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宁德市医院(东侨院区) 福建宁德 352100)
(2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洋中中心卫生院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目的:对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40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并对两组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以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给予纳洛酮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作用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092-01
危重患者指的是机体内重要脏器,如脑、心、肺等其中任意器官出现功能不全的体征或症状的患者。开展切实有效的院前抢救能够有效缩短救治为重患者的时间,并且对不良预后的纠正以及死亡率的下降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在70例急诊为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给予纳洛酮,救治成功率的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40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70例患者,年龄25~81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院前抢救措施,即入院后给患者进行给氧、心电监护,如若患者有呼吸困难症状则使用呼吸机;如若患者血压过低则应当补充血容量;如若患者出现昏迷现象则应当要降低其颅内压;如若患者酸碱失去平衡,则应当要及时进行纠正并维持平衡。研究组则在常规抢救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0.8mg纳洛酮,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和救治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
1.3 病情程度判断
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主要是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病情严重度评分系统来进行,病情越严重,得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数据SPSS 15.6软件来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组间均数数据,并采取χ2检验组间比较,差异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情程度
经过院前抢救,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均出现明显变化,并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救治成功率
在完成相应的药物使用之后,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70例患者中,救治成功52例,救治成功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65例,救治成功率为92.86%,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β-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其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组织,其参与人体呼吸、睡眠、内分泌以及神经调节等功能。一旦机体收到创伤,便会产生应激反应,且会大量释放该物质,且作用于吗啡受体,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如循环、呼吸等功能受到一直,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出现危重症状。纳洛酮属于一类高效能的脑组织保护药物,其通常作用于阿片受体,将患者体内β-内啡肽水平降低,从而使得吗啡受体作用下降,帮助患者病情进行纠正。当前,此类药物往往应用在急性危重患者,如乙醇中毒、有机磷中毒等救治当中。并且对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其具有血压回升快、见效快以及无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意识恢复的优点。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种类多样,且变化迅速,所以急诊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而这也是当前在医学临床上工人的降低不良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方法。在本组研究中对两组病情程度差别不明显的危重患者进行院前抢救,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纳洛酮,而对照组不给予,且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情况。救治后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依旧不明显,然而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74.29%,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一定剂量的纳洛酮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给患者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给患者病情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或是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纳洛酮能够帮助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所以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隽.纳洛酮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前抢救中的效果分析[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
[2]冯国智,钱虹,陈旭高,等.纳洛酮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前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3,35(2):179-180.
[3]张利云.用纳洛酮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09:144-145.
论文作者:李百来1,叶太明1,李享明1,李婷婷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患者论文; 危重论文; 病情论文; 急诊论文; 两组论文; 成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