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300
摘要:目的:观察绳梯式穿刺改善长期血透患者内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长期血透患者,按照不同内瘘穿刺方法将其分为区域组与绳梯组,每组都为40例,区域组应用区域法穿刺,绳梯组应用绳梯式穿刺,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绳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9%)高于区域组(92.1%),且穿刺点渗血、血流量不足、皮下血肿的发生率(5.0%、2.5%、12.5%)均低于区域组(15.0%、7.5%、30.0%),差异显著(P<0.05);区域组的VAS评分为(5.3±0.6)分,绳梯组为(3.1±0.4)分,绳梯组低于区域组,差异显著(P<0.05);区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绳梯组为5.0%,绳梯组低于区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绳梯式穿刺可有效改善长期血透患者内瘘的效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且患者疼痛轻微,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绳梯式穿刺;长期;血透患者;内瘘
血透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内瘘作为外科术式之一,其在血透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确保血透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内瘘的穿刺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可降低并发症,还能缓解患者疼痛。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绳梯式穿刺改善长期血透患者内瘘的效果,选取本院80例长期血透患者的内瘘穿刺情况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长期血透患者,均经临床检查证实,满足《肾脏病学》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对药物过敏、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不同内瘘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区域组与绳梯组,每组都为40例。区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7~65岁,平均(45.8±10.4)岁;血液透析时间7个月~3年,平均(1.4±0.6)年;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孟肾炎6例,高血压肾病2例,高尿酸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病2例。绳梯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66岁,平均(46.1±10.0)岁;血液透析时间7个月~3年,平均(1.5±0.6)年;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9例,慢性肾孟肾炎5例,高血压肾病2例,高尿酸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病2例。对比两组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区域组:应用区域法穿刺,穿刺区域选择内瘘血管充盈且弹性较佳处,离内瘘口3cm以上,行密集穿刺,穿刺点之间间隔不超过1cm。
绳梯组:应用绳梯式穿刺,先评估瘘管程度及侧支血管,明确动静脉穿刺点数量,让4个穿刺点呈绳梯式分布,各穿刺点之间间隔1~2cm,动脉穿刺点应离吻合口5cm以上,穿刺血管应确保震颤度良好,以向心法进行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动脉穿刺点10cm以上,禁止于同一个血管穿刺。进针角度为30°~40°,穿刺前明确血管走形、深浅度及管壁厚度,常规消毒,扎好止血带,左手拇指按压内瘘血管,向后绷紧皮肤固定好。所有穿刺管按次序穿刺1轮,之后从第一个穿刺点开始循环。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血流量不足、皮下血肿;(2)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3];(3)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内瘘感染、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动脉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²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穿刺效果对比
绳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9%)高于区域组(92.1%),且穿刺点渗血、血流量不足、皮下血肿的发生率(5.0%、2.5%、12.5%)均低于区域组(15.0%、7.5%、30.0%),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穿刺效果对比[n(%)]
3 讨论
内瘘是确保血透的有效通路,临床上采取正确的穿刺方法,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透治疗效果,还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区域穿刺法是内瘘穿刺的常用方法,因易诱发血栓形成、血管瘤等并发症,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该穿刺法还可能造成内瘘感染,会增加患者的疼痛[4]。因此,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内瘘穿刺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
绳梯式穿刺法对血管的要求较高,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且治疗期间患者的肢体活动不会收到明显的影响,能够减少血栓形成、血管瘤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确保血透顺利进行,对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6]。
本研究对比分析区域法穿刺与绳梯式穿刺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绳梯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区域组,且穿刺点渗血、血流量不足、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以及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区域组,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提示,绳梯组的内瘘穿刺效果优于区域组,即绳梯式穿刺在改善长期血透患者内瘘效果中的应用优于区域法穿刺。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绳梯式穿刺可有效改善长期血透患者内瘘的效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且患者疼痛轻微,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行。
参考文献:
[1]杨群,吉小静,戴欢欢,等.两种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3):114-116.
[2]郑淑娟,黄秀碧,简小兰,等.开展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保护内瘘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49-52.
[63]王嘉兴,赵文燕,李伟.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2):267-269.
[4]张巧荣,刘丽,张锦莲.绳梯法与区域法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8(5):188-190.
[5]常天颖,王芳杰,单岩.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9):788-792.
[6]石梅,陈林,曹晓翼,等.2种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7(3):410-412.
论文作者:舒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绳梯论文; 患者论文; 区域论文; 并发症论文; 效果论文; 方法论文; 疼痛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