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者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_图书馆论文

Google Scholar与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Google论文,Schola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Google Scholar(以下简称GS)自2004年推出以来,通过传统学术资源出版商、专业性团体、预印文库、大学和网络出版商获取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学术资源,包括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预印本和技术报告,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它来搜索学术资源,它已经成为学者们搜索、获取学术资源的首选。而文献传递服务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满足科研人员及学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履行图书馆学术信息揭示与传递功能的重要方式。面对着GS先进的搜索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简便的用户界面与全文提供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本文就GS与文献传递的关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 GS揭示和传递学术信息的过程

我们从检索和获取合适的学术信息这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一过程。[1]

1.1 检索

GS的检索界面与google基本检索的页面十分相似,用户使用起来毫无陌生感。GS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能在一个检索界面中简单地定位各种类型的学术资源,返回结果迅速。GS分为一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功能。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便会迅速返回检索结果,检索结果包括标题、作者、论文发表出处(通常为期刊名称和网站)、发表年份、提供文献信息的单位、该论文概况、文献被引用次数并链接到该论文被引用的详细情况、相关文章、网页搜索。在GS的英文搜索结果中还列有中国的书目数据链接和BL DIRECT的链接。GS的中文搜索检索结果中还列有图书馆搜索。此外无论中英文搜索,如果你所在的机构的图书馆加入了图书馆链接计划,且搜索的文章在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内,那么在搜索结果中会有相关链接直接链接到图书馆的资源。GS检索结果是按照相关性和学术价值来排序的。学术价值综合考虑了该文献被其他学术文献引用的频次、作者和出版者知名度及学术地位等重要指标。通过GS的检索,我们能定位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及其出处,而且检索是在统一的简单的检索界面中完成,很好地实现了“一站式”检索,节省了检索者的时间和精力。[2][3]

1.2 获取合适的学术信息

从GS获取合适的学术信息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如果网络上有该文献的免费全文,从标题的链接可直接获得全文,一般为PDF文件或HTML形式。②如果网络上没有该文献的免费全文,通常点击标题链接、find in ChinaCat或者图书馆搜索都可链接到该文的文摘,文摘页面通常会向用户显示获取全文的途径和方法,通常为有偿服务(文献传递或者是付费购买)。文献传递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电子文献,网上直接给出申请表单,用户填写并发送表单即可完成。另一种就是印刷版文献,GS揭示收藏有该文献的图书馆,然后通过文献传递服务获得。在搜索界面中,收藏有该文献的图书馆要想被用户搜索到,则需要将自己的书目装载在OCLC的WorldCat上或其书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联合目录中,用户点击“find in a library”或“图书馆搜索”链接,即可进入 WorldCat或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界面,并看到拥有该文献的图书馆列表,这种情况下获取原文的过程相对繁琐。③对于已加入图书馆链接计划的图书馆用户,当搜索结果是图书馆订购资源的时候,用户可以在GS的检索结果页面中看到图书馆的链接标识。这个标识将引领读者在一定权限内使用本馆订购资源,主要是免费的电子文献全文。④通过BL Direct链接直接到这一链接中获得文献传递服务。

2 GS对文献传递服务形成的挑战

2.1 用户检索的统一性和简单性

GS可以在一个检索界面中实现中外文图书(印刷版或电子版)、论文(印刷版或电子版)、预印本、摘要和技术报告等各类型文献的检索,且能迅速定位到资源。目前我国大型的文献传递中心主要有五个,分别是中科院文献传递中心(简称LCA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国家图书馆、CALL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简称CALL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笔者对这五大传递中心的文献检索系统进行了考察:①LCAS:该中心提供快速检索,可细分为图书、文章、期刊、网络数据库、web资源、特殊资源几种检索途径,每一种途径又提供集成式的检索,但是限制跨库检索的数据库的数量。②NSTL:能实现统一检索(快速查询),该查询包括“外文库”和“中文库”。外文库包括: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外文学位论文、会议,国外科技报告、专利、标准等数据库。中文库包括: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中国专利、标准等数据库。可以通过篇名、主题词,人名,单位名称、会议名称、地点、期刊名、专利号等进行查询。③国家图书馆:提供跨库检索。快速检索集包括:学位论文、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特色数据库、中文参考工具、英文参考工具、馆藏目录、中西文电子图书。且每一个数据库集仅包含部分数据库。原文查找是在用户已知文献的详细出处(期刊名或ISSN、发表的卷期,起始页等)。④CALLS数字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系统:分为中文检索和西文检索。西文共集成了130个资源,中文共集成了126个资源。每次最多可选择20个资源进行检索。可选择篇名、作者、ISSN、文摘、来源等检索点进行检索。并能迅速定位到资源。⑤CASHL:提供了篇目快速和复杂检索、刊名检索,但是只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外文图书、期刊和中文期刊。

从以上对五大文献提供中心的考察可以看出,虽然五大提供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统一检索,但是集成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异,五大中心集成缺乏统一的标准。LCAS、国家图书馆和CASHL是按照文献的类型进行集成。NSTL和CAHS是按照语种进行集成,其集成程度相对较高。总之,这五大中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检索系统,各个检索系统比较复杂且资源重复。

2.2 用户获取文献的成本相对低

我们从国内用户的角度来分析,当用户用GS英文版搜索外文文献时,如果网络上有该文献的全文用户便可以免费获取;如果没有,它则会有一个find in ChinaCat的链接,直接定位到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源,可以通过文献传递获取原文。收费标准如表1所示;或者用户可以点击链接直接链接到数据库的界面,然后通过向数据库提供商付费获取原文。(例如 Emerald数据库购买原文约合人民币217.5元,在 nature数据库购买约合人民币240元,用BL文献传递约合人民币360元);如果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用户,并且他所在的图书馆加入GS的链接计划,那么便可以通过链接免费获取文献。当用户使用的是GS中文版搜索界面时,除了所在图书馆的链接外,我们可看到两个文献数据库提供商(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资源)的链接。如果通过维普资讯获得全文一般要2元,而通过万方数据资源获取全文一般要3元。除此之外就是通过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原文传递获取资源。

笔者以获取10页本机构内文献为标准对五大文献提供中心的收费标准进行统计(文献保护费、专利文献、国际标准暂不考虑在内)(见表1)。

表1[4][5][6][7][8]

通过上表和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外文文献通过GS搜索,可以从网络上免费获取文献或者通过所在图书馆免费获取或者通过中科院文献传递中心获取文献成本较低;对于中文文献,除了用户能从所在图书馆免费获取文献外,其他的用户通过维普和万方两个数据库提供商获取文献成本较低,国内的上述四家文献传递机构所收取的费用均高于两个数据库提供商的价格。因此通过GS搜索,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成本最低的获取文献方式,而且在一个检索界面完成,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用户获取文献的成本相对较低。

2.3 覆盖文献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GS的学术资源来自于传统学术资源出版商、专业性团体、预印文库、大学、网络出版商和网络资源,从覆盖的国家、语种,资源类型几方面来考察其文献覆盖的范围是国内的几大文献提供中心无法媲美的。虽然它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文献的内容,但是它却能对各类学术文献资源的相关信息进行索引,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文献的线索,用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提供获取途径,因此它覆盖学术信息的范围广泛且全面。但是 GS的中文文献的覆盖范围则很有限。目前只局限于维普、万方两个数据库提供商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还有加入GS的高校图书馆。

3 GS的不足之处

3.1 检索结果的学术性还存在争议,检索结果的时效性差

虽然GS已经能检索到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例如Ingenta,Crossref,OCLC WorldCat),但是其他的结果还是通过抓取公开的网页而获得的。这就意味着用户无法获得有关他们研究主题的最合适的学术资源,许多资源还是未经过同行评审的资源和网络资源,因此学术性相对于图书馆、期刊出版商和数据库商提供的资源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尽管GS已经声明其可帮助用户在整个学术领域确定相关性最强的研究,[9]通常最相关的资料出现在第一页,可惜这些资料的时效性差,绝大部分都是十年前的资料,由于GS的算法最新的资料只选择了一些相关度低的文献。

3.2 GS侧重于科学类文献的收藏,检索结果的精确度低于数据库搜索引擎

国外学者的测试表明,GS侧重于科学类文献的收藏,尤其是工程、医学方面的文献。对于科学文献的检索请求,GS的查准度、相对查全率、检索结果的相关度很高。但是对于非科学类文献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却很弱。[10]正如前所述,GS的覆盖范围广泛并且包含了许多学术出版商的资源,但是它能搜索的学术出版商的资源深度却很浅,即使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国外学者对GS的测试结果显示,用相同的主题和检索方式, GS的搜索结果仅是数据库商的搜索引擎检索出来结果的10%-30%,大量潜在的重要的文献用户都检索不到。[11]

3.3 缺乏与图书馆现存文献传递技术与服务的整合

GS目前还缺乏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意识。在GS的帮助页中,它这样归纳了自己的功能:搜索,查找、获取和获知,其中它对“获取”功能的解释是“从网站和图书馆获得资源”。[12]也就是说要想指引用户获得原文,GS最后还要依赖于图书馆。用户使用GS,因为青睐Google的品牌、检索界面以及对检索结果的排列方式。用户点击GS提供的按钮来链接全文,结果却发现这些文章是在图书馆可以获得的,因为图书馆已经向内容提供商购买了这些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服务是GS服务的附加。尤其是当通过GS检索出相关信息或者给出获得原文的提示而无法获得原文时,用户就会产生挫败感。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它就是为用户提供原文文献复制及原文传递的服务,而且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技术与服务已经日趋成熟。因此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也是 GS完成原文提供的一条重要途径。GS应该考虑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技术与服务的整合,使GS与图书馆的文献传递系统链接,进而保障文献的可获得性。GS目前已经与英国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BL Direct)、中科院的文献传递系统相链接,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进一步加大与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的合作力度。

4 GS对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启示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GS的这些不足之处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来弥补。但是面对GS的挑战,我们更应该冷静思索,力求进一步完善文献传递技术与服务。笔者认为它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4.1 建立联合目录和统一的检索系统

GS由于许多联机目录的加入(例如OCLC的 WorldCat,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联合目录、英国国家图书馆的目录),使得其联合目录的功能十分强大。我国的五大文献传递中心都有各自的联合目录,虽各具特色但却不全面,并且重复度很高。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联合目录包括公共馆、情报所、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各部委、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国防所属的、公司所属的文献机构的目录。国家科技文献中心的联合目录是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上海图书馆联合建立的外文期刊联合目录。CALLS主要是全国的各高校图书馆的联合目录,CASHL是高校图书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为自己的馆藏目录。因此各个联合目录虽有部分联合,但是却未形成整体的联合,彼此重复建设,难以发挥强大的资源优势,不利于不同文献的发现。因此这五大中心应该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协调统一地进行联合目录的建设,以准确全面地揭示资源,借以发挥强大优势。在建立联合目录的同时,要统一检索系统的设计标准,建立统一的检索系统,形成统一的检索平台、一次性的用户认证、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的服务体系。这样更有利于通过GS定位到所需资源,从而方便用户获取文献。

4.2 加入GS的图书馆链接计划

各文献传递机构加入GS的图书馆链接计划可以推广图书馆的信息内容,提升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可见度。目前OCLC的编目试验系统(WorldCat Pilot)已经将其数据开放给Google,实践证明,OCLC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大为提高。[13]因此各文献传递机构应该积极加入GS的图书馆计划,尤其要在GS的检索结果中形成文献传递服务的链接,这样对于促进文献传递服务,彰显图书馆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4.3 改进文献传递系统,适当降低文献传递成本

各文献传递机构要建立整合的文献传递系统,使得多种传递系统和多种传递方式在一个系统内完成,同时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形成高效的非中介文献传递服务。另外,目前我国的各文献传递机构所收取的费用均高于数据库商提供文献所收取的费用。这种局面会导致读者直接利用数据库商的服务而不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因此,图书馆要利用提高系统效率和减少中间环节,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减少文献传递的成本,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自GS问世以来,图书馆对于GS服务的反映就分为两个阵营。一方认为应该把GS作为合作伙伴,利用它检索的优势把它整合进图书馆需要的服务中。另一方认为要提供迅速的内部的服务,而不支持GS。在文献传递领域,也同样存在相同的分歧,但是两种观点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图书馆在学术资源发现和传递中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GS的发展不能取代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应该逐步提升服务水平,引进新技术并且与 GS建立合作关系,以取得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7-08-16

标签:;  ;  ;  ;  ;  

谷歌学者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