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方言体标记“紧”的语法化研究
蔡娇娇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摘要: 南雄方言中,表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意义的体标记是“紧”;此外,“紧”在南雄方言中还充当述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紧”在南雄方言中的三种用法是它在语言共时层面不同虚化等级的表现,其中体标记“紧”是从上古时期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经由中古时期充当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再演化为现今南雄方言中的体标记的。
关键词: 南雄方言;体标记;紧;语法化
南雄市是广东东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其北部与江西省大余县接壤,东部与江西省信丰县毗邻,南部与江西省龙南县、全南县及本省的始兴县交界,西部是本省的仁化县和曲江区[1]。南雄境内方言属于汉语方言分区中客家方言的粤北片。
普通话的体态助词“着”有两种语法意义:一是用在动词后表动作正在进行;一是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状态的持续[2]。然而,在南雄方言中,表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的是助词“紧”。此外,“紧”在南雄方言中还充当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这里把南雄方言中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的“紧”记为“紧1”,表动作正在进行的“紧”记为“紧 2”,表动作状态持续的“紧”记为“紧 3”。“紧 2、紧3”在南雄方言中词义基本虚化,只有语法意义。
只剩下语法意义的“紧2、紧3”与“紧1”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这其中的规律、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文章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南雄方言中体标记“紧”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描写、分析,并从结构形式、语义变化和认知心理三方面对其语法化机制探讨一二。
一、体标记“紧”的语法化过程
汉语语法化从狭义角度看是词汇的语法化,包括实义向虚义的变化、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演化前后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3]。南雄方言中表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的“紧”的语法化过程,是它词义虚化的过程。
(一)历时考察
1.隋唐以前的“紧”
《说文解字》颐部对“紧”解释:“紧,缠丝急也。从颐,从练省。”[4]据检索的语料①显示,“紧”最早出现在《管子》中。虽然出现得早,但隋唐以前,包括隋唐大部分时期,“紧”的用法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充当句子的谓语,如:
(1)疏藏器弓弩之张、衣夹铗钩弦之造、戈戟之紧,谓其坚疆者,其厉何若。(《管子24卷》卷九)
(2)琴,紧其弦则清,缓其弦则浊。(《史记 130卷》卷四十六)
对于这类老人要细心观察,特别是有排泄欲求或排泄有痛苦时,往往老人在行为有所表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规律。
(4)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李太白集30卷》卷五)
(3)秋毛紧强,春毛软弱,独用太偏,是以须杂。(《齐民要术》卷六)
(5)羌妇梳头紧,蕃牛护尾惊。(元稹《遣行十首》)
雨量/光线传感器(图4)位于前风挡玻璃的顶部,测量环境光线强度和风挡玻璃上的潮湿度,然后通过LIN 线将信号传送至前SAM控制单元。
上述5例中,“紧”都是充当该句的谓语,基本是“(使)坚固、牢固、密实”的意思,词性为动词。
唐朝后期,“紧”开始有“急、急骤”的意思(多出现诗歌中),并偶尔出现在述补结构中充当补语,如:
(6)红云塞路东风紧,吹破芙蓉碧玉冠。(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美国、芬兰、新加坡慢性病防控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 莹等(15):2021
(7)叵耐天风紧,挫腰肢。(尹鹗《女冠子》)
以年为单位,对某生产设备2000年到2009年采购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结果见表1。以前9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以第10年(2009年)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应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生产设备采购模型进行采购量预测。
进行体用于动态动词,表示行为在时间中的进行过程,不关注动作的起点和终点[6]468。进行体关注说话人说话时刻,强调的是说话人说话时刻动作行为正在进行,见图1:
(6)(7)中的“紧”均是“急、急骤”的意思,依然充当谓语;但(8)中的“紧”不是句中谓语,是谓语“勒”的补语(肚带勒得很紧)。“紧”在这里是形容词,意思与“松”相反。
2.隋唐以后的“紧”
隋唐以后,“紧”虽然还能充当句子谓语,如“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东坡文集》)。但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如:
(9)镇帷犀、护紧东风,秀藏芝草。(吴文英《探芳信·贺麓翁秘阁满月》)
(10)藏头入殻,如入狱,蛇筋束紧。(《事文类聚236卷》前集卷二天道部)
(11)他当时问得极紧,他一向鹘突应将去。(《朱子语类》卷一)
基于群体药动学原理对1例甲氨蝶呤严重排泄延迟患儿的药学监护 ……………………………………… 李思婵等(4):560
(12)知是君家,直惩地去得紧,奴不卖这发,君须去不成。(《张协状元》第20出)
(13)君瑞莺莺越偎的紧,红娘道:“起来么,娘呵!”(《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紧”在这一时期充当补语,表“急切、急促、急骤”“距离近、空间小而密”等意思,词性是形容词,词义比充当谓语的“紧”虚一些。
“紧”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的这一功能在今天南雄方言中仍然存在,比如:
(23)雷紧几,唔要拿几系出外口料。(喊住他,不要让他出去玩了。)
(15)你进来之后关紧门。(你进来后关好门。)
玉敏没有让步,坚持请许沁配合。玉敏不再脆弱了,脆弱是没有用的,就是把万里长城哭倒了,也不会飞来三十万。玉敏继续给许沁打电话,许沁一直未接。四五天后,许沁停机了。
综上可知,“紧”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隋唐以前,一直充当句中的谓语;唐朝末年,开始充当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词性是形容词,词义比唐朝以前充当句子谓语的“紧”要虚一些;隋唐以后,形容词“紧”大量出现在语句的述补结构中,充当补语。因此,我们认为“紧”的语法化路径是:紧(动词,充当谓语)→紧(形容词,充当补语)。
(二)共时考察
“在语法化过程中,一个形式的新功能产生后,旧功能并不一定立即消失,新老功能往往同时并存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在某一特定时间里,代表不同时间层次、不同语法化等级的功能可能同时出现”[5]。南雄方言体标记“紧”的语法化就是如此。在南雄方言中,“紧”不仅表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而且仍保留了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的用法,跨越了不同的虚化等级。在很大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它由补语到体标记的虚化过程。
持续体是对某种静态谓词所表的持续状态的观察,不关注其起点和终点[6]467。持续体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某种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7]。持续体不关注说话人说话时刻,强调的是状态在某一段时间持续。跟在静态谓词后,表状态持续义的“紧3”在南雄方言中也很常见,如:
“紧1”在南雄方言中一般跟在能够造成稳紧意义的动词(如:扶、绑、钉、捆、扣等)后,充当结果补语,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农户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农户生产要素购买意愿的邻里效应方面,而对农户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度、邻里效应与参保决策之关系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对河南省403名农户的调查问卷,从农户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出发,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度、邻里效应与农户参保决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河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6)拿网罩遮紧饭菜。(拿网罩遮好饭菜。)
(17)你抓紧鸡来。(你抓稳鸡。)
(18)绑紧绳来。(拉稳绳子。)
取肌原纤维沉淀加入2倍体积的蒸馏水,用高速匀浆机匀浆15 min,4 ℃过夜。分别取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样品 400 μL,加入 100 μL 5×的 SDS-PAGE样品处理液(10 mL 0.06 mol/L Tris-HCl,pH 6.8,5 mL甘油,1 g SDS,2.5 mL β -巯基乙醇,0.05 mg溴酚蓝,加蒸馏水定容至50 mL),混匀,在沸水中煮沸5 min,冷藏备用,在使用前再加热2 min。
(19)柜里给洋钉要钉紧来。(柜子的钉子要钉稳。)
(20)扣嘞要扣紧来。(扣子要扣严实。)
(16)“拿网罩遮紧饭菜”的谓语中心是“遮”,“紧”是“遮”这一动作造成的一个结果,即通过“遮”这一动作,致使“饭菜被网罩盖得严实了”。其余几例也是如此,“紧”均为该句中述补结构的补语,是述语造成的一个结果,意思基本为“严实、稳实、紧实”。
随着“V+紧 1”组合能力的增强,“紧 1”前面的动词不再仅限于那些能够造成稳紧意义的词,“V+紧1”结构的词汇义逐渐泛化,如:
(21)拦紧该嘎车,唔要拿几系过。(拦着这辆车,不要让它过去。)
(22)我系上一下厕所,你帮我带紧人。(我去上趟厕所,你帮我带着小孩。)
乡土正义代表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生存结构中各种特定利益的集合,人情法则、脸面机制、乡土权威构成了配置、平衡这些特定利益的社会控制机制。这里的特定利益并非与司法正义中所主张的法律权利相互抵牾,只是在村庄社会语境中,这些利益具有乡土特点,利益的获取、主张都不是按照现代规则来运作;相反,有时吃亏也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遭受侵害。此外,即便涉及村庄利益冲突,由于社会交往密度较高,利益早已模糊化,只要不触犯底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以容忍的方式来确保乡村秩序。
(14)你抱紧细眼嘞,唔要跌下来。(你抱稳小孩,不要掉下来。)
这几例中的“紧”仍是述补结构当中的补语,但跟前面又有些不同。
语义方面,这几例中的“紧”不再是前面述语导致的补语结果“严实、稳实、紧实”意义,它的意义已经是宽泛的结果义了。如(21)“拦紧该嘎车”中的“紧”不是“拦”导致的结果,即不是“拦”这一个动作让“这辆车稳紧了”,而是“拦住这辆车,不让它走”,结果是“这辆车被阻拦了,没被允许前进了”,是“拦紧”这一整个结构给予它结果义。其他两例也是如此。
句法方面,这里的“紧”是在“V+紧”构式中,这一构式赋予“V+紧”结果义,“紧”和前面动词结合更紧密,其词义比“紧1”更虚。虽然这里“紧”没有“紧1”充当补语时意义实在,但它也没虚化到“紧2、紧3”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紧”是“紧 1”虚化到“紧 2”“紧 3”的过渡阶段。
2.进行体“紧 2”
(8)缘血为荣,气为卫,兼肚带勒得紧。(《司牧安骥集》卷2)
图1 进行体
跟在动态动词后,表行为正在进行的“紧2”在南雄方言中很常见,如:
对助力特性曲线改进的主要目的:基于对电液助力系统助力特性曲线的改进优化,使转向路感更加清晰,助力过程更加平稳;针对电动机和液压泵的配合响应情况,对助力曲线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减排.
(24)我洗紧/紧嘞身,唔方便接电话。(我正在洗澡,不方便接电话。)
(25)开紧/紧嘞车就唔要打电话。(开着车就不要打电话。)
(26)几煮紧/紧嘞饭。(他做着饭了。)
“基础会计”是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目标为,在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根据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等。
(27)外口落紧/紧嘞水。(外面正在下雨。)
(28)我等食紧/紧嘞饭。(我们正在吃饭。)
(24)“我洗紧身”中的“紧”表示动态动作“洗”正在进行中,其余几例中的“紧”也是如此,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语义方面,“紧2”是体态助词,无实在词义;句法方面,它跟在动态动词后,表行为正在进行,相当于普通话中表行为正在进行的“着”。
3.持续体“紧 3”
1.补语“紧 1”
(14)中的“紧”是“抱”的结果补语,是“抱稳小孩子”的意思;(15)中的“紧”是“关”的结果补语,是“把门关严实”的意思。两处的“紧”都是“紧1”的用法,后面共时考察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南雄方言中“紧 1”的情况。
(29)看紧东西,唔要拿人偷了。(看着东西,不要被人偷了。)
(30)几捞人家讲紧事,唔理我。(他和别人讲着事情,不理我。)
(31)做紧做紧功夫,就落大水。(干着干着活,就下大雨。)
(32)我奇紧得毛你坐紧该高。(我站着都没你坐着高。)
(33)门口围紧一庞人,唔晓得想做什么。(门口围着一群人,不知道想干嘛。)
(34)你抱紧细眼嘞,我系煮饭。(你抱着孩子,我去做饭。)
(29)“看紧东西”中的“紧”表示“看”这一动作的持续;其余6例也都如此,“紧”表示前面动作状态持续。
语义方面,“紧3”是体态助词,无实在词义;句法方面,它跟在静态谓词后,表前面动作状态持续。
这里有一例比较有意思,即(34)。这例跟(14)看上去很像,但两例中“紧”的语法功能却不一样。(34)“你抱紧细眼嘞,崖系煮饭(你抱着小孩,我去做饭)”,这里“紧”表示“抱”这一动作的持续,无实在词义,是体态助词;(14)“你抱紧细眼嘞,唔要跌下来(你抱稳小孩,不要掉下来)”,这里“紧”明显充当了“抱”的补语,是抱稳孩子的意思,“紧”有实在的词义(即“稳实”)。这两例中“紧”的不同语法功能正体现了它在南雄方言中跨越不同的虚化等级,新旧功能并存。
她有一种像刚爬上岸又被人推进了海里的感觉,出于赌气,她也和人说,他们分开了,只是换了个公司。其实,也不是真的分开了,两人依然经常问候,只是不常见面了。
“紧”是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还是表状态持续的体标记?这两者的区分依赖于具体的语境。
区分“紧 1”与“紧 2、紧 3”:首先,充当补语的“紧1”一般是跟在能够造成稳紧意义的动词后,或者它所在的结构(“V+紧1”)具有泛化的结果义,但表达体意义的“紧2、紧3”并不需要跟在能够造成稳紧义的动词后,所在结构也不具泛化结果义。其次,具体语境对“紧”是充当补语还是仅做表达体意义的标记有很大的区别作用,如例(14)和(34)。
区分“紧2、紧3”:第一,前者跟在动态动词后,表动作进行;后者跟在静态谓词后,表动作状态持续。第二,“紧2”在句中表动作正在进行时,一般还可以在后面加语气词“嘞”,如例(24)-(28);但“紧 3”后面不能再加“嘞”表持续义。第三,“紧2”只能跟在及物动词后表动作正在进行意义,“紧3”不仅可以跟在及物动词后还可以跟在不及物动词后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义,如例(32)“奇紧(站着)、坐紧(坐着)”。
二、“紧”的语法化机制
语法化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一是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8]。很明显,“紧”的虚化既属于第一条路径,又与第二条路径相关。因此,我们认为“紧”的虚化机制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结构形式、语义变化和认知心理。
(一)结构形式
“紧”在隋唐以前出现在语句当中,主要是充当谓语,如“琴,紧其弦则清,缓其弦则浊”;唐朝末年,“紧”开始充当述补结构的补语,如“缘血为荣,气为卫,兼肚带勒得紧”;隋唐以后,“紧”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不同时期的“紧”出现在语句的不同位置,它们的句位和结构都不一样,这容易引起语法化。当“紧”充当谓语时,“紧”在句中表核心功能,有实在意义;“紧”在述补结构中充当补语后,词义相对比当谓语时的“紧”要虚一些。所以,我们认为“紧”的语法化是在述补结构当中补语位置上实现的。
(二)语义变化
唐朝末年以后,“紧”作为形容词充当述补结构补语,表示时间短、事物状态紧张、距离近、空间小而密等义。这时期的“紧”跟在述语后面,通过前面这一动作,造成后面“紧”的这一结果的意义,这使得“紧”本身开始有结果义,跟前面充当谓语时的动作义不一样,词义更虚。因此,“紧”的词义虚化为它虚化为体标记提供了语义基础。
(三)认知心理
虚化是一种词汇的语法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认识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大致包含隐喻、推理、重新分析三个方面[9]。隐喻一般总是从一个比较具体、形象的认知域投射到一个比较模糊、抽象的认知域[10]。我们认为,“紧”的语法化与隐喻有关。
在隋唐以前,“紧”主要充当谓语,有较强的动作义,是动作域的词,如“琴,紧其弦则清,缓其弦则浊”;唐朝末年,“紧”开始充当述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如“缘血为荣,气为卫,兼肚带勒得紧”,此时的“紧”是前面述语动作造成的一个结果,属于认知领域中的结果域。“紧”开始从最初的动作域投射到结果域。
这个城市的夏天,好像没完没了,暴雨、暴晒、疾风。温简看着面对电脑忙碌的顾青,觉得他更加沉默了。生活已经把他迅速地打磨,变成深沉而疲惫的男人。
“紧”充当述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即“紧”属于结果域,在南雄方言中共时存在,如“拿网罩遮紧饭菜”① 此处“紧”属于结果域,是南雄方言中“紧1”的用法。 。在对南雄方言中“紧”的共时考察分析中,我们发现充当补语的“紧”不仅是通过前面述语造成的一个结果,而且还具有了“稳实”结果义,不过这仍属于结果域。然而根据已有的认知,我们发现“稳实”的结果义很容易投射到状态域。如“抓紧鸡嘞抓稳鸡”,通过“抓”这一动作,我们推断得到“稳”这一结果,那么鸡稳了,不再动了,这便是一种静止状态了。此时的“V+紧”中,通过V造成的我们既可以分析成结果,也可以分析成状态,因此我们说这一阶段的“紧”有结果域投射到状态域的可能。
在我们的认知里,状态有静止的,也有活动的。这一认知为“紧”从状态域投射到时间域提供了认知心理基础。如例(32)中的“奇紧(站着)、坐紧(坐着)”② 这几处的“紧”是南雄方言中“紧3”的用法。 ,在我们的认知里,这是两种状态,即坐着和站着两种静止状态,但也会理解为“坐、站”这两种动作的持续。在我们的认知中对这种状态两可的理解,为“紧”作为结果补语从状态域投射到表动作时间的时间域提供了可能,因为我们都知道,动作必然涉及动作时间。既然在南雄方言中,“紧”作为补语从状态域能够投射到时间域,那么“紧”表动作状态正在进行或持续也就顺理成章了。
简单来说,从认知方面来看,“紧”的语法化演变是这样的:动作域→结果域→状态域→时间域。
三、结语
认知语法与传统语法结合分析语法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流行趋势。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南雄方言体标记“紧”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描写、分析,从结构形式、语义变化和认知心理三个方面对“紧”的语法化机制进行分析,揭示南雄方言中“紧 1”“紧 2”和“紧 3”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南雄方言体标记“紧”是从上古时期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经由中古时期充当述补结构中补语再演化为现在的体态助词。
参考文献:
[1]林立芳,庄初升.南雄珠玑方言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
[2]鲍厚星,罗昕如.现代汉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1.
[3]宋艳欣.汉语语法化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8(7):121-123.
[4]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65.
[5]杨永龙.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J].中国语文,2005(5):408-417.
[6]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J].方言,1998(3):198-210.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62.
[10]武钦青.述程结构“V/A+得+程度补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Aspect Marker “Jin” in Nanxiong Dialect of Guangdong
CAI Jiao-jia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
Abstract: In Nanxiong dialect,the aspect marker expressing the ongoing or continuous meaning of an action is “Jin”.In addition,“Jin” can also serve as a result complement in the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in Nanxiong dialect.The three usages of “Jin” in Nanxiong dialect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its different degre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t the synchronic level.Among them,the aspect marker “Jin”evolved from verbs with real meaning in ancient times to the aspect marker in Nanxiong dialect today through serving as complements in the predicate-complement structure in medieval times.
Key words: Nanxiong dialect;aspect markers;Jin;grammati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H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348(2019)07-0088-05
[收稿日期] 2019-04-01
[作者简介] 蔡娇娇(1995-),女,广东韶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①说明:本文历时考察当中所涉及的语料均来自中国基本古籍库。
(责任编辑:陈 娜)
标签:南雄方言论文; 体标记论文; 紧论文; 语法化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