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和官员为何错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官员论文,老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周作亮因投资决策错误,在盲目兴建铝厂、电厂、变电厂过程中,竟用5亿元的资产承揽了15亿元的债务。后来为了支持它筹措资金,一个被特批的“幸福城市信用社”异地高息揽储,造成兑付危机。1999年12月底,因严重资不抵债,到期无法还贷,股市上“幸福实业”大股东易主,周作亮头上耀眼的光环从此消失殆尽,老板成了别人。要让领导“有看头”
据记者和他长时间地接触和了解,他是企业家,可他更像一位官员。首先是他勇敢地承担起振兴湖北乡镇企业的重任。在大会小会上,他都善于进行鼓动人心的演说,号召大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用5亿元的资产,揽了15亿元的债务;当时市场上铝锭紧俏,他就决定兴建一座铝材厂;铝材厂动工了,才发现炼铝需要大量的电力,于是,他又上马一座火电厂;火电厂开工了,才知道必须配套变电站,必须并入全国的电网,于是,在一个村里,一座大型变电站又动工了……
如此决策,给人看出有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味道。可是,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决策水平,当年的周作亮就是弄到了批文,就是把这些项目都弄在了湖北的幸福村。
周作亮这样办事,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为了他的企业,因为他的企业还不急需要大动干戈。回味周作亮的变化,可以分析他的举止言谈。他成了市里的典型时,就经常以市长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如何加快发展进度,增加市里的经济实力,使得市里能早日升格;等到他被省委书记接见后,他又及时地提出了建立“湖北第一村”的口号,以便让湖北的乡镇企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当好全省乡镇企业的带头羊;后来,他作为残疾人代表,成了全国的典型,他就开始考虑赶超华西村了。
他后来的一切经济行为,无不打上了某些官员行为的烙印。他上项目,无米下锅也得先把一个硕大的灶台垒起来,每年都有大动作,用周作亮的话说,要使每年都来视察的领导“有看头”。官员反串“生意经”
周作亮头脑发热,不足为怪,因为他的文化底蕴和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官员们的支持,他的任何想法要变为现实都比登天还难。和周作亮相反,我们的一些官员却愿意干一些企业家的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官员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手段来办企业,遇事先算“政治账”或只算“政治账”,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政策就给政策,这才使得周作亮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决策过程得以不断发展。
周作亮所处的幸福村,远离交通干线。在他决定要上电厂的时候,当时的湖北省计划委员会负责人曾忠告他,不要把电厂建在村里,可以建在远一些的汉江边上,一是减少污染,二是减少运费。省计委主任可算位高权重,但他的话并不管用,因为还有人希望能看到一个工厂林立、机器轰鸣的“幸福村”,建到外地,镜头如何上?后来,仅仅开拓给电厂运煤的公路,湖北省交通部门就投资了500万元。这样办企业,还能有成本账么?
官员们支持周作亮的决策,无论这样的决策是否合理,是否合乎经济规律,只要需要,就得诞生。所以,周作亮不仅可以用5亿元资产承揽15亿元的债务,还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去争取更多的投资和政策。为了方便周作亮进行资金筹措,有关部门甚至特许他开了一家“幸福城市信用社”。在幸福集团公司的年终报告上,周作亮的“个人魅力”居然成了招商引资的成功因素。“错位”覆水难收
痛定思痛,现在如果再来讨论靠7张缝纫机起家的幸福服装厂有没有能力和必要去涉足冶金、能源、金融等行业,似乎没有必要。但是,回顾“幸福集团”的起家到膨胀的过程,似乎可以看出,在创业初期,周作亮的决策还有几分理智,还能够做到量体裁衣。到了后来,他要上冶金项目的时候,如果没有官员的推波助澜,他至少不会走得那么远,以致于到后来覆水难收。也就是这家被特批的“幸福城市信用社”,违规异地高息揽储,造成后来的兑付危机,震惊湖北乃至中央,加速了周作亮失败的步伐。
本来,官员擅长全局,习惯从宏观上把握和考虑问题;企业家的长处是能顺从甚至创造经济规律,从中获取最大的效益。可是,很多过去的经验证明,如果企业家遇事习惯于从迎合官员口味的高度来考虑问题,提出决策,那他的企业的灾难也就来了。同理,官员如果热心于造势,老想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去反串一把,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左右经济规律,那成功的希望同样渺茫。
标签: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