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各种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进而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进行公共安全规划势在必行,本文就对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安全;规划;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涵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公共领域的基本价值、基本规范以及基本利益等未受到威胁,从而能够沿着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或者人们的预期正常前进的状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众多城市频频遭受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威胁、破坏与困扰,中国有的城市也曾经发生过公共安全灾难,城市公共安全的规划建设管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中央城市工作会要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在此形势下亟待加强对非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形成系统的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的方法指导。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方法,识别、纠正、预防各类公共安全隐患,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危机处理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公共安全规划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项目
1.1重大危险源
城市重大危险源包括长期生产、加工、使用、贮存危险物质,并且危险物质总量等于或超出临界数量。由于我国不少城市规划科学性不足,对于城市发展规模及模式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造成部分重大危险源分散于城市中心商业区或居民区,若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必然十分严重。
1.2公众聚集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中的人群密度大、流动性高,如影院、车站、商务中心、超市、公园、学校等区域,由于人员生理、心理及自身素质各不相同,非常容易出现混乱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恶性事件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1.3公共基础设施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各类基础设施,如水、电、气、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军用、警用和政府有关部门专用的设备设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各类系统的普及应用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体结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非常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后续的维保管理难度也很高,若不能保证这些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则会影响城市的日常运营。
2、不足与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城乡规划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十多年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在我国逐渐展开,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城乡规划领域迫切需要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还只是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缺少具体科学的理论支持。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城市规划,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的专项规划,更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之中。城市规划中的安全规划与专项的安全规划的分工与联系均不明晰,常常出现跨界和雷同;城市规划未能解决多灾种综合防灾的问题,因此提出的防灾对策只能是单灾种防灾对策的罗列。这些问题的存在突显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性。2)学术界对于自然灾害评价研究,多数是以单项灾种的研究为主,多灾种综合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个地区所面临的灾害威胁往往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种灾害,特别是在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和连锁性特征。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包括法律法规、公众行为、灾害救援、公众教育、信息传播、资源保障、财政管理等多种要素和内容。建立在涵盖多个灾种和多元应急要素基础上的综合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在我国刚刚为人们所关注,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念转变
3.1从重视应急避难到源头预防与应急避难并重
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比较重视灾害发生后的灾害救援、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对公共安全源头的分析和预防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规划理念应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强化源头预防与应急避难并重:第一,加强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灾害识别预防的能力。由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几乎遍布于城市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成本高昂,加上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撑以及相应的资源投入,在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中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强制性规范,风险监测与评估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精细化的评估方法,致使评估结果不明确,难以支撑规划方案的需要。风险监测与评估是预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第二,做实规划的公众参与,强化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认知预防能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预防工作需要公共组织和城市居民都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对公众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公众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整体能力。
3.2从重视各专项分工到系统分工与合作治理并重
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中涉及的建设、地震、水务、人防、民政等多个专项,各系统自身有明确的灾害防治目标和治理措施,但是对保障整体公共安全的统筹协同不足,在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城市公共安全影响因素时合作治理受到明显限制。规划理念应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加强系统分工、推进合作治理应:第一,统筹各系统目标,实现协同。应强化各专项在监控、预警、设施建设与维护、应急指挥协调等方面的目标协同,将公共安全的整体目标系统性分解到各专项中,通过目标协同实现整体保障,当各个专项之间目标行动一致时,整个管理系统呈现正的协同效应。第二,统筹用地空间,提高系统效能。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不单独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用地,各类防灾设施的建设、使用及日常管理维护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就要求各个专项系统通过公共安全规划统筹协调用地空间和系统运行,实现高效的合作协同治理。
3.3从重视技术内容到技术内容与政策指引并重
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中重视设施布局、建设标准等技术性内容,而对如何实施规划的配套政策指引考虑较少,导致建设实施和管理操作困难。转变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规划方案的政策影响评估,在制定规划技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管理政策对技术方案的影响,充分运用民主决策方法和多样化的投融资建设模式,使技术方案在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市场运营保障方面做到合法、公正、有效。第二,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指引,将规划实施所需的政策支撑作为规划的基础,在规划中提出支撑规划方案实施的经济政策、民主治理政策、公众参与政策指引,确保规划实施过程得到有力的政策保障。
3.4从重视设施建设到设施与信息系统建设并重
传统的综合防灾规划重视防灾设施的建设,而对保障公共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着墨不多。面对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形势,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将公共安全综合信息系统放到与防灾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从规划方案中对灾害成因、减灾措施效果等的信息化分析,到建信息化的灾害的监控、预警、指挥系统都应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应有之意。
4、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不但包括防灾方面,也包括救灾、避灾方面,也就是应急体系规划,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明确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办法,只能根据城市公共安全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达到防灾、救灾、避灾的目的,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保障设施。
参考文献
[1]顾林生,马帅,张丛.中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研究[J].城市公共安全,2016(5):14-19.
[2]刘茂,王伟娜,赵国敏.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要点和规划目标的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2016(1):21-22.
[3]沈莉芳,陈乃至.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公共安全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6,22(11):27-30.
[4]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5.
论文作者:张勤功,骆贺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8
标签:公共安全论文; 城市论文; 灾害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专项论文; 政策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