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论文_刘芳 魏玲 张春艳 杨红梅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论文_刘芳 魏玲 张春艳 杨红梅

刘芳 魏玲 张春艳 杨红梅(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730050)

【摘要】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2]、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通过对18例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亚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要点为:呼吸监护及护理、循环监护及护理、体温监护、体位护理、降温及复温护理等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1],报告如下。

【关健词】亚低温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143-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共18例,为2013年1月~2015年3月入住ICU的病人,其中心肺复苏后5例,颅脑手术后12例,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所有病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均建立了人工气道。

12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50mg及杜冷丁50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亚低温治疗仪(珠海和嘉医疗有限公司生产,型号HGT200-Ⅱ)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腋温控制在34~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ml/h持续静脉维持。

2 护理体会

21 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可停止,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 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 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 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吸痰,手法要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每次吸痰前后均应充分给氧,雾化吸入每日2~4次,翻身拍背每次2h,促进排痰,同时加强口腔护理,每班1次。其次还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25 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体温降低1℃,心输出量减少5%。维持平均动脉压大于80mmHg,心率>60次/分,呼吸18~22次/分,以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一旦发现心率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26 体温监测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护理要点。

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体温每降低1℃,脑代谢率下降5%~7%,颅内压下降5%~6%,体温降至32~36℃时颅内压平均降50%,因此,体温的控制和亚低温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降温过程中,机体各项指标相对不稳定,应保持病人的腋温在34~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腋腔温度在33~34℃。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物理降温的实施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一般使用降温机或冰袋,应在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应减弱或消失后开始物理降温,否则在降温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寒颤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病人冻伤。

28 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29 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参考文献[1] 杨军,张连阳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亚低温治疗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重庆医学,2007,36(22):2252-2253[2] 江基尧.努力提高我国颅脑创伤病人的治疗效果.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9):385-386

论文作者:刘芳 魏玲 张春艳 杨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  ;  ;  ;  ;  ;  ;  ;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论文_刘芳 魏玲 张春艳 杨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