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 陕西省 710032)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的方法。方法 对老年住院输液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输液前充分评估、加强护患沟通、合理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及知识的培训、把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在干预前后各选取120例老年住院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静脉外渗发生率和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保障老年住院输液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住院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而老年患者入院后大多数都采用了静脉输液治疗,但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存在一些如组织器官生理功能退化,记忆力下降,听力、视力下降等特点,加之静脉输液从生产配置到临床应用,操作中任何环节疏忽大意,即可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发生,恶化医患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并发症,保障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我科于2012年4月起对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过程实施了相关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年龄≥60岁,需住院输液治疗,意识清楚,能够沟通交流。排除标准: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不能沟通交流者。其中观察组性别:男64例,女56例,年龄67~89岁,平均(75.56±5.6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2例,初、高中55例,大专及以上23例;病种:高血压37例,糖尿病28例,慢阻肺19例,胃肠道疾病11例,其它病种25例。对照组性别:男61例,女59例,年龄65~87岁,平均(74.74±5.2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例,初、高中57例,大专及以上25例;高血压34例,糖尿病29例,慢阻肺20例,胃肠道疾病13例,其它病种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输液前充分评估 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特点,科室制定老年患者输液评估单,>60岁老年患者在第一次静脉输液治疗前由管床护士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治疗方案:输液目的、输液疗程、液体总量、滴速、输注药物名称。②患者全身情况:病情、心肺功能、活动情况、语言沟通能力、配合程度、情绪控制能力。③穿刺部位血管与皮肤情况。④穿刺工具类型、型号[1]。通过输液评估单,管床护士可按图索骥,避免评估的遗漏和疏忽。
1.2.2加强护患沟通 护士在操作时,着装整洁,面带微笑,对老年患者采用尊称,穿刺前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输入药物的名称与作用,可以采用咨询、聊天等方式,选择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对反复询问的老年人一定要耐心,态度热情、真诚,让老年患者感到温暖,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1.2.3合理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 老年患者的血管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血管脆性大[2]。护士在穿刺前应结合患者意愿与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与血管。高龄患者一般建议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血管较细的可选用小儿留置针,对不愿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可选用针身较短、针头斜面较小的5号半头皮针进行穿刺[3]。仔细观察患者血管,做到多看、多摸,避免选择有感染及硬化的血管,尽量选择弹性好、直、管径较粗、易于穿刺和固定的血管。
1.2.4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及知识的培训 请医院静疗小组的专家到科室讲课,内容包括静脉输液工具与途径的合理选择、固定技巧、静脉输液感染控制与并发症的预防及静脉输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针对我科低年资护士多的现状,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除了静脉输液知识与技能培训,还增加了药学知识,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用药安全等相关知识。每月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静脉输液培训及考核。
1.2.5把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尤其是大脑功能退化导致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因此,科室制作了图文并茂的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手册,在为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采用口头教育与书面教育相结合方式,输液前耐心解释输液全过程及不同药物的性质,药物反应及应采取的措施,告知患者输液速度的重要性,不要自行调整滴速;液体输完后及时拔针,并告知患者正确按压针眼的方法及时间,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多种慢性病均会影响凝血时间,因此拔针后应保持足够的按压时间。
1.3效果评价 ①一针穿刺成功率。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总次数及一针穿刺成功次数。②静脉外渗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总次数及静脉外渗发生次数。③静脉炎发生率。④患者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前1 d,请患者填写医院统一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统计非常满意和满意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和静脉外渗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和表2显示,实施护理干预后,一针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静脉外渗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输液前应用输液评估单评估患者,可按图索骥,避免评估的遗漏和疏忽,充分的评估使管床护士在静脉穿刺前心中有数,准备充分,自信心增强。老年住院患者由于对住院环境不适应,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4],容易发怒,甚至不配合输液治疗。而护士的耐心解释,尊重患者对输液方式,穿刺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取得患者信任及配合,有效提高了静脉穿刺效果。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所具有的的工作能力以及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5]。通过培训,护士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并提高了护士对输液全过程的综合评估与处理能力。因此,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静脉炎、静脉外渗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
3.2 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护士在干预过程中,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做到主动告知,不断强化,让老年人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疾病知识和自护方法,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精湛的操作技术,及时的巡视观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4结论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是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静脉输液在老年住院患者的治疗、抢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老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实施护理干预,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输液治疗效果,让老年患者尽快康复,并且保障了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敬华,崔玉庆,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86-287.
[2]张萍.护理安全管理干预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231-232.
[3]潘新,赵立标,刘兵.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静脉输液风险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6(21):88-89.
论文作者:庞梦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老年论文; 发生率论文; 护士论文; 血管论文; 满意度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