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虚与实
——细观“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
文 王秀娟
明仁天皇夫妇
2019年1月2日,日本皇室依照惯例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朝贺。据报道,截至当日下午,共计超过15万人涌入皇居,其中有很多人一边挥动着手中的日本国旗,一边高呼“万岁”。朝贺活动的声势之所以如此浩大,是因为今年是85岁高龄的明仁天皇最后一次发表新年致辞。日本明仁天皇在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去世之后登基,年号 “平成”,在位至今整整30年。早在2016年的一次视频讲话中明仁天皇就曾经流露出想要退位的意向,2017年6月日本国会表决通过了专门适用于明仁天皇的退位特别法案。直到2017年12月8日,才正式确定退位时间为2019年4月30日。届时,明仁天皇的退位将成为近两百年来日本天皇的首次“生前让位”。
从神话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到即将退位的明仁天皇,日本共计经历了125代天皇。自上古时代世袭至今,日本的天皇制度堪称世界上历史最为长久的家族统治,“万世一系”的说法不无道理。明治维新之后,1889年近代日本颁布的首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更是将“万世一系”直接写入法典。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大日本帝国ハ万世一系ノ天皇之ヲ統治ス)”。相反,中国自古就有“胜者为王败者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历史上怀揣过“帝王梦”的人不计其数,就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都戏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唐代李氏王朝灭亡之后,朝代更迭更是一度如走马灯一般频繁。比邻而居的岛国日本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天皇家族的“万世一系”又是缘何能够“固若金汤”呢?
神授王权——天皇的神格化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裕仁天皇曾在1946年元旦发表过著名的《人间宣言》。宣言否定了天皇作为“现世神”的性质,宣告天皇是仅具有“人间性”的普通人。那一刻,裕仁天皇用一纸诏书打破的是一个被所有日本人世代信仰的千年神话,即所谓“天皇是神的后裔,具有神性”。由此倒推,日本天皇一直以来都不是人,而是以“神”的身份而存在。
关于天皇的“神格”由来,日本最早的神话古籍《古事记》中有详细的记述。从天地开辟、国土生成、诸神诞生,到第1代神武天皇的降生,以及截至第33代推古天皇之前历代天皇的家谱和主要经历,《古事记》阐明了日本天皇家族的神性缘起和天皇制度的确立巩固。其中,日本皇室将天照大神,即日本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奉为自己的祖先。母神伊邪那美因生火神去世之后,父神伊邪那岐赴黄泉国追寻自己的妻子。寻妻无果的伊邪那岐仓皇逃离黄泉国,在涤除污秽洗刷左眼时化生出了天照大神。伊邪那岐委派作为三贵子之一的天照大神司理天界高天原。后来,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天孙琼琼杵尊去管理人界苇原中国,即日本本土。第1代神武天皇正是琼琼杵尊的曾孙。
当然,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本身是由太安万侣编纂,天武天皇亲自审定。其编写目的就是为了宣扬皇统的权威性,考察历史不足为据。天武天皇在奈良时代末期,经过“壬申之乱”夺取政权之后,成为日本历史上第40代天皇。登上皇位之后的天武天皇强烈地意识到只有高度的中央集权才能够使国家坚如磐石,而强调皇权统治的正统性、唯一性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古事记》和另一部古书《日本书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两本书虽然在编写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内容上多有重合。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 NHK电视台舆论调查部门与日本报道局社会部曾经进行过“即位20年,有关皇室的民意调查”。调查对象为3313名20岁以上的日本人,其中收到2043人,即62%有效回答。调查结果表明,其中70%的国民对皇室持关注态度, 85%的被受访者认为现任天皇履行了宪法规定的象征意义。关于废止天皇制度的问题,85%的受访者认为应维持现状,继续将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仅有6%的人主张废止天皇制度,8%的人认为应赋予天皇政治权力。事实证明,直至今日皇室家族和天皇制度的发展仍旧是日本大多数国民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对皇族普遍抱有一种亲切之感,甚至在国际友好和与国民接触等方面充满各种期待。
裕仁天皇
事实上,从传说中的初代神武天皇到第14代仲哀天皇,并未得到相关的历史考证。不仅如此,关于这些天皇的相关记述还存在很多不合常理的疑点,被学界普遍认为有意编造的成分居多。历史上真正能够找到存在依据的,最早只能追溯到第15代应神天皇。而且,“天皇”的称号也并非从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日本的“大和政权”是在3世纪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为中心兴起的一支由地方豪族构成的联合政权。发展到5世纪初,逐渐开始崛起,在征服各部之后,建立起日本列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和政权最初的首领并非称呼“天皇”,而是“大王”。当时的“大王”虽是世袭君主,但是并没有绝对的实权,政权实质掌握在势力最大的中央豪族手中。直到7世纪初推古天皇时代,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才真正改“大王”为“天皇”。第33代推古天皇成为日本最早使用“天皇”称号的日本君主,同时,她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时代颁布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以打破之前依靠门第垄断朝政的氏族制度,从而强调了天皇统治的中心地位。有关日本天皇最早的文字记录则是第41代持统天皇在689年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从593年推古天皇即位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确立、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中,“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为天皇制度的延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然,“君权神授”并非日本独有的政治理论。在古代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巩固权力都会宣称自己是受天命派遣,来管治世人的。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中国周朝武王伐纣时就号称“受命于天”,之后自称“周天子”,古埃及的法老同样称自己是“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王则自诩“月神的后裔”等等。同是神授王权,天皇制度在日本能够延续至今未遭遇根本性的颠覆,自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
万世一系——天皇统治的虚与实
早在天皇制度确立之初,593年推古天皇即位之后,立侄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即圣德太子),进行摄政,通过“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的颁布巩固中央集权。645年中大兄皇子在铲除苏我氏之后,扶植孝德天皇上位,同样以皇太子的身份摄政,并模仿中国制定了最初的年号“大化”,推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逐步确立起律令制国家,经过奈良和平安初期,天皇的权力被推向了鼎盛时期。有趣的是即使在统治权威集中在皇族的时代,“摄政”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统而不治、治而不统”的政治形式自始就成为各方势力博弈之后的一种较为稳妥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分离的政治生态既为日后天皇权力的丧失埋下伏笔,同时也为天皇制度的延续化解了根本性的危机。
“二战”之后,战败的日本在美国的主持下建立起新的议会民主制度。过程中,依照日方的强烈要求才将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1947年颁布施行的《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规定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天皇不具备任何独立的政治权力,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得到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对其负责任。由此,天皇的权力从明治维新之后的鼎盛转而再次彻底架空。有人不理解,为何是架空而不是废除。仔细考察一下日本历史,就会发现这种“非常态”似乎才是日本历史的“常态”。
平安时代中期,藤原家族得到嵯峨天皇的信赖,并利用与皇室联姻的机会,巩固政治地位,日本开始进入“摄关政治”的阶段。858年藤原良房以清和天皇外祖父兼臣子的身份首次摄政,成为日本历史上皇族以外的人第一次实质性的摄政。从此,天皇家族“治”理国家的大权开始旁落。进入11世纪,藤原道长先后将4个女儿都嫁入皇室成为皇后和皇太子妃,实现了他在朝廷专权30年。其子藤原子赖又作为后一条、后朱雀、后冷泉三位天皇的外祖父摄政关白长达50年。就这样,“摄政关白”连续把持日本“治”的权力近200年。
煤矿开采使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增强,煤炭采空区形成的地表裂缝会使坡面产汇流以优先流通道的形式快速下渗补给土壤及地下水。在水文模拟中,适当增大饱和导水率Ks的取值来概化地表裂隙导致的降水快速渗漏,可显著提高水文模型对洪峰的模拟精度。采空区地裂缝对洪峰的削减作用较强,实际中需要合理确定煤炭开采区域的水文模型参数Ks的取值以提高水文模拟精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域内大部分区域作物都存在不同程度作物缺水情况,但是不同分区缺水的原因也有所区别。
1193年镰仓幕府建立以来,天皇逐渐沦为傀儡的角色。尤其是经过后醍醐天皇的“建武中兴”,天皇家族非但没有能够恢复皇统,反而沦落成一文不名的没落贵族,只能靠武士领主的施舍度日。之后的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虽然对天皇家族采取了在经济上的扶持政策,但均出于“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目的。表面上公家与武家共治,但实质上是武家独大。幕府时期,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武士阶层的最高代表“征夷大将军”,虚君政治长达682年。
嵯峨天皇
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企图敲开日本的国门,实行锁国政策的幕府政治开始动摇。天皇成为倒幕派渡过危机的一根救命草,1867年12月日本发动政变,推行“王政复古”。德川幕府最后一位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宣布“奉还大政”,明治天皇重新掌权。明治维新之后,天皇权力达到历史巅峰,日本也因此走上一条穷兵黩武之路。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更是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
直到12世纪初,藤原赖通的女儿没有诞下皇子,继承皇位的是与摄关家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后三条天皇想要打破藤原家族的专权,开始启用有学识之人。之后的白河天皇也是不甘心看到大权旁落外戚,有意夺回政权,于是开始通过“院政”的形式进行一系列抗争。所谓“院政”,就是天皇成年之后为摆脱摄政关白的控制,有意将皇位让于他人,退位为太上皇。作为太上皇在居所设立“院厅”,任命官吏,总揽国政。由于“院厅”拥有摄政、关白之上的权威,受到被藤原家族压制的部分贵族的拥护。“院厅”主要依靠地方武士集团来实现与藤原家族的对抗。但后期,随着源、平两大武士集团的相互争霸,“院厅”就像墙头草一般不断改变依附的对象。天皇家族开始出现内部分裂,最终形成“大觉寺统”和“持明院统”两统迭立的局面。
尤其在镰仓幕府之前,权力争夺经常伴有血雨腥风的纷争。例如,上文提及过的第33代推古天皇是在朝廷大臣苏我马子消灭了物部守屋,又暗杀了对其不满的崇峻天皇之后,被推举即位的。第40代天武天皇是与大友皇子叔侄之间对峙之后,经过“壬申之乱”击败对方登上皇位的。历史上的女天皇,大多也是为了化解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翻阅日本历史,会发现但凡是女天皇即位之前必定伴有皇权争夺。为了调停纷争、避免流血冲突,往往暂时推举女天皇上位,先由他人摄政,待到皇太子长大成人或是有其他合适的人选继位时,再主动让位。日本历史上先后共计有八位女天皇,她们是推古天皇、皇极天皇、持统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谦天皇、明正天皇、后樱町天皇。因此,这些女天皇通常也被称为“过渡天皇”。只是,不论天皇是否拥有实权,皇权继承权问题都与普通人无关。普通人没有人能够取代得了天皇,也不会有人想到要取代天皇。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对血统的信仰。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在他的作品《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就明确地指出,“日本文明的源头就在于‘对血统的信仰’”,而血统信仰的顶峰便是“天皇家族”。
历史证明,日本天皇在国民心目中长期形成的神圣地位,以及自古以来 “统”、“治”分离的政治形式,维护了天皇家族 “万世一系”的“统”帅权威。尽管曾经作为昔日君主专制的封建集权象征、日本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根源,但是,不可否认天皇已然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伦理思想的因子。天皇制度能够保留至今,皆因扎根日本社会的天皇信仰无可撼动。
天皇信仰——根植日本社会
本作品运用赋权计分的方式对专家、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在试卷分析部分还采用了经典测量理论法衡量试卷结构。并且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和试卷这四方面的权重,主观赋权的两两比较矩阵如表1所示。最终得到专家评价得分、用人单位评价得分、学生自我评价得分、学生试卷得分各占权重为:2/33、1/4、7/57、37/65。然后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CR=(3/41)/0.96≈0.077,CR=0.077≤0.1,所以该两两比较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其相应求得的特征向量为有效。
日本国歌《君之代》,“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尽管在1999年才得到法律意义上的认可,但实际上作为国歌沿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歌词唱的就是天皇家族“万世一系”的长治久安。此外,歌舞伎、能、狂言、剑道、茶道等等很多领域至今仍然依照“家元制度”的形式来传承。这种制度强调的是家族之间的主从关系、父权家长之下的支配关系,而这些内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源于日本人对天皇的信仰、对权威的崇拜。还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勤勉精神无一不与天皇信仰存在密切联系。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来激发和维系国民的向心力。久而久之,天皇作为国家象征逐渐成为全体国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心理习惯,从而也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推古天皇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菊与刀》借用“菊”和“刀”两种不同性格的意象来象征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格和双重性。其中,“菊”正是日本皇室的家徽。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明确指出日本不可能废弃天皇制度。“没有天皇的日本根本无法想象”,“日本天皇作为日本国民的象征,是日本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即便是战败,十个日本人里依旧还是会有十个人继续崇拜天皇”。因此,不论是作为神道教的“现世神”,还是放弃“神格”,走下神坛的国家象征,日本天皇始终是一个与普通人不同维度的存在。天皇信仰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国民意识当中,渗透在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皇室的危机与化解
天皇制度的“万世一系”并不代表日本历史上没有围绕皇位争夺的明争暗斗,也不意味着天皇家族人丁兴旺足以保证一脉相承上千年。相反,这两方面的危机一直困扰着日本皇室家族。
“二战”之后,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总部的外力作用下进行了民主改革,最终并没有废除天皇制度,而是建立起现代天皇制度。如今,天皇仅作为日本国家和国民整体的象征而存在,充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其履行的职责也大多属于形式上、礼节性的。
日本天皇家族为保持血脉的纯正,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主张在皇族内部进行通婚。第一代推古天皇就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后来的皇极天皇也是先后嫁给叔伯高向王和舒明天皇。裕仁天皇和香淳皇后也是皇室通婚的典型。通婚制度尽管保证了日本皇室的血统纯正,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历史上的第25代武烈天皇无后而终,在他去世之后,皇室近亲里已经找不到能够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第26代继体天皇是当时的朝臣费尽周折,在遥远的越前国寻找到的应神天皇的5世孙。一方面是由于争权夺位的相互杀戮,另一个方面就是因为近亲通婚造成的生育力低下。
针对当前建筑给排水管道间距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本人建议相关设计人员应该根据本工程的设计规范,合理设定给排水管道的间距问题。举例而言,对于给排水、中水到墙面水平距离一般设定为50毫米。然而,介于管材性质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合理设定。
(1) 工程区水流自深水向近岸,涨、落潮流相对强弱有较明显不同。深水区涨潮流相对较强,且潮流场为受潮汐影响的往复流;浅水区则相反,深水区落潮流相对较弱,潮流为涨潮状态下逐步漫滩,落潮状态下归槽,流向主要受坡度影响。
历史的车轮总是周而复始。依照现行的《皇室典范》,皇位应由皇室家族的男性后裔继承。然而就在十几年前,日本皇室曾面临长达41年里没有男婴诞生的残酷现实。日本天皇的皇位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尤其是2001年12月1日皇太子德仁与太子妃雅子的长女爱子出生之后,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为避免皇脉断绝,当时的政府内阁甚至已经开始酝酿修改《皇室典范》,以允许女性皇室成员继承皇位。直到2006年9月6日,明仁天皇的次子秋筱宫亲王的王妃纪子通过剖腹产诞下一名男婴,现代版 “女天皇”之争才告一段落。小王子悠仁亲王的出生,拯救了深陷窘境的皇室家族,也为日本国民打了一针强心剂。当时,日本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东京的主要报纸均发行号外,在街头闹市免费发放。
区块链是内生在比特币中,用于记录比特币交易,所以有时称之为账本。ARUIND N等人[7]从数据结构上看,认为区块链就是一个用哈希指针取代了内存指针的一个链表。PASS R等人[8]从协议上看,认为区块链就是一个协议,协议参与者各自本地维护的一个数据列表称为链,参与者把收到的消息包含在自己的和其他所有参与者的链中。这些定义各有其优缺点,例如:ARUIND N的定义没有考虑共识,PASS R等人的定义专门用于比特币。
事实证明,天皇制度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日本的国民意识之中,并非当初的一纸诏书就能够挥之而去的。2019年明仁天皇的退位对于日本和日本人而言都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时代即将开启。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曾对中国进行过一次正式友好访问。那也是中日两国交流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访问中国。当时,明仁天皇专门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馆,在65万多个汉字当中查找自己的年号“平成”的出处,最后终于找到“地平天成”4个大字。日本历史上,有很多位天皇的年号都取自中国的古书典籍,例如,“元禄”出自《文选》中的“建立元勋,以历显禄,福之上也”。“明治”出自《易经·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大正”出自《易经·临卦》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等等。今年5月1日58岁的皇太子德仁将继承皇位,届时会选定什么样的年号,作为新一代天皇在中日两国交流史上又会书写怎样的历史,不禁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