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希望--从2000年北京图书订购会看图书市场走势_订货会论文

培育新希望--从2000年北京图书订购会看图书市场走势_订货会论文

孕育新希望——从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看图书市场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订货会论文,书市论文,北京论文,看图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去年下半年图书市场的回升为业界对2000年的预期增添了些许信心,但刚刚结束的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似乎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虽然15.7亿的订货总码洋与去年的15.3亿相比略有增长,虽然出版社品牌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在形象宣传上投入的精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少有的3万余种新书令人目不暇接, 但一句“市场无亮点”仍然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对此次订货会最准确的概括。

2000年的图书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态势,读者又将在此起彼伏的市场热点中读到哪些精彩之作?透过纷繁热闹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或许可以略见一斑。

科技类读物:异军突起 升幅稳健

只要在展场内转上一圈,你就足以领略科技类出版社近年来积聚的实力——气势非凡的展台装修,独具匠心的形象设计,而与之相应的恰恰是他们喜人的市场形势。

没有人会怀疑科技类读物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在这片海阔天空中,最被看好的当属科普读物和计算机类读物。

科普书:回暖之后是热销

随着高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广泛介入,科普读物的回暖已成现实,然而此间业内人士认为,它的热度还远远不够,可以预期,众多出版社将对此投入更大力量。而在寻求科普读物的突破方面,整理与引进将成为两种并行的趋势。本次订货会上,由湖南教育社推出的两套科普巨著——《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和《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不仅印证了这种判断,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前者精选本世纪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科普佳作,后者则集纳了世界科普名家名作。与此同时,辽宁教育社与世界著名出版公司——贝塔斯曼的合作也将于2000年拉开序幕,“探索书系”是其标志性产品,其中包括《探索你的世界手册系列》、《内在宇宙:人的身体》等。他们的“通往科学家之路”则通过展示一个个著名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人生追求、人生哲理,引导青少年走上科学之路,第一辑推出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数学家陈景润等。

计算机书:热门中的热门

在科技类图书传统老三样计算机、医药卫生、建筑引领市场的形势下,计算机图书一枝独秀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与此同时,计算机读物的市场格局同样不会有很大改观,清华、人民邮电、机械工业、电子社四强鼎立,剩余市场鱼龙混杂。当然,市场风险将更大,竞争会更为激烈,一方面低水平重复会更多,如一窝蜂拥向office2000和win2000等,另一方面,出版、销售环节杀折扣、抛售等急功近利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品牌效益愈加凸现,市场不仅将考验出版社,也将考验读者。

对于计算机图书本身,由软件升级而引发的新书出版以及网络和图像类图书、计算机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将成为今年此间的热点。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出版社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其计算机图书出版优势,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同时多出一些高水平的工具书。在此次订货会上,市场反响较好的主要有清华社的《office2000中文版使用大全》系列、机械工业社的《网络安全技术丛书》、电子工业社的《美国IDG “宝典”丛书》和人民邮电社的《微软系列丛书》。另据记者了解,交通出版社也开始涉足计算机图书领域,此次他们推出的《初露锋芒计算机基础教材》一套54本获得了喜人的订数,而北大出版社则明确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成为计算机类图书出版的第五强。看来,计算机图书市场将迎来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竞争格局。

社科类读物:市场仍唱主角

尽管社科类读物仍然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但不难看出,这个市场正在呈现分化趋势。

关注经典 关注原版

毋庸置疑,社科类图书对市场的影响甚大,也正缘于此,它的竞争异常激烈——涉足出版社多,选题变化也最快。出版社似乎都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此次订货会,社科出版社因打出“将阅读经典进行到底”的口号而显得格外抢眼,他们在新千年伊始推出的百部《西学基本经典》更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本次订货会上最大的亮点。

纵观社科图书市场,引进版近年来一直被看好,此间业内人士分析,原创作品暂时仍然不会突出,各出版社将更加注重有计划系统地引进外版书,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关注经典。如商务印书馆的名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以及华夏出版社的“高校经典教材译丛”。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创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是一条捷径。而随着引进版的增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于是,矛盾可能将转化为一种新趋势——原文版的引进。

经济类图书 市场前景无限

在整个社科类图书中,经济类读物的增长最快也最为稳定,这不仅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且被此次订货会上的订货情况所印证。经济学家梁小民在订货会期间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类图书市场潜力巨大,这无疑将为经济类读物的出版注入一剂强心剂。事实也如此,贯以社科、人文类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打出“给信息时代的人们安装经济思维的软件”的口号,开始向经济领域进军,他们去年与北大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此次仍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反应。而在此次订货会上,声势最大的当属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的王力另类思维新作《不成咋办》和《匪夷所思》,这两部书创造了70余万册、1300余万码洋的惊人成绩,对于经济著作来说,实则不易。

虽然今年订货会上,经济类图书品种少于去年,但众多制作精良的图书引人注目,其中有阐述经济改革、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的,也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与此同时,实用性强、非粗制滥造的管理类、财经类、证券类图书仍然广受欢迎。另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入世脚步的加快,此类图书将继续成为市场热点。而另一方面,选题重复的现象在经济类图书中仍表现得较为严重,特别是证券、财会类图书。有人说,市场迫切需要经济类读物,但对经济类读物又格外挑剔。可以预见,前景无限的经济类图书市场绝不会是皆大欢喜。

法律类图书 稳步增长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表明,法律类图书近年正呈稳步上升趋势。去年这类书就获得了较大的增长,今年,几家法律出版社称他们的增长仍在继续。订货会期间,法律出版社两天订货就达1000万元,该社出版的英国丹宁勋爵的《法律的界碑》以及英文影印本《公司法》等系列书均被书店看好。

文艺类读物:起落不定 喜忧难料

尽管人们对文艺图书市场历来众说纷纭,但与社科图书一样,文艺类读物仍然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只不过在这里,因为卖点多、被炒作的成份更多而容易使人无所适从。

文学类图书 沉寂中一抹亮色

冷也罢,热也罢,文艺类图书市场似乎很难一概而论。有些书很畅销,许多书却找不到市场。而令人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和积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有人甚至表示,一些有实力的作家配合出版社的努力将为文艺类图书市场带来新的刺激。因此,有一种倾向认为,文艺书市场争夺的焦点将是原创作品。在此次图书订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文艺书选题更有特色,原创作品更多,尤其是长篇小说。老牌文艺社人文社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的口号,而且推出了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新世纪文学第一抹亮色”的《歇马山庄》等10部长篇小说,作家社、解放军文艺社也相继亮出自己的“新面孔”,春风文艺社的布老虎丛书则又推力作,皮皮的《比如女人》、铁凝的《火浴女》即将与读者见面。业内人士认为,原创作品因其与时代的接近性而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只要书本身写得好,宣传到位,就能引起文艺书市场新一轮的火爆。

与变数颇多的原创书相比,翻译类文学图书销售形势看好,文学经典则拥有更为稳固的市场。纵然四大名著的版本已达到200多个, 纵然有没有古籍整理能力、有没有外文编辑都挡不住某些出版社出版中外名著的决心,出版界的人都知道,文学经典是长销书,投入小、风险小、回报却不小,此次订货会上,就又有出版社奋不顾身地涌入了这个市场。不过,在这里品牌已经愈加重要,今年3、4月,人文、中青、作家、解放军文艺四家老牌文艺社将联合推出百年百种文学作品,期望以品牌赢得市场。

但是,对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我们似乎还不能高兴得太早。订货会期间就有另一种声音,认为纯文学图书缺乏亮点,没有形成气候,令人悲观。所以,尽管人文社的《突出重围》借助电视剧的声势印了6 万册,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在大声疾呼——文艺出版社何日突出重围。

出版界的名人效应

尽管名人出书越来越水,肤浅之作越来越多使名人书的出版前景日趋暗淡,但不能否认,名人在一些读者中仍有号召力。有人感叹,如今文坛上红火的不再是文学界的作家,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名人”。此次订货会,名人效应再次显现,华艺社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目前收款量已突破15万册,春风文艺社王朔的新作《无知者无畏》据说也获得了15万册的订单。惯打名人牌的作家社的《一丹随笔》、《岁月情缘》也都是众商家看好的书,有的一订就是5000册。而在今年订货会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名编辑效应。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什么国内一些知名作者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某一出版社,一方面源于他们在打击盗版、图书发行等方面的独到作法,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被一些名编辑、名策划人所吸引。

从读图时代到读网时代

我们早已感受到读图时代的来临。这未必是一种阅读的进步,但却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并必然出现的现象。顺应它,就很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阅读群体,所以有人说,这将是今后普及读物的形态。此次,三联书店推出的《艺术的故事》、《绘画的故事》以及《乡土中国》就都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而更具挑战性的是,读网时代正在来临,这也许是本次订货会留给人们的最大悬念。知识出版社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辽宁科技社的《网虫谈网》丛书,社科出版社的“网络文丛”,21世纪社的《点击1999》,作家社新千年零点印刷的网络文侠丛书《智圣东方朔》等等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网上的火爆能否引燃纸介质的火爆,业内人士对此仍在冷静观望。

行走文学、非虚构作品大行其道

在关注文艺类读物的时候,无法回避的一种倾向是亲历类、非虚构类作品的盛行,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把前者称作行走文学,有代表性的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精心推出的《走进西藏》和《写真西藏》,作家不再坐在屋子里创作,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更具深度的创作资源。另一个已经被出版界认识的出版领域是非虚构文学,如吴士宏的《逆风飞飏》、赵定军的《妈妈的心有多高》,以及中青社已经出版到第二辑的《知情者说》。有人认为,非虚构的文学样式甚至将延伸到教育等其他领域。因此,可以预期,行走文学、非虚构作品将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

关于2000年的图书市场,我想还应该记住这些人说的这些话——

俞晓群(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图书市场正在孕育重大变革。

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阅读行为的两极分化,即阅读经典和阅读实用型读物,将在出版业中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出版形而上的出版物,二是出版形而下的出版物。

程惠芳(广州购书中心经理):一本畅销书救不了一个出版社,一本畅销书也不能推动一个市场,要靠图书出版整体质量的提高,要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广阔的选择。

标签:;  ;  ;  ;  ;  ;  ;  

培育新希望--从2000年北京图书订购会看图书市场走势_订货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