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供求状况及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能源论文,状况论文,前景分析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需状况及主要特点
(一)能源供给约束压力逐渐加大
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十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6%,平均差率为6.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4%、7.8%和7.3%。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
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3%。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剩余可采储量为24.9亿吨。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
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3%。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55年,仍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中国的煤炭资源状况要好的多。截至2005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3326亿吨。若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50年。探明可采储量的开采条件差,有相当比例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各种资源的占有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人均可采矿物能源资源,200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55%、11%和4%。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4%。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2%和9%。
3.能源供应结构过度依赖煤炭。从能源供应结构看,长期依赖煤炭,石油供应缺口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达22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6.4%,比197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8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6%,比1978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4.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总体能源当量对外依存度不到5%。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十五”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2.8%、39.3%、47.5%和43.9%。由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我国石油进口又以国外油轮运输为主,因而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1.“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3%和16.1%。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2.3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2.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3亿吨,煤炭从13.2亿吨提高到21.7吨。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重新显现。
2.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1990—1995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左右,近年来,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在68%左右。
图1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
同世界各国相比,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67.7%,大大高于世界27.2%的平均水平,OECD国家平均为21.1%,美、英、法、日分别为24.2%、16.8%、4.8%和23.5%,巴西、墨西哥分别为6.1%和6.2%。
3.终端能源消费以制造业能源消费为主。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居主导地位,2004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3.6%。
从2004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前15位行业排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位居第一,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到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4.9%和13.4%,三项合计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
4.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见表2)。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加剧了供给压力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过去相比已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国际水平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1.单位GDP能耗明显偏高。表3给出了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的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总体上明显偏高。
2.高耗能产品单耗依然居高难下。虽然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水平仍比国外高出20%以上(见表4)。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单位产品能耗衡量时也存在一些不可比因素,如技术装备、生产规模、原料和工艺等差异,但相对而言,实物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涉及因素小,可操作性强,不可比因素相对较少,结论更可靠些。
二、能源供求前景分析
(一)中国经济与能源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5万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测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39.7万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能耗控制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奋斗目标。按此计算,单位GDP能耗平均每年下降的速度要达到4.4%左右。至2010年,单位GDP能耗约为1.142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单位GDP能耗估计为1.427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的能源需求约为25.6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规划比2010年再降低20%左右。按此计算,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约为0.914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达36.3亿吨标准煤。
(二)中国经济增长及能耗状况的基本估计
首先,中国经济已显重化工业特征。2002年至2005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已从62.8%上升至69.1%。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形成机制主要归因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这就意味着重化工业时期将持续较长时间,今后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可能比轻纺工业时期要高。如果工业领域能效水平没有大的提高,经济增长将对能源供应形成高依赖。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低了近15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当前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为农村人口的3.5倍,依此,本世纪头20年城市化水平即使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也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相应地将产生大量的新增能源需求。再则,中国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之一。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处在“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区,进口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制造业产品。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在这一贸易结构下,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全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依托技术进步节能,借力于改革、管理和法律手段的节能措施将渐渐有所成效。这意味着,中国能源需求的短期趋势虽难有较大的改变,但2010—2020年期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将进一步下降。
(三)能源供求状况的预测与分析
1.2010年和2020年能源需求量预测。基于以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和对未来5或15年经济增长及能耗状况的估计,笔者将分别以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状况为前提假设,对能源需求总量、煤炭需求量、石油需求量进行预测。
(1)规划GDP增速下的能源需求。预测方案一:假定2006—2010年,煤炭、石油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保持基本不变。按照规划,未来5年经济年均增长7.5%,单位GDP能耗下降20%。2005年的单位GDP煤耗为1.384吨/万元、单位GDP油耗为0.208吨/万元,相应可推算出2010年的单位GDP煤炭和石油消耗量分别为1.107吨/万元和0.166吨/万元,以及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按未来15年经济年均增长6.4%、单位GDP能耗再下降20%计算,可推算出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
预测方案二:1996—2005年平均能源消费系数、煤炭消费系数、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6、0.5和0.81,假定以此为基准,按照规划测算的未来5年经济年均增长7.5%,可折算出未来5年相应的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以及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未来15年经济年均增长6.4%,可折算出未来15年相应的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以及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见表5)。
按照方案一,到2010年和2020年,实现规划的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在于,对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需控制在3%左右。如按照方案二,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会越过控制规划线10%。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10年为1.24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为0.99吨标准煤/万元,难以达到能耗控制目标。要实现规划确定的能耗密度控制目标,需要加强能耗增长的动态控制与管理。
(2)2010年和2020年预计增速下的能源需求。预测方案三:假定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5%,且2006—2010年煤炭、石油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保持基本不变。按照规划相应可推算出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若2006—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5%、单位GDP能耗再下降20%计算,可推算出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
预测方案四:假定2006—2010年的平均能源消费系数、煤炭消费系数、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保持1996—2005年的水平,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5%,由此可折算出2006—2010年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以及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假定2006—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能源消费弹性仍维持1996—2005的平均水平,相应地可折算出2006—2020年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以及能源需求总量、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见表6)。
据预测方案三,2006—2010年和2006—2020年的综合能源、煤炭及石油消费年均增速应分别控制在4.8%和4.4%以下。
据预测方案四,2010年和2020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197吨标准煤/万元、0.936吨标准煤/万元。要实现“十一五”及2020年规划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目标,压力依然存在,但通过努力可以确保。
2.2010年和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生产预测。预测假定:未来5年,即2006—2010年,能源生产、煤炭生产、石油生产分别以2001—2005年年均增长速度9.9%、11.2%和2.2%为基准,在未来15年,即2006—2020年,能源生产、煤炭生产、石油生产基本保持以1996—2005年生产年均增长速度4.8%、4.9%和1.9%为基准。由此可预测2010年和2020年能源生产总量、煤炭和石油生产量(见表7)。
3.2010年和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需求缺口。根据以上对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预测,可以计算出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需求缺口(负值是指缺口)。
从上述预测结果看,今后5—15年,我国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石油短缺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是:(1)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2)未来5—15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石油缺口的弥补只能依赖于进口。未来15年内,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保持在60%—70%。在如此高的进口依存度的情况下,一旦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不足,或发生其他不测事件,国内石油需求缺口得不到及时弥补,我国经济增长必将受到严重制约。
三、几点建议
在能源问题上,能否实现“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关键是要解决能源发展观、使用观和安全观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由注重供应保障向节约优先、注重效率和加强保障联动的供求观转变,由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市场机制的转变,由强调国内资源自我平衡向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大市场观转变,从强调生产节能向倡导全社会节能的转变,要实现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体制的转变,确保能源供应能适应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一)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转变生产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配置效益。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很低,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化和国际分工低端化。从长期看,这样的发展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目标相矛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约束问题,就必须努力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使能源使用的合理配置,实现增长方式节能和结构节能。
2.依托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的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加快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可以直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一步促使能源消费密度的下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促进技术进步,对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借力于制度改进,促进能源全面节约。要把节约能源变成广大社会公众的共同行动。一是要强化危机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能源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倡导广义节能理念,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必须在体制、机制、法制的改革创新左右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促进能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
(二)坚持立足国内、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扩大能源供给、保障供给安全
1.努力提高国内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立足国内,加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勘探开发,增加石油天然气的供给能力,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资源,逐步扩大核能的使用,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电力结构。形成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核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格局。
2.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进一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石油进口成为必然,需要建立一条石油安全路线,倡导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世界新能源安全观。要充分利用我国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做好我国能源战略的对外宣传,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3.建立和加强战略能源储备。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和作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能够保障国内石油供应、稳定石油市场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价格风险。
我国应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完善国际采购协调机制,打破国内市场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畅通、有序的能源市场。
(三)建立能源开发、节能机制
1.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价格体系。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实行市场定价机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建立有利于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产品比价关系。
2.完善能源相关财税体制。有步骤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约束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调整资源税税率等。形成财政对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机制,强化对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能源研发的预算内投入,建立对可再生能源研发与生产的补贴制度。
3.建立能源战略管理体制与监管机制。通过能源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改革,在能源战略与规划制定、能源资源开发、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等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4.加强能源领域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抓紧制定《石油法》、《天然气法》和《新能源法》等,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加强对已有法律的宣传、贯彻、落实,形成有效促进能源开发与节约的法制保障。
标签:煤炭论文; 标准煤论文; 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新能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单位gdp能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