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论文_梁红梅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论文_梁红梅

梁红梅(甘肃省嘉峪关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735100)

【摘要】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 选择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2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从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 所有患者中,术后发生囊袋血肿1例,给予抽吸积液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1例发生电极移位,经重新安装电极,获得成功。 结论: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护理技术,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有效的处理,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人工心脏起搏器;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68-01

按心律失常发生时心室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等。临床症状可见胸闷、心悸、头晕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猝死。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其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式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1]。本文对收治的2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系统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6例,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更换起搏器1例。

1.2 方法 消毒皮肤,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将永久起搏器电极送至预定的心腔起搏位置,在胸前部位制作囊袋,将电极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固定并检测,脉冲发生器埋入囊袋中,缝合伤口。

1.3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发生囊袋血肿1例,给予抽吸积液及沙袋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1例发生电极移位,经重新安装电极,获得成功。

2 临床护理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比较陌生,又因为是心脏手术,所以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指导患者术中如何配合,介绍既往手术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2)患者准备。①术前给予常规检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抽血检查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全套等。②术区备皮。备皮范围包括颈部、双侧腋下及前胸,备皮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③术前3天要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如氢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以防引起术中或术后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因为术后患者需要平卧24~48小时,所以术前1~2天要训练患者床上使用便器,练习在床上大小便。⑤手术前夜,患者因为紧张不能入眠者,可给予助眠药,术前4~6小时禁食水,以免因术中或术后呕吐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⑥进入导管室前穿刺静脉留置针,并封管备用。(3)用物准备。备好手术所需器械及用物、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准备好抢救药品。

2.2 术中护理 陪护患者进入导管室,协助摆好所需体位,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协助医生手术,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可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安慰和鼓励患者,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3 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术后及时复查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询问患者术前症状改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体位护理。术后嘱患者平卧24~48小时,不可过早活动,以免发生电极移位,可给予按摩腰背部及骶尾部,减轻患者因平卧而引起的不适感。平卧24~48小时后,鼓励患者取坐位或下床活动,但协助患者起床时,避免过度牵拉患肢。(3)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用1千克沙袋压迫6小时,术后第二天,每日换药1次,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伤口有无疼痛,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下有无波动感等。(4)饮食和大小便护理。术后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对症处理(5)常见并发症的护理。①感染。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虽在导管室x线透视下、无菌操作中完成,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的起搏系统感染仍无法避免[3]。因此,要求手术者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术后伤口护理及换药技术要规范,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术后前三天,每日测体温四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②囊袋出血。

囊袋出血多因术中伤及小血管而止血不彻底,或术前用抗凝药而停药时间不足引起。本组中出现1例囊袋血肿,在无菌操作下,给予抽吸积液,然后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③电极移位。电极移位与术中电极固定不牢、术后过早活动或活动不当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起搏器的起搏功能障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本组中有1例发生电极移位,经重新安装电极,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后,获得成功。

2.4 出院指导 (1)指导患者适当活动,装有起搏器一侧上肢避免用力过度或做幅度过大动作,以免引起电极移位,洗澡时,避免用力揉搓安装起搏器部位的皮肤。(2)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如果出现脉率明显改变或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时,及时就医。(3)嘱患者避开强磁场,接听手机时,应使手机距离心脏起搏器15厘米以上,避免使用电磁炉、电热毯等,禁止做磁共振检查。(4)妥善保管起搏器植入卡,乘坐飞机时需出示证明,必要时也需提供给医生。(5)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应联系医生随诊起搏器工作情况,此后,每6个月或1年随诊1次[3]。

护理小结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方面已越来越普遍,技术上也日益成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技术,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王李萍,赵丽波,刘玉秋.永久性起搏器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06~107.[2] 任金梅,孙平.起搏器囊袋切口固定带压迫止血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11( 31): 24~25.[3] 候桂花,辜小芳.心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安全护理.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15~226.

论文作者:梁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论文_梁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