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动力_三农论文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动力_三农论文

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其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内涵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包含的科学内涵,深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对于在实践中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正确把握新农村的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目标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产品的所有权。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为农民减负。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述论断的产生有明显的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是中央战略决策目标和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思路,“两个趋向”是调整城乡关系的战略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2、从特征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可以说,这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对和谐农村的高度概括。

3、从本质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一再强调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往的农村工作,大多是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农民群众认识不很充分。对农民来讲,这些工作也就成为干部“要我做”的工作,不是“我要做”的工作,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效果往往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宣传,通过文件、标语、山歌、宣传栏、年画、电视、电影等形式,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变成农民自觉的行动。二是培育和造就新农民。新农民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根本目的是要给农民一个平等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4、从形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所谓“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它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所谓“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所谓“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所谓“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5、从内容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应该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新”:“新房舍”即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和农民的审美取向和农村实际;“新设施”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新环境”即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从指标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标准,缺一不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综合指数,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该是“小康村”,农民们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向城市化靠拢,缩短城乡差距,大多数人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其次是“文明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文明村还应该包括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都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农民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要有大幅度的提高;第三应该是“生态村”,保持良好的乡风乡貌,使用好有限的资源,减少土地等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第四是“和谐村”,家庭和睦、民风纯正、社区安宁,一派美好景象。

7、从模式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村发展的表现形态,必须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动态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反映的新农村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进行的,具有层次性。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路径,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

8、从过程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农村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必然要对农村进行财政、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倾斜,特别是要对农村进行大规模投资。而一个国家的社会总投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而政府把大量社会投资转向农村,城市的投资相对减少,一贯以政府投资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改变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考验。而且,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等新农村建设长的达百年,短的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如与我国国情、农情、文化、习俗等相近的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就用了约三十年的时间进行新农村建设,最终才走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所以,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必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克服和防止急于求成或拔苗助长的不良倾向。

二、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分析

能否具有强大的动力支持,是一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动力是积极性的因素,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动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些都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上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社会政治条件,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动力。

2、在农村中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的精神动力。胡锦涛同志最近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有利于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把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3、促进城乡发展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源动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城市的快速崛起与部分农村的发展无力是两幅不和谐却相互叠交的画面,加上渐渐拉大的地区差距,让中央认识到了城乡差距拉大的潜在危险。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9年前者为后者的2.28倍,1997年为2.47倍,2002年扩大为3.11倍,2003年则继续扩大为3.23倍。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5~6∶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这个比例是2.5∶1。这一差距反映的是发展上的差异。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目前,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全国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80年代初期基尼系数为0.28,1995年为0.38,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到1999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456。据国家财政部科研所2004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增长为4.3%,两者比例为3.2∶1,而1993年,这一比例为2.47∶1。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占全国总人口2/3的地区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成为最大的不和谐因素。

4、我国已经具备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推动力。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客观上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由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转向对农业进行保护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巨额资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农地在低水平估价下大量转为非农地,农民工又长年保持极低的工资水平,这二者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可以说,中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积累,无论是资金之巨还是时间之长,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已初步具备。从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看就可以一目了然: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汇率计算达1000美元以上;农业和非农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5%。这四项指标表明,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进入这一阶段,不同的国家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对农业进行反哺。另一方面,从财政收入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无源之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公共品投入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这样,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公共品就具备了一定条件。而且,2004年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惠451亿元。2005年政策力度加大,农民直接受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亿元。这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推动力。

5、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带动效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拉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大量公共建设工程和民居改善工程,比如农村道路的硬化、生活环境的绿化美化,公共浴池、村民活动场馆的修建,农户的改水、改灶、改厕,等等。这些建设需要国家大量投资,同时还会拉动农村居民投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这种建设性投资会拉动对投资品的需求,进而导致投资品生产和供给的增加,带动就业率上升,就业量增加,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就意味着购买力增强,又会增加对消费品的购买,进而导致消费品生产和供给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的货币化收入,并导致更大的消费需求,使经济按乘数效应增长。此外,在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技术条件下,增加一元钱消费品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消费品的更多投资,因此,由此引发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消费能力的增加会对投资产生进一步的加速作用。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1971年,韩国新农村运动刚开始时,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事后据官方不完全估计,政府850万美元的项目总投资大约导致了2500万美元的社会产出,即最终产出是初始投入的近3倍。如果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能够沿着政府投资加农村居民投资带动GDP增长,从而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和国家税收收入增加,进而带动政府和农村居民投资进一步增加,又引发GDP进一步增长的良性循环,就理所当然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在拉动力。

6、能成功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层次动力。“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三农”问题,攸关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破解“三农”难题,是推进“三农”工作在基本思路上的重大突破,是一次带有根本性的创新。新就新在不是单纯就“三农”抓“三农”,而是通过工农业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既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思路,更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又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既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着眼于长远寻求治本之策;既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所以,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确保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层次动力。

标签:;  ;  ;  ;  ;  ;  ;  ;  ;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动力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