克为杰出代表,主张管理理论不应是理性的推理或分析,而必须从特定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文化出发,通过研究管理中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案例,并总结、概括出理论性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经理提供实际建议,从而使他们学会进行有效管理。(2)战略管理学派。该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形成以来,就一直居于管理学的前沿地位,吸引管理学家们广泛进行探讨。就其发展历程而言,主要有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竞争战略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然而,由于人们对战略的本质没有达成共识,因而战略形成的整体就像一头大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战略管理学派。(3)变革管理学派。变革管理源于权变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其后出现了创新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4)组织文化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研究组织文化的热潮,他们向传统的纯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管理的重点转向软性管理,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倡导文化管理,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学派、组织文化模型学派、文化适宜学派及跨文化管理学派。这些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理论的研究向更深层的文化层面发展。(5)知识管理学派。该学派的兴起是与信息社会和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出发点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最核心的无形资产,通过将隐性知识沉积在制度及操作层面,创造有利于隐性知识传递的环境条件,实现知识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对知识型组织而言,应以动态的方式应对复杂、变动的环境,其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本(包括货币资本),而是知识和智力资本。因而围绕智力资本的运营进行知识的生产、创新、传递、利用和保护的知识管理,就成为组织在价值提升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新的组织观是“组织通过摧毁现有的知识系统,然后创造新思维及做事方法,从而达到对自身进行再创造”。⑩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利用作者被引和多元统计分析形成的知识图谱,又可分为知识管理战略流派、组织变革流派、过程流派、技术流派和应用流派。(11)
综上所述,文化管理并不是将科学管理与行为管理对立起来,而是在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以往的人类管理智慧进行新的整合,它依靠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综合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的互补与综合。
四、流派纷呈对于西方管理学的意义
本文把西方管理学流派分为3大主流学派和16个分支派系,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是为了把握西方管理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从广度和深度上理解西方管理学的理论范式。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与管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密切相关,流派纷呈本身是西方管理学发展和多元化范式的一个基本表征,它对于西方管理学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学科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的交叉科学,从管理学科的性质出发,管理学的研究是有多种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亦即管理学的研究存在着多元化范式。这种多元化范式可以促使管理学研究者们从各种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使管理理论研究的层面比较广泛,各个层面的研究也比较充分和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工商企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从未出现过的极其深刻的变化。管理学正在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非线性、偶然性、不确定性、混沌、自组织等复杂性科学的引入,使管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某种“断裂”和“不连贯”。
应当看到,管理学科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是建立在意见分歧、学派论争和各种不同观点共存的基础之上的。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考虑和探讨管理问题而形成的不同学派,将直接导致西方管理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与繁荣。从人类管理活动和管理知识的文化本性来看,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间的对立并非不可融合,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基因,都是管理的一种文化存在。未来的管理学将会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一种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
注释:
①Harold Koontz,Management Theory of Jung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4),1961,pp.174~188.
②[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邱琼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③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Jungle Resived,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2),1980,pp.175~187.
④[英]安德泽杰·胡克金斯基:《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王宏方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⑤苏勇主编:《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⑥罗珉:《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⑦[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赵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⑧[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⑨[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⑩[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李萌、高飞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11)仲秋雁等:《知识管理流派特征分析及内涵界定》,《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2期,第80~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