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发展中的投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东西部的协调发展作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这对西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投入问题,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基础差、底子薄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投入。西部有谚语曰:“沙漠有了清亮的泉水,就会变成美丽的绿洲。”用泉水来比作对西部的投入是再贴切不过了。但是,那汩汩甘泉从何而来?流向何处?又如何使每一滴清泉都能浇灌出生命的新绿?这都是需要认真探究的。
研究实情 加大投入
对西部的投入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又应当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度?这是研究投入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
西部,资源富饶和经济贫困集于一体。西部是富饶的,其国土面积为55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8%。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占全国的80.6%,水力资源占全国的60.4%,草原资源占全国的89.5%。但西部又是贫困的,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9.8%,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4.8%,农牧民人均收入797.3元,为全国农牧民人均收入1221元的65.3%。在社会事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呈落后状态,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4.38人,而全国为23.35人。现实告诉我们:西部的贫困应当改变,并且具有改变贫困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就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以投入的钥匙打开资源的宝库,就能使西部逐步变成与富饶的资源相称的富饶的地区。
西部,经济发展成绩巨大和与东部发展差距拉大同样是事实。如果作纵向比较,西部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也是很快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61亿元增至1994年的6465亿元,增加了13倍。财政收入由52.34亿元增至255亿元。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也在令人忧虑地扩大。1978年至199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东部沿海省份大都在20%左右,西部大部分省区不到10%。差距拉大有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但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对这片辽阔的地区,全民所有制的基建投入占全国的份额很低,并且呈递减趋势,加上外资很少和西部自筹资金能力较弱,“六五”以来,西部的投资约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10%。投资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表明,解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西部,自身发展也不平衡,发展较快和发展较慢的地区同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普遍规律,在整体发展较慢的西部,却不乏发展骄人的地区。以广西为例,1978年至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6.5倍,财政收入增长4.35倍,“八五”期间,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重要原因是在这期间广西的投入增加,广西占全国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1978年的1.5%上升到1994年的2%,同时利用近海的有利条件,引进了一批外资。而像贵州、青海发展相对较慢,原因之一是投资不足。即使条件较差,增加投入也可加快发展。西藏的事实能说明这一点。直至1990年,全西藏的财政收入仅为1800万元,后来通过国家扶持和发达省支援的办法,在“七五”期间为西藏建设了43个项目,“八五”期间建设了62个项目,1994年西藏财政收入达1.56亿元。这就告诉我们,西部不仅具有加快发展的需要和客观条件,也有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只要增加投入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西部,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对西部的发展与投入问题不能作孤立的研究,我们还需就其与整个国家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有时间和内容的规定性,无疑也有空间的规定性,即它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占国土面积58%的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同时,西部丰富的资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没有对西部的开发和西部的现代化,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西部地区亦属中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长期的落后还会引起民族矛盾,危及国家安定。当然,我们在研究西部发展的时候,还要看到东西部发展存在差距有其必然性,加快西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为地放慢东部的发展而求消极平衡。如果是这样,其结果将是既不利于东部,也不利于西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求西部与东部的协调发展,需使西部加快发展,需增加对西部的投入。投入的原则是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规定的目标:“缓解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量上考察,国家对西部的基建投资安排占全国的比例应适当提高。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是以人均占有相关经济量为指标的。所以,在投入的问题上,也应当从西部在全国占有的人口比例这个因素来考虑。西部占全国人口的14.13%,也就是说今后国家在西部的投资应高于占全国14%的比例。
广开渠道 多方投入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财力有限,即使是倾全国可用于投资的财力也难以满足西部巨大的资金需求。况且,东部也要继续发展,国家不可能把可用的建设资金全部投到西部。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便摆到了我们面前:钱从何处来?总结我国基本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只有广开渠道,充分调动国家、地方、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将更多的资金、物资、人力注入西部。具体途径为:
国家适当加大投入。就当前的资金实力和投资体制而言,就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和资金严重不足的双重贫困而言,首先必须由国家增加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加上税制改革以后,国家可直接控制的资金比过去增大,增加对西部的投入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为了使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在西部投资目标的实现。凡有利于西部资源开发的项目,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项目,应当在西部优先安排。
组织当地的社会财力。总体来说,西部地区资金匮乏,但尚有一些资金比较雄厚、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居民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存款。据统计,1994年西部的居民储蓄余额有1000多亿元,这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所以,把社会资金以适当方式导入开发建设之中大有可为。投资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鼓励兴办乡镇企业。目前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比东部落后10年以上,必须促其加快发展;二是将西部地区一部分荒山、荒坡、荒地、荒沟的开发权、经营权拍卖、租赁给企业乃至个人;三是鼓励兴办私营、个体企业。就西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补充的私营、个体企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中国的经济格局中,东西部的互补性很强。西部资源丰富而资金技术不足,东部则恰恰相反,这为东西部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的快速发展和西部的资金需求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已有部分企业看到了西部的投资价值,开始西进,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东部仅民营、私营企业在内蒙古的投资合同协议已达90项,总资金额为13.5亿元。在青藏高原,也有东部资金的进入,青海湖和盐湖的开发尤为世人注目。因此,只要制定合适的政策,进行必要的组织,东部资金将会逐步西移,以最直接的方式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就整体投资环境而言,西部不如东部。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应看到,西部拥有自己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包括旅游资源);二是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三是一些地区可直接对邻国及相近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地理优势。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就可以引进更多外资,促进发展。像新疆丰富的土地资源已对国外投资者产生了吸引力,在’95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来自以色列、加拿大、美国和国内的部分客商,与新疆有关县市签订了开发24万亩荒地的合同,投资额为5.5亿元,主要用于兴建瓜果、蔬菜、棉花生产基地和农牧产品加工企业。
统筹兼顾 科学投入
西部要加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通过各种渠道能筹集到的钱毕竟是有限的。供给远远低于需求。那么有限的资金用于何处?我们认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投入。具体来说,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突出重点和协调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在资源开发方面重点投入。资源优势是西部地区的最大优势,开发这些资源,使之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就可以加快发展。云南省在“八五”期间,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西部增长最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挥了“两烟”的优势。所以,西部必须打资源牌,打优势牌。当然,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只抓一点,还要兼顾相关环节,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
二是处理好经济建设投入和教育、科技投入的关系。西部地区的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紧紧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教育质量低下成为普遍的问题。一些贫困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0%,巩固率、升学率更低。如果不从教育、科技这个根本抓起,采取措施,西部与全国协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暂时上去了,最后还会因无智力支撑滑下来。在现行投资、财政体制下,经济建设项目主要由市场调节,但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则主要由国家投资,中央、省级财政应当也可以根据西部的需要,适当倾斜,使教育、科技事业得到更快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作战略储备。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深谋远虑,保证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更多投入。
三是处理好生产投入和生活投入的关系。从根本上说,生活的改善依赖于生产的发展,但二者紧紧联系并相互作用。重视对生产方面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生活方面的投入,在西部的发展问题上尤其是这样。一定要在以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适度投入。中国的700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在西部,一部分人的饮水问题甚至到目前还没有解决。贫困是经济落后的产物,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不解决,加快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已向世界庄严宣告,200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扶贫开发,使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有可依凭的客观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永远告别贫困。
四是处理好新建项目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关系。上新项目必须慎之又慎,只能选择那些在国家属于空白,或在地区经济布局中有重要意义,或资源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可以取得较好效益的项目,力避重复建设。要十分重视水利、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目前西部地区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有些还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能力,只要增加资金、科技投入,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发挥潜能,就能取得较好的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讲究效益 用好投入
以往的实践表明,在西部发展上,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但也有投入效益低的问题。这既有属于全国经济管理中的通病,也有西部地区的特定原因。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注意抓住这样几个环节:
在投资的方向、数量上实行硬性约束。属于政府的投入行为尤应如此。对凡已由政府确定的项目,对项目资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克扣、截留、挪用,投资时间不得拖延,投资方向不得改变。确保资金按量到位、按时到位、按项目到位。从国外和东部引进的资金,政府部门虽不可能也不应当指令性地规定各类资金投向何处,但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法则,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通过政策导向、制定规划、运用经济杠杆等办法,引导资金合理流向,保证科学投入。
在项目的论证、审批、建设方面,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按法定程序办事。所有项目必须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筛选、充分论证,进行科学决策,实行最优选择,并认真执行审批程序,反对违背科学的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
在观念上实行转变,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观念。观念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要使人们强化竞争意识,引进竞争机制,建设中、建设成的项目都必须面对市场,实行公平竞争。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学会在市场机制下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使各项投入取得应有的效益。
应当十分明确,西部地区也必须按照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度的,绝不可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那些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造福于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