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介组织的阻断功能_量变质变规律论文

论中介组织的阻断功能_量变质变规律论文

论中介的阻隔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介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联系不是中介的唯一功能。在充分认识中介的联系功能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中介阻隔功能的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是与联系功能同在的中介的本质属性。中介范畴的规定性,中介在实践—认识中的现实性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为中介阻隔功能的客观存在提供了不同层面的可靠论证。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有益于避免在中介功能问题认识中的片面性,能够为实践—认识活动提供方法论参考,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介 中介的功能 阻隔功能

人们对中介的研究视野,常常以联系为界,忽视中介本质具备着的、与联系同样重要的阻隔功能。中介的阻隔功能,是与中介的联系功能相对而言的,主要指使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保持相互区别、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趋势的功能。本文在坚持中介本质具备着联系功能的同时,试图突破传统的对中介的研究视界,阐明中介的阻隔功能的存在。

一 中介范畴的规定性,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

中介作为哲学范畴,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中介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中介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否定了中介的唯心主义基础,使中介理论在“扬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使中介范畴的规定性得到延伸。一般说来,对中介范畴的规定性,可以作如下理解:在关系层面,中介是中介关系;在时间层面,中介是中介过程;在空间层面,中介是中介环节。

第一,中介关系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中介关系植根于矛盾之中,任何矛盾的双方都互为中介。在这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凭。站在矛盾任一面来说,中介就是自己的对立面,因为只有对立面的存在,自己这一面才能存在;只有对立面的存在,自己才能发展。但是,如果只是从这种中介关系中看到了对立面之间的联系,而将其中固有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性质抛到九霄云外,那么对立面双方的联系,也自然不存在了。联系是以区别、分离和独立为基础的,马克思在谈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曾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1)]尽管“任何极端都是它自己的另一个极端”,“北极和南极同样是极,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但是,“北和南是同一种本质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差别”[(2)]。恩格斯指出的辩证法“使对立互为中介”[(3)]表明,一方面,对立的双方是对立的,一方不是另一方;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又是联系的,双方正是在一方不是另一方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的。看来,中介关系既使对立面保持联系,又使对立面保持对立,“界限是中介”[(4)],中介是界限。

第二,中介过程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从时间层面分析,任何过程都是历时态的,不占有时间的矛盾展开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只不过有些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一种质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所需用时间较短或只是瞬时罢了。无论长过程还是短过程,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由起点到终点的中介,经过中介过程,实现由此及彼。但是,“此”仍然是“此”,“彼”仍然是“彼”。中介过程既将“此”与“彼”联系,又使二者保持着区别、分离和独立。

黑格尔说:“我在柏林,我的直接存在是在这里,然而我所以在这里,是有中介性的,即由于我走了一段旅程才到这里的。”[(5)]正是由于黑格尔“走了一段旅程”这一中介过程,才使他从某地到达柏林。而柏林与某地,居于旅程的两端相互区别、相互分离和相互独立。这一中介过程,既使黑格尔“直接存在”的柏林与出发地联系起来,同时又表明柏林并不是出发地,阻隔着二者的直接同一。

简单的运动如此,复杂的运动亦是如此。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经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而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中介过程而存在,不仅仅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首先将二者隔阻开来。

如果从抽象角度来考察,居于起点和终点的中介过程,既具有亦此亦彼性,也具有非此非彼性。所谓中介过程的非此非彼性,指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是确定的、绝对的。表现在起点和终点的关系上,就是“非此即彼”。所谓中介过程的亦此亦彼性,指事物之间差别和对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表现在起点和终点的关系上,就是“亦此亦彼”。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6)]。十分明白,中介过程既使起点和终点“亦此亦彼”,又使起点和终点“非此即彼”,在联系两端的同时,阻隔着两端。如果将恩格斯的话变个形式,即:除了“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就剩下“非此即彼”了。我们不应当对“适当地方”作无限制的膨胀性理解。

第三,中介环节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不同事物间并不总是先后为继的发展关系的历时态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一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空间上的并存,这种空间上的并存,既包括历时态的并存,又包括共时态的并存。比如泰山与秦始皇、黄河与长江、王安石变法与西安事变等等。其根本特征在于,二者不存在先后为继的发展关系。

但是,并存事物间不存在先后为继的发展关系,并不表明事物间不存在中介环节。恩格斯用人与陨石的关系为例,说明其间存在着中介环节。他认为乍看起来,人和陨石彼此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此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无限系列的其它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它们使我们有可能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填补起来”[(7)]。中介环节,由“无限系列”构成,并不像不介关系那样,矛盾中的一面是对立面的中介,且双方互为中介;也不像中介过程那样,是起点到终点的过渡和转化,是亦此亦彼和非此即彼的统一,而是具有非线性特征的中介。中介环节所造成的事物间的联系,不具有事物相互转化的过程性,也不具有事物存在的互为条件性,表明的是事物间的多级转换的相关性。

事物间多级转换的相关性,使事物联系起来。但是,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表明的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能改变事物各自的特质。人仍然是人,陨石仍然是陨石。看来,中介环节在表征事物间联系的同时,也将事物阻隔开来。

二 中介在实践—认识中的现实性,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

人的社会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实践—认识系列。实践—认识活动,将主体和客体连结起来,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过程中实现人的目的。但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由中介实现的。

从人的实践—认识的现实历史出发,中介有无数具体形态。若以其属性区分,大体可以分别归类于物质态中介、非物质态中介两大类。物质态中介可以包括人的感官、工具、时间、空间、语言、符号、实践等等,非物质态中介可以包括观念、理论、经验、信息等等。

第一,物质态中介的现实性,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物质态中介,只有在主体的主动性之下才是可能的。“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只有“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者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8)],才能成为中介物。所有物质态中介,与机器一样,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展开自身,才能成为中介。

物质态中介,能够体现主体的目的和意志,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构筑起桥梁和通道,使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但是,主体和客体并不因中介的作用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只不过融入了对方的某些因素,或者说将对方的某些因素为己所“用”罢了。客体无论如何主体化,仍然是客体;主体无论如何客体化,仍然是主体。比如,没有人说渗透着主体的目的和智慧的汽车是主体,没有人说精通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中改变着自身的人是客体。物质态中介,在架起主体、客体之间通道的同时,阻隔着二者的一致,并没有使实践—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

物质态中介在现实中的阻隔作用,还表现在具体的实践—认识活动之中。中介不一定能使主体的目的实现,使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客体中。或者说,中介会使主体的目的和意志在实现中变异。比如,由于火箭的原因,某一次卫星发射的不成功;由于器械的原因,某一次手术的失败;由于装备的原因,某次战斗的失利等等。这类由于中介的原因,使自为的主体的目的和意志遭到挫折,在本文看来,就是中介阻隔着主体与客体的联系。

第二,非物质态中介的现实性,表明中介具有阻隔功能。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是在非物质态中介的作用下的实践—认识活动。非物质态中介,在现实中是以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过程实现自身的。

首先,在认识活动中,非物质态中介具有阻隔功能。主体的认识活动是在一定的观念、理论、经验下的认识活动,作为非物质态中介物的观念、理论、经验等等,总是要“纠缠”认识主体,或者说认识主体总是要运用非物质态中介进行认识活动的。所谓“观察的理论负荷”,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另一种表达。

在现实中,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非物质态中介作用下,即使运用相同的物质态中介,认识的结果也往往会大相径庭。比如,运用唯物辩证的理论指导认识活动,能够不断把握对象的质的规定;而运用形而上学的理论,认识结果必然是片面的。人类社会历史中,各种理论流派纷呈,除了别的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个流派运用的非物质态中介的事实上的不同。

显然,对认识对象的片面的歪曲的反映,是非物质态中介,否定了主体与客体的贯通,将二者阻隔开来,主体的自为性失落,客体的自在性仍在。同样十分显然的是,对认识对象的正确的反映,并没有能消解非物质态中介的阻隔功能。因为具体的非物质态中介的功能总是一定的,当着将其运用于与自身性质相适应的领域时,会使主体把握对象的一定层级的本质(如一级本质等等),而不可能把握对象的全部的本质。对象的全部本质,是依赖于具体的非物质态中介的不断更替和发展来逐渐把握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作为方法的理论才层出不穷。这就表明,具体的科学的非物质态中介的科学运用,仅仅能使主体把握对象的一定层级的本质,事实上阻隔着主体对对象的更高层级的本质的把握。主体对对象更高层级本质乃至全部本质的把握,需要不断超越一定的具体的非物质态中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阻隔功能是非物质态中介的本质属性之一。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非物质态中介也具有阻隔功能。

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不可分离的。专门讨论实践活动的非物质态中介的阻隔功能,主要是为了准确地把握这种活动。

非物质态中介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所有的实践必然支配于以理论、观念、经验等形态出现的非物质态中介。现实中,理论、观念、经验等等非物质态中介,能够使实践活动指向与非物质态中介相吻合的方向和目的;能够使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未付诸行动时便在主体头脑中形成模式,能够使具体的实践活动沿着非物质态中介规定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非物质态中介,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存在。用列宁的话说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

非物质态中介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使客体依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被改变,自在的客体的自在性不再完全,成为主体性参与其中的自在客体,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工自然”。但是,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仍然十分明朗,不可能因“人工客体”的出现而认为它就是主体;也不能认为主体客体化,主体就丧失了。这种主体与客体的鲜明的分离,一个重要原因是非物质态中介的阻隔功能的存在。如果主体的不成功的实践的原因在于非物质态中介,如指导理论的不正确或错误等等,那么,非物质态中介的阻隔功能,更是显而易见了。比如,“‘文化大革命’所以错误和失败,正因为完全违反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10)]。作为社会实践的“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为非物质态中介的指导理论的错误,在于这一非物质态中介的阻隔功能的作用,使“文化大革命”成为错误和失败。

三 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

中介具备的联系功能,是中介的本质属性。但是,中介的联系功能,并不是中介的唯一的本质属性。其联系功能,总是同阻隔功能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只要承认中介的联系功能,这一承认就预设着其阻隔功能的存在。

第一,从对立统一规律层面审视,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相对而存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1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12)]构成的,“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13)],两个方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能把握其本质。

中介作为事物,从功能层面考察,如果说它具有联系功能的话,这种联系功能,一定与自己的对立面即阻隔功能相对而存在,不然联系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换句话说,即只要承认中介的联系功能,就是承认了中介的阻隔功能。中介的阻隔功能,始终是与自己的对立面——联系功能同在的。中介的功能,是联系功能与阻隔功能的辩证统一。

列宁曾经指出:“一切都在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14)]但是,这并不表明“中介”和“联系”是绝对等同的。因为在列宁的理论体系中,唯物辩证法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其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列宁关于中介的思想,当然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领域,在关于中介的论述中,不容置疑地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不然,列宁又为什么说全面的认识“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15)]呢?如果“联系”和“中介”完全等同,就不必要在“联系”与“中介”之间使用“和”这个连接词了。可以这样理解,在对立统一规律层面,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承认后者,就等于同时承认前者。

第二,从质量互变规律层面审视,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相对而存在。任何事物只有从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上,才能真正把握其发展的质的规定性。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旧质消灭,新质产生,新质基础上量继续发生着变化,这是事物质量互变的一般表达,其过程显现为: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无穷系列。

如果我们在质量互变的无穷链条中剪取有代表意义的环节,那么可以有“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和“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形式。在第一种形式中,“质变”成为“量变”和“新的量变”的中介。作为中介的“质变”,一方面将“量变”和“新的量变”联系起来,因为“质变”既是“量变”的积累到达一定限度的结果,又是“新的量变”开始的前提,“新的量变”由“质变”规定着。没有“质变”这一中介,“量变”和“新的量变”就无法连结。另一方面,作为中介的“质变”,又将“量变”和“新的量变”阻隔开来,因为“量变”和“新的量变”是在不同质的基础上的量的变化,是不同层面的量变。“质变”这一中介,使“量变”和“新的量变”明显区分开来。

在第二种形式中,“新的量变”成为“质变”和“新的质变”的中介。作为中介的“新的量变”,在“质变”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度之内发生着缓慢的、不显著的变化,一旦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度的限制,就出现“新的质变”。没有在“质变”前提下的“新的量变”,就不会有“新的质变”。在这里,作为中介的“新的量变”,将“质变”和“新的质变”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新的质变”与原有的“质变”是根本不同的。这种不同是质上的不同,是事物之所以是它自身,所以和它事物有区别的根本标志。这种根本不同,是由于“新的量变”作为中介的阻隔功能的作用。因为,“新的量变”既是在原有“质变”的基础上的量变,规定于原来的质;同时,又孕育着“新的质变”,受必然出现的新质的“拉动”和“牵引”,规定于新质。也就是说,“新的量变”并不单纯属于原质或新质,而是独立的环节,是原质和新质的界限,将原质和新质阻隔开来,使之相互区别。

第三,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层面,中介的阻隔功能与联系功能同在。“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16)]。“在历史中进步是现存事物的否定”[(17)]。“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18)]。否定之否定最根本的是第一个否定,即对自身的前形式的否定。这种否定的连续展开,就构成了否定之否定,或者说构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不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赞成否定是“扬弃”。“扬弃”,既具有取消舍弃之意,又具有保持保存之意。换句话说,作为“扬弃”的否定环节,既是后续事物和先前事物连结的环节,又是先前事物和后续事物中断的环节。“扬弃”或否定或否定环节的两重性,是彻底的辩证的观点,是科学和正确的。

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否定”作为中介,对于“肯定”和“否定之否定”来说,一方面是二者先后为继、相互联系的环节,没有“否定”这一中介,就没有被“肯定”的事物的发展;没有“否定”这一中介,“否定之否定”或者说新的被肯定的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居于“否定”这一中介两端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程度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由于“否定”这一中介的阻隔功能,才使先前事物和后续事物中断,在质上产生区别。

四 研究中介阻隔功能的意义

第一,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有益于在对中介本质的把握方面,彻底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是和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的核心在于对立面的统一,任何事物概莫能外。对任何事物的质的把握,只有遵循唯物辩证的观点才是可能的,只有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才是可能的,只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和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是可能的。重视中介的联系功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将中介的联系功能无限制地膨胀性理解下去,替代了它的对立面,无视它的对立面的存在,认定中介的功能就是联系或只有联系,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具体化。

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以承认和重视中介的阻隔功能为前提和条件,为唯物辩证地把握中介功能层面的质,克服和消除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开辟了道路。

第二,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为主体实践—认识活动中区分中介,选择中介,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参考。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目的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介,使中介的联系功能充分发挥,使中介的阻隔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力度尽可能减小(尽管不可能消除)。否则,如果中介的阻隔功能的作用无限扩张起来,就可能使主体实践—认识目的的实现受到妨碍。

任何中介,都必然地同时具备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这种同时的具备,并不意味着二者平分秋色。现实的具体的中介,在不同条件下,其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是有差异的。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应当注意区分中介的实际功能状况,选择能体现主体目的性的中介。否则,有可能事倍功半。

在区分和选择中介时,不应当期求无阻隔功能的中介。因为,无阻隔功能的中介,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存在。“是药三分毒”,就是人们对处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药物这一中介的功能的粗略的但是恰当的形象说法。同时,中介的阻隔功能,并不完全是负价值的,在一定意义上,它的存在,有益于中介联系功能的充分发挥。但是,无论如何,如果中介的阻隔功能的强度超过了联系功能的强度,这类中介在实践—认识中是不足取的。

中介阻隔功能的研究,提醒主体不能只看到罩在中介上面那顶联系的“光环”,不应当在实践—认识中不加区分地选择中介,否则,有可能是饮鸩止渴,使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目的的实现发生障碍。

第三,研究中介的阻隔功能,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当代人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能像现在这样僵持下去,也已经意识到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妨碍着社会发展。然而,当人反思自身的行为时,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实现自己目的的时候所凭借的中介的功能的状况。一般说来,人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人在处理社会发展矛盾时,往往只是被中介的实现自己的目的的那种联系功能所诱惑,较少或很少关注中介本质具备的阻隔功能。只有在较长时间之后,才逐渐发现自己所选择的中介,并没有使自己的目的得到实现或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但是,此时中介的阻隔功能已经物化到现实之中,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损失。事实上,当代的人与自然的严峻冲突和社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中介的阻隔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造成的。

现实中,解决人与自然冲突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究竟是什么?从中介功能层面来考察,关键在于把握中介的联系功能和阻隔功能的状况,把握中介功能的合目的性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对中介的阻隔功能加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确立中介阻隔功能的地位。只有从理论上把握了中介的阻隔功能,才能避免对中介功能的唯联系性理解,才能全面把握中介的功能,把握中介功能的合目的性力量,在实际中选择恰当的中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55页。

(3)(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35页、535页、181页。

(4)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122页。

(5)(1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60页、255页。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1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7页。

(9)《列宁选集》第1卷,24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334页。

(11)《老子》第五十八章。

(12)(14)《列宁全集》第38卷,408页、103页。

(15)《列宁全集》第4卷,453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25页、553页。

标签:;  ;  ;  ;  

论中介组织的阻断功能_量变质变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