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_自然垄断论文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_自然垄断论文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优化论文,趋势论文,自然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自然垄断现象的几点理解

产业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从规模技术报酬变化对特征性产业进行成本属性界定、进而对价格、进入以及市场结构发生影响展开研究的一个分析性概念,这种特征性产业通常被认为具有成本递减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在面对特定市场需求时比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低成本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关于产业的自然垄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对其实行产业规制可以促进社会福利(注:产业自然垄断有时被描述为产品的成本劣加性(Cost Subadditivity),其对象通常集中于电力、通讯、自来水、交通等公共产业部门,参阅:W.J.Baumol,J.C.Panzar,and R.D.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San Diego:Harcourt,Brace Javanovich,1982,Chapter3,4,and 7.William W.Sharkey,1982,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Oxford:Basil Blackwell.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认为,自然或人为垄断会引致市场失灵,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和进入进行规制有可能取得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双重效率。例如,其代表人物理查德·波斯纳曾指出政府管制可以在不花费成本的前提上增进社会福利。参阅:Posner,R.A.,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5(Autumn),1974.)。不过,学术界有关自然垄断之分析范围的界定,主要限定于第一、二次产业,至于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自然垄断,似乎没有引起高度的关注。流通产业是否存在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有可能出现自然垄断?这需要认真分析(注:关于人们忽视流通产业有可能存在的自然垄断现象的原因分析,参阅拙作:《跨国公司投资与流通产业管制》,《财贸经济》2006年第8期。)。

产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决策和执行机构应对市场且关联于其内部性和外部性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它的运行框架会随市场变化而处于经常性的动态调整之中;(2)它的结构功能由产业内部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及其资源配置格局决定,在不出现产业垄断的情况下,几个大企业难以控制产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与自然垄断的联系,是以某类产品的生产有可能形成资金和技术壁垒、进而出现规模经济为中介的。经济学家通常关注的,是贯穿这个中介之过程的行为和绩效,而很少关注这个过程的中介传递关系;于是,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垄断产生的趋势性作用,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其实,从现实的层面来考察产业组织结构与自然垄断的联系,某些产业的产品特性所推动的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该产业的自然垄断。这是产业组织结构变化而不易被察觉到的一个延伸性的市场问题。

与其它产业部门一样,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也是由其内部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及其资源配置格局决定,同样是关联于其内部性和外部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就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而论,如果其内部性是在充分兼顾市场和企业制度的背景下展开运作,整个流通产业运行状况良好,那么,可认为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优化,反之则反是;如果其外部性不引发交易过程中的第三方的成本支付,则可认为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优化,反之亦然。当然,这种纯粹的理论描述或许不能直接有助于我们对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自然垄断的理解,但这种内部性和外部性涉及到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否这一事实,会给我们加深和拓宽对自然垄断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一问题),通过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在产业组织结构与自然垄断之间得出一些符合实际的逻辑推论。

然则,现有的关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是针对产业组织的绩效或政府产业政策的目标而言的。这些分析和研究在侧重政策选择和实施的同时,通常注重于企业制度运行的内部性,而对自然垄断本身的研究却显得不足。实际上,自然垄断的形成是企业内部性和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笔者看来,理解自然垄断的关键,是必须对其“自然性”作出符合经济分析意义上的解说。产业经济学将“成本劣加性”作为自然垄断的特征,是基于规模经济背景下市场机制之于产品成本规定性的考虑,这种规定性通常反映的,是市场和规模经济的自然属性,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属性。因此,拓宽产业经济学关于自然垄断之特征解释的分析边界,可以认为,凡是市场交易中非人为因素所引致的一切具有垄断特征的现象,均可以理解为自然垄断。显然,这一理解给人们认识流通产业存在自然垄断提供了方便。因为当流通产业形成垄断,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他国流通产业的投资形成局部垄断时,人们认知自然垄断现象的范围或许会拓宽。

联系流通产业的情况来进一步考察自然垄断,如果将产品或服务有可能形成资金和技术壁垒、进而出现规模经济的这种现象,看成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达到优化的一种结果,那么,便不能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或完全从生产技术特征”来理解自然垄断,对自然垄断的理解就不会完全囿于“产品和技术决定的并由成本集中反映的企业内部性”。也就是说,理解流通产业有可能存在的自然垄断现象,可以考虑由企业内部性延伸到不直接反映交易过程但却会引发第三方支付成本的外部性。显然,这一分析路径要求我们对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自然垄断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关联作出考察。

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自然垄断的市场关联

在问题分析以前,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作一些说明。这个问题的理论描述,可以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席勒的“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模式来展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否,往往可以通过商家的行为和绩效来验证。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商家的投资规模和方向、经营管理方式、市场竞争手段等;这里所说的绩效,则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内容,微观绩效是指商家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宏观绩效通常是指与产业结构平衡、经济增长指数、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物价指数等相联系的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状况。诚然,注重从微观或宏观两层次来研究流通产业的行为和绩效,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组织结构是否优化;但由于这样的行为分析只是涉及流通企业的内部性,而绩效分析只是涉及宏观层面上的外部性;因此,如果完全局限于这样的研究框架,并不能将涉及到外部性的自然垄断与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联系起来。

产业自然垄断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壁垒、产品市场的局部垄断、资产专用性、成本规定性、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等等。探讨流通产业是否有可能出现自然垄断,可以考虑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认知。概括而论,当流通产业的某些商家(如连锁超市、百货业、仓储业等)的经营规模扩大以至于形成局部垄断时,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就会提高;单个商家就有可能比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家低成本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资产专用性也或多或少会在流通产业的诸如建筑、设备等物质形态上反映出来;并且也可能会出现有利于商家生产经营之局部垄断的外部性。因此,即便完全依据现代经济学有关产业自然垄断的定义来理解,流通产业也照样存在着自然垄断的物质基础。

但是,流通产业存在自然垄断的物质基础,并非意味着自然垄断就必然会出现。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可供学术界讨论的观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有可能驱动流通产业中的自然垄断趋势(注:这个新颖观点的最大弱点在于很难得到现实的支持,尤其是很难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流通产业之实践的支持。不过,现实中暂不存在的东西开非意味着以后不可能出现。依据自然垄断产生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对流通产业运行机理的分析,说明这种物质基础在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优化的情况下转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很明显,这个问题的论证,需要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有可能引致自然垄断的市场关联进行解说。

撇开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运作过程,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表现为以边际交易成本等价和契约均衡的一种制度安排(注:参见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译本,358-362.352-353.)。这一普适性观点的对象性,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适用于流通产业。较之于其它产业,流通产业内部大中小企业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要更加直接,其无论是与厂商还是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都是在价格形成的同时表现为边际交易成本等价的实现。流通领域中交易成本等价的实现,是商家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是通过价格、融资渠道、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手段、服务质量、广告宣传等来实现的;在竞争的过程中,实力雄厚的大商家往往会击败竞争对手,有可能占领局部市场从而形成局部垄断。以流通产业的行业实际而论,大商家无论是经营百货业、连锁超市还是经营仓储业等,这种局部垄断的结果都会在商业经营上产生可以观察到的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在价格上的优势则是大商家可以低成本地提供商品和服务。若从市场竞争会优化流通产业之组织结构的观点看问题,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解释为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结果。因此,套用产业经济学有关自然垄断的定义,有理由在理论上认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存在着市场关联。

结合我国全面加入WTO的实际来分析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在政府放松对流通产业规制的情况下,“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经济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倾向于认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具体地说,竞争导致流通产业中的大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数量及其比例,跨国公司在华流通产业中的投资有可能形成的局部垄断,经营模式所驱动的流通产业的运行格局等,均可以解释为是市场制度安排决定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过程。关于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涉及到流通产业要不要实行政府规制的问题。流通产业的低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天然属性,以及WTO商业贸易原则的具体规定,在政策导向上支持着政府对流通产业进入和价格管制的全面放松。政府加强或放松管制取决于经济事件或市场失灵对政策目标和行为的感应。以我国的情况而言,政府对流通产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干预,这种情况表明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并不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对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市场关联的讨论,涉及到政府干预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一般来讲,政府加强经济规制,产业组织结构受制于市场机制的程度就低、范围就小;政府放松经济规制,产业组织结构受制于市场机制的程度就高、范围就大。其实,经济学家是从经济运行结果来评判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以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而言,其能否达到优化状态,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物畅其流,能否最小化交易各方的交易成本;至于流通领域会不会或有没有可能出现自然垄断,则并不对这种评判施加严格的规定性。如果我们缩小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市场关联的分析范围,将分析范围限定于流通产业不发达或经济体制转轨国家,那么,问题的分析将涉及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引致自然垄断现象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用我国的情况为背景。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的进入在导致投资规模逐渐膨胀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改变着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尽管从1991年日本八佰伴率先进入深圳和美国沃尔玛1996年开始进入中国以来,其在华流通产业中的投资仍然不大,尚未形成垄断性,但不能据此认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不会形成自然垄断。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超市零售业、百货业、仓储业还不具备自然垄断的基础,但从长期动态的观点来看,被一些学者观察到的诸如跨国公司以某一地区为根据地的辐射战略,糅合国际差异而渗透我国流通产业以变形的本土化来占领流通市场的战略,采取前期不追求盈利甚至亏损的战略等,都是典型的以挤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策略,其目的是让蕴涵于跨国公司母体的经营和消费理念化解我国经营和消费的时尚、偏好及其行为方式,改变我国原有的流通产业的运行格局,而跨国公司一旦能有效占领市场,便极有可能会实施垄断性定价,此时,其成本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单个外资商业在面对特定市场需求时就有能够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通企业低成本地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从经济运行结果来看,不能否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会在某一时期优化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也不能断然否认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不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事实上,大量文献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有积极作用的分析和研究,就已经包含着对这种关联的肯定。不过,这里所论及的关联并不意味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对自然垄断有趋势性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分析这种趋势性作用,还必须研究前文所提及的流通产业运行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外部性解析

在以上的分析中,实际上是将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内部性分析扩张至市场层面来理解的,这种理解暗含着把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当成是大中小企业之集合的分析性假定。显然,这种假定是基于从宏观层次来分析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优化的考虑。与此相对应,分析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及其与外部性的关联,也同样运用类似的分析性假定。

单纯从流通产业的运行来观察,不易产生“流通产业的自然垄断趋势与其外部性存在着关联”的认识。这是因为,一是自然垄断的特征集中反映在成本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局部垄断方面,另一是产业的自然垄断通常是针对第一、二次产业而言的。因此,我们分析流通产业的外部性有可能产生的自然垄断趋势,必须采取迂回的路径通过流通产业与第一、二次产业之间的交易过程来说明。这可以理解为是流通产业运行之于自然垄断趋势的间接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所导致的成本规定是我们理解问题的基点。

如上所述,人们关注于从结果而不是从过程来评判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这种评判的背景既可以产生于市场机制对流通产业运行的纯粹调节过程,也可以出现于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对流通产业运行的混合调控过程。诚然,从结果来评判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可以不考虑流通产业运行之于自然垄断的间接外部性;但是,从过程来评判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是否优化时,我们就必须对这种外部性作出分析。之所以认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会间接导致外部性,乃是因为由工业化文明所引起的空气、水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等外部性问题,与流通产业的运行存在着关联。流通产业与一、二次产业之间发生着经常性的交易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对产品的技术、规格、款式以至于对规模经济的成本要求等各种规定性,是流通产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对一、二次产业发出的市场信号,流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适应于市场,是其组织结构优化的前提。尤其是在流通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的格局时,它对一、二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就会产生强烈的诱导。

具体地说,当某时期流通产业所青睐的是那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产品时,它就会诱导一、二次产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流通产业不会直接造成对空气、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直接危害,所以,经济学家或政府决策机构通常只是从流通产业的内部性来解说其成本问题。当政府责成企业治理这些外部性时,这种外部性成本的直接承担者通常是一、二次产业,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行为和绩效反映,是以低成本地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为条件的,只是这种表征自然垄断基本特征的条件,在流通产业以隐匿的形式存在罢了。但尽管如此,依据外部性意指“交易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而由他方支付成本”的宽泛含义,流通产业这种迂回的外部性与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可以通过理论论证的关联。

政府针对空气、水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等进行的环境管制,通常被经济学家划归于产业组织安排不合理引起外部性的社会性管制。这种划分方法不仅使流通产业规避了其引致间接外部性的责任,也使学人忽视了流通产业的外部性与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之间的关联。于是,经济理论有关流通产业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结构、行为、绩效等方面。淡化流通产业引致的间接外部性,便自然会忽视流通产业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自然垄断。如前所述,流通产业有可能出现的自然垄断现象很难得到现实的说明,尤其是很难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流通产业之实践的支持,但从一些流通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低成本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并从一些流通企业能够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局部垄断的角度来考察,伴随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之优化的同时(不考虑这种优化是何种因素使然),笔者以为,流通产业的运行存在着自然垄断的趋势。这种景况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的实际而得到部分说明。

我国进入WTO所受到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约束,客观上使得政府对流通产业的管制逐步减弱以至于几乎失去了对国内外投资者的控制。近几年来,经济实力强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的流通产业,国内一些大商家或采取连锁经营或采取合资经营等模式,流通产业在现象形态上有着一派繁荣的景象。针对这种情形而联系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是否优化来看问题,主张流通产业应由市场机制调节而无需政府管制的学者,实际上是倾向于认为市场机制会致使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反之,则倾向于认为要对流通产业实施必要的政府管制(注:关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参见以《财贸经济》为代表的专业性杂志。虽然这些文献不曾明确论及流通产业的自然垄断和组织结构问题,但这些文献在自己立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政策主张却包含着作者对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如何才能达到优化的见解。)。但由于流通产业中组织结构优化的制度安排通常是市场机制与宏观政策的结合,且自然垄断现象只是隐性存在,于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太大的理论建树。

流通产业出现自然垄断的前提是必须产生规模经济及局部垄断。就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规模的进展而论,如果跨国公司在我国流通产业中的投资规模不大,一般不会在该产业中形成规模经济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垄断;如果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扩大以至于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进而出现局部的垄断时,我国的流通产业就会产生本文所解析的自然垄断。然则,自然垄断现象往往是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中存在着自然垄断的趋势。进一步讨论该问题,如果我国流通产业中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商家的投资膨胀以至于出现价格垄断和进入壁垒,那么,就会对消费者产生以增加成本支出为特征的福利影响。据此,在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的交易中,显然存在着交易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而由第三方支付成本的外部性。

四、结束语

产业自然垄断是产品特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现象,这种垄断区别于人为性或组织制度性垄断的特点,决定了各国政府一般不会对其采取严厉的经济性规制。自然垄断的表现形式反映于产业运行的内部性和外部性之中,依据产业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理解,流通产业也应该存在着自然垄断现象。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不赞成仅仅将自然垄断现象局限于第一、二次产业的看法,认为流通产业存在着自然垄断的可能性。笔者关于自然垄断的几点理解是全文立论和论证的基础。

针对经济理论界偏好于从产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来研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这种思维倾向,笔者根据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双重作用的现实,在肯定产业内部性发生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产业外部性的考察,着重分析了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的市场关联,并以此高度概括性地论证了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自然垄断趋势。本文的主旨在于提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着自然垄断趋势”这一思想,而不是期望对这一思想展开全面的论证。因此,尽管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如果笔者的基本立论有着深入讨论的价值,则或许能给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闪烁一点思想火花。

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全面加入WTO,起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要不要遏制?要不要对流通产业实行必要的管制?流通产业在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出现自然垄断怎么办?在笔者看来,所有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涉及到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及其自然垄断的问题,它是经济理论分析和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_自然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