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_世界经济论文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_世界经济论文

跨世纪的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跨世纪论文,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作用的凸显为标志,知识经济则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当前,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跨世纪战略选择。它们纷纷规划发展蓝图、制定政策措施,以期抢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夺取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在这方面,美国是先行者,欧盟、日本则不甘落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

美国抓住冷战后的有利时机, 将大量军事尖端技术转向民用, 把700个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国家实验室委托给企业管理, 直接开发民用技术;加速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兴建“世界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航天工业基础设施,制定关系国家利益的科学项目计划;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构想和“新经济论”,欲使美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样板”。

欧盟凭借联合优势,先后出台了《2000年议程》和《走向知识化欧洲》等文件,扩充了“尤里卡计划”在新科技方面的攻关内容,决心把“知识化”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先地位”,以“构筑知识创新体系”设计政策思路,确立欧盟在未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领先地位。

日本针对自身的弱点,继将“科技立国”战略改为“科技创造立国”战略之后,又建立了“担负新国家战略的科技行政体制”,把原来的文部省和科技厅合并成“教育科学技术省”,新设直属内阁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并提出新的技术发展规划,决心要把日本的社会经济体系“由批量生产型工业社会转变为符合知识时代要求的体系”。日本政府最近又确定《新纪元工程》研发项目。把信息化、 环境保护等领域的8项技术作为“新纪元工程”的研究开发课题。

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倚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纷纷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如韩国前不久提出了“瞄准2010年”计划,力争2010年成为知识资本富足、信息技术领先的“头脑强国”。印度是“正在崛起的软件大国”,为美国计算机制造商提供的先进软件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以色列、新加坡和巴西等国也都根据自身优势,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出跨世纪规划,开始实施“以知识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

各国在发展知识经济中都是以大量科技投入为先导、科技创新为基础、科技产业化为途径,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增加自身经济的活力和竞争能力。以美国为例,它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现已超过2000亿美元,占经合组织国家总数的40%以上。大量的科技资金投入,已产生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当今世界27项关键技术中,美国有24项领先。目前有100多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1998 年注册的专利数比上年猛增33%,达到创记录的15万多项。方兴未艾的科技创新加速了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信息产业已取代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促进固定资本投资,强化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90年代以来,美国的信息化投资迅猛增长。据美国商务部调查,90年代初,信息化投资额为每年1200亿美元,但到1998年则猛增到3881亿美元。整个90年代美国企业设备投资的绝大部分是信息化投资。如按现价美元计算,工业部门花在信息技术设备上的开支从1993年的1420 亿美元增加到1998 年的2330亿美元,是工业部门花在各类固定设备上的最大项目。具体地讲,它促进了制造业的“软件化”,服务业的“硬件化”。如果说设备投资构成了经济高涨的物质基础,那么信息化投资则成为整个设备投资的“起搏器”。

2.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业已经在人均新增产值方面取得非凡的成绩。1990年至1997年之间,信息技术产业人均新增产值出现强劲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0.4%。在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部门(包括电脑和有关设备的生产以及半导体制造业),人均新增产值的增长率达到惊人的地步,即增长了23.9%。因此,整个非农业私人经济的人均新增产值增长率达到1.4%, 尽管全部非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率只有0.5%。生产率的提高使美国国内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并扩大了经济规模。生产率的提高还使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益比德国和日本高10-20%,服务业的生产效益更高出30-50%,从而加强美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了美国的竞争力在西方大国中“五连冠”的地位。

3.增加就业,降低了失业率。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就业增长平均水平。从1989年到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的年就业增长率为2.4%,而整个私人部门就业的年增长率仅1.7%。自1996年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就增加了35万个就业岗位,总人数增至480万, 一年增加了7.7%,而就业增长的平均水平大约为3%。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四大部门里,软件和服务是增长最快的部门,年增长率达8.3%。

1997年,信息技术利用业雇用了近4300万人,其中大部分在批发贸易、金融、商业和卫生保健部门。虽然就平均水平来说,信息技术利用业的就业增长不如信息技术产业那么快,但是1992年以来它在每年就业增长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在40%至50%之间。目前,受雇于生产信息技术产品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受雇于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产品行业的职工,已占私人部门雇用职工总数的45%以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是美国目前失业率降至29年来最低水平(4.2 %)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4.加速商品流通,扩大国内外商品市场。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创新而高速发展。据美国《工业标准》报告说, 从1998 年到1999年,以美国为主体的全世界万维网用户数增加了55%,因特网主机增加了46%,万维网服务器增加了128%,新网址注册增加了137%。由思科系统公司资助的一项研究报告估计,1998年的美国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活动)总额已达1020亿美元。1998年在因特网上销售产品的美国公司的比例为24%,上网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33%,47%的上网家庭都在网上购买过商品。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子商务活动的美元数额,它正迅速改变商品流通的过程,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来提供更多的有益信息、扩大选择范围、开发新的服务、精简购物程序和降低成本,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电子商务信息的快速准确,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从而可避免因库存积累过多,减缓经济衰退。

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在促进美国外贸和扩大美国海外商品市场方面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93年至1998年之间,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年增长11.7%,高于所有其他工业的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年增长8.1%的水平,这使信息技术产品在美国1.5万亿美元的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6%提高到19%。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进出口总额增长得更快,1993年至1997年之间,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进出口额每年增长13.2%,远高于其他私人服务每年8.5%的增长率,1997年已达207亿美元。由于信息技术服务的出口在1993年至1997年之间每年增长17.2%,而进口每年只增长9.5%,所以,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已出现较大顺差。这有助于减轻美国对外贸易整体上的逆差。

5.平抑物价,缓和通货膨胀。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据美国商务部的一个报告说,1996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下降了7%。结果是, 总的通货膨胀率为1.9%,而美国经济的非信息技术生产部门的通货膨胀率为2.6%。这两年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价格的下降,使美国通胀率缩减了0.7个百分点。这是美国低通货膨胀率能与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6.信息业增长幅度超越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1993年至1999年之间,电脑服务和软件业年均增长率为10.7%。1993年至1995年之间,硬件平均增长14.2%,到1999年底,增长率将为9.9 %,均大大超过1993年至1995年之间美国5 %的经济增长率(按现价美元计算)。

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从1995年开始逐渐上升之后,以现价美元计算,从1993年的6%增加到1999年8%以上。1995年至1998年之间,信息技术产业平均对实际经济增长总额作出的贡献率高达35%。

7.延长扩张期,使经济周期变形。从经济学原理来讲,设备投资的扩大,带动了需求,从而缓解了生产过剩危机,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复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周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设备投资经过“十月怀胎”而“一朝分娩”转化为生产力之后,又为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形成埋下了火种。然而,信息化投资并不是直接导致扩大厂房和设备等生产能力的“外延型”投资,而是一种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工序合理化、商业流通与金融交易高效化的“内涵发展”。在信息化投资的浪潮下,美国出现了“信息本位制”的企业集团,从而替代了传统的金融康采恩。这些企业的一个共性就是,知识存量大于资本存量,因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势必延长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出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新现象。

此外,信息化还使美国公司利润从1990年的4000 亿美元, 猛增到1997年的近7000亿美元。显然,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大强化了美国经济的基础,它是美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风暴的袭击下能保持一块“繁荣的绿洲”的最重要原因,它对跨世纪的美国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增长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强

90年代以来,伴随着冷战结束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其基本特征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①扩大国际贸易量,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世界市场趋于融合,贸易走向自由化,会扩大国际贸易量。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它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9.9%, 世界经济也增长4.2%。1998年,国际贸易量增长率降到3.6%,世界经济增长率也随之降到仅2.5%,显示了国际贸易量增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②加速国际资本流动,改善投资环境。近几年来,全球跨国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率(10%以下),更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5%以下)。资本在世界的加速流动, 使接受国易于获得急需的投资基金,从而有利于扩大再生产;促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在世界更大范围内传播,也有利于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增长来说同样是把“双刃剑”。它有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一面,但弄不好也有阻碍世界经济增长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危险是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大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陷入困境。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使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不已,导致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前一年的4.2%猛降到2.5%,出现增长的倒退,就是鲜明的一例。同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并非均衡化。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经济区域化也不断加强。欧盟的建立和欧元的启动,加快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便利了区域内的经济贸易活动;其他区域性经济组织也纷纷对成员间的经济活动减少限制、实行互惠;亚太经合组织也是致力于推进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亚欧会议、欧洲南美洲会议等还积极探索洲际经贸合作,国际经济区域化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

经济区域化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区域外的反倾销、设限、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等出现进一步的加强之势,使得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形式抬头,导致国际贸易在地域和跨国投资流向上发生较大变化,制约区域内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影响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影响区域内经济贸易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发展。

(三)国际生产体系的重组

跨国公司全球性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的增加及总体实力的加强,加速了国际生产体系的重组。据1999年9月27 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现有的6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的50 多万个分支机构,总共占了全球产值的25%以上。国外分支机构在所在国的销售额超过1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7万亿美元的世界出口额)。 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增加20%,达到4万多亿美元。单是1999 年按其国外资产额重新排名的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首的世界100 家最大跨国公司,所占国外资产就达2万多亿美元。 跨国公司的投资占世界总额的70%。该报告明确指出,以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正在快速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并购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并主要发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球直接投资中跨国购并额为4110亿美元,是1997年的两倍,占全球直接投资的63.8%。90%的跨国购并发生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美国的并购风潮最为猛烈,具有以下一些新特点:第一,大规模。根据美国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材料,截至1998年,历史上发生的295亿美元以上的购并案达14起, 其中有13起发生在1995年至1998年之间,而1998年一年就发生了8起。 最大的一起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购并,金额达725.6亿美元。第二,快速度。1989年是上一次兼并高潮的顶峰,当年购并金额达3168亿美元,与之相比1993年购并额为4204亿美元,超过80年代的高峰。此后1994年为5249亿美元,1995年为8958亿美元,1996年上升到10593亿美元,1998更高达16000亿美元。第三,全方位。各行各业都进行了兼并收购,但是金融业、通讯业尤为突出,根据一些证券公司的统计资料,在1998年以前的5年中商业银行兼并案2492起,购并额达2000亿美元;广播电视系统1435件,购并额1620亿美元;保险业4124起,购并额1100亿美元;健康服务业购并额1070亿美元; 投资经纪业, 购并额1040 亿美元; 公用事业购并额1000亿美元;石油和炼油业购并额960亿美元;旅馆赌场业840亿美元。通讯业的兼并潮则自1998年开始。第四、跨国界。引起轰动的如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同德国奔驰公司的合并,美国石油公司同英国石油公司的合并,美国的三道士化学公司同瑞士汽车巴·切基公司的合并,都是跨国合并。第五,兼并的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股票,而不是靠贷款或发行债券。例如美国在线收购导航者的做法就是如此。

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也热衷于收购美国公司。据摩根公司的最新统计,1999年前9个月,外国投资者收购美国公司的交易金额达到2560亿美元,超过199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比1997年增加了3倍。 由于并购活动主要在西方大国中进行,这使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量比上年猛增103%,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1650亿美元,下降4%,出现自198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跨国购并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石油化工、电信、航空、汽车、媒体、环保等领域,而发展中国家这些领域基础薄弱,尚不具备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这对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形成严峻挑战。

从上述几个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较前宽松,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却变得较前严峻,处境更不利。新世纪前期年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将有所缩小,而整体经济实力的差距,则会拉得更大。

三、若干对策建议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跨世纪的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不是自然的,挑战也不是必然的。如政策对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并化解挑战,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使我国经济在新世纪初期年份,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经济较量中,变被动为主动。为此,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取向: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强化经济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其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周期性活动减弱,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大增,关键是早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着重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率先进入“新经济”从而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经济效益低、经济困难面加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其要害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技术和知识含量低,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而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将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竞争的最激烈领域将是经济技术和知识含量上的较量。我国在这方面的弱点还将进一步暴露。因此,扭转这一不利趋势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为应付21世纪的新产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我国有必要推行“三转变”、“四结合”和“五增加”的经济发展新战略。

在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要实行三大转变:一是将经济成就的取得由过去20年来主要依靠体制改革,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二是由过去增加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单元拉动,转向增加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和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供应的多元拉动;三是由以工业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知识经济为主。

在经济政策抉择上,实行四大结合:一是工业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用工业化促进知识化,是过渡时期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选准目标模式,善于将知识化融于工业化与现代化之中,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两者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就能做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新一轮“跳跃式发展”。二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要拥有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形成自身擅长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这需要加速建立我国的创新体系,需要加快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需要选择最能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科技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不贪大求全,不追求样样超过别人。当前,应从信息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产业上先取得突破。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开展“知识外交”,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大循环,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对外技术转移,以政府或民间、双边或多边形式,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公司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网。三是抓技术因素与抓机制因素相结合。当前,除了加紧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要实现的科技目标外,要特别重视改善发展科技的机制,努力为知识、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政策和社会环境,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未来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是重要的,但今后应更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在具体措施上,采取五个必要的增加:一是增加研究与发展费用的投入。将我国目前科研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0.5%提高到1%(低于发达国家的2.3%)。二是增加教育开支。 我国目前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2%。人均教育开支甚至只相当于菲律宾的1/2和泰国的12%,迫切需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三是加强科技队伍。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科技人员优势。四是加强大企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我国的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力量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都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科研、开发与生产脱节。今后,我国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应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五是增加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和社会待遇。如果以前更多地是让“下海”经商的人先富起来,今后先富起来的重点社会群体,应是作出贡献的高科技人员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校教授、专家和学者。

(二)仍应把金融安全作为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主要影响虽基本上已过去,但90年代以来,间隔二、三年一次的金融大危机表明国际金融领域的潜在危机仍会不时爆发,基本原因是现在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严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存在许多缺陷和巨大的脆弱性。因此,防范金融危机,仍是今后我国经济安全工作的重心。我国严重的银企债务问题潜伏着金融风险,应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确保金融安全,要从解决银行坏帐入手,并由专人负责。我国应像日本政府那样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负责监督清理银行界高达1万亿美元坏帐的工作。 中国各级银行应尽快实行贷款危险评估,避免新坏帐的产生。

(三)今后吸引外资的重点应转向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在美国,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占美国对外投资的63%,英国占71%,德国占51%,澳大利亚占96%。从量上看是如此,从掌握的技术和市场网络来看,更如此。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的先进技术产业中,如通讯、计算机、半导体等行业中,大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使这些产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说,不参加跨国公司在这些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和市场网络,就很难加入这些产业发展的世界主流。因此,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今后搞好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吸收大的跨国公司的投资,抓好这个重点,就能在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一个大提高。

由于通过收买企业股权的并购活动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我国企业加快改革、完善股份制已变得非常紧迫。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

出口商品多元化和出口地区多元化是今后我国扩大商品出口的主要手段。要实现出口商品多元化就必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它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不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之路,中国就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亚洲金融危机说明,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经不起国际市场波动的。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产品利润很低,而竞争对手很多,一遇到风浪,出口就大幅度下降。

在实现出口地区多元化上,首先是保住我国商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拓展非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我国需争取早日加入世贸组织,并在新一轮贸易谈判中发挥我国的应有作用。

(五)积极参加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不能像墨西哥金融危机那样更快地得到控制,是因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区域性合作水平最低,因此,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可以隔岸观火。今后,应积极推动和参加以东亚为主的经济合作,以加强抵御全球性经济风险的能力。

标签:;  ;  ;  ;  ;  ;  ;  ;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