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问题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学科论文,小学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求,那么这一要求的潜台词即是对于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的目的与意义的重新诠释。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则是对于教学主体实验活动的教学论意义上的重新诠释;并以此作为该学科建构关于其自身学科特点的认识与评价体系的基础。因此,小学美术学科欲顺利地实现对于其自身学科特点的认识与评价,必先明确该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实践活动的特点。这个“实验活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即是儿童的美术活动。如查有梁同志所说:“如果我们把实验仅仅理解为‘生产斗争’‘阶段斗争’‘科学实验’,这就难以解释儿童认识的来源。”(参见查有梁《“启发——创新”教育模式建构》,《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0期)可以认为,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验”中涵义变的更为宽泛;在这里,主体的活动即是主体的实践。儿童美术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呢?过去认为是美术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熟练与动作内化。视小学美术为技能学科的理论界说即由此而出。此一界说,明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若不加修正,也势必会影响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修正是必须的,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修正。如果说过去关于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的界说是建立在认识意义上的,那么,新的界说的着眼点是否可由认识倒向情感呢?换言之,是否可以将儿童美术活动界说为儿童情感活动的符号表现,进而将儿童美术活动的情意性视为小学美术的学科特点,以契合于审美教育的情感教化功能呢?就目前的情势看,此一界说,似可以言之成理。的确,像小学美术这样一个弱势学科,失去了对于审美活动过程情意性特征的把握;因对于学科原则(主要是造型原则)的过多强调,而淡化了主体对于艺术表现活动本身的兴趣,便难以摆脱尴尬的境地。这抑或是当前关于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的界说中,对于情意性特征的强调占据主流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术学科欲从根本上改变其理论与实践发展滞后的现状,必须彻底地改变以技能、技法训练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由“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向“人”的培养目标靠近,似已成学界之共识。然而,在这一转轨过程中,小学美术学科可否将原来建立在认知意义上的关于其学科特点的界说,简单地倒向情感,便一劳永逸了呢?此一导向值得关注,也值得商榷。这里有两上问题可以提出:“1.将美术与音乐学科统归为艺术学科,并从情感教化的层面上去界定其学科特点,是否有利于小学美术学科改变其弱势地位?2.儿童美术活动中,主体认知活动的教学论意义,是否明显弱于情感活动?笔者认为,在第一个问题中,情感教化功能是美术与音乐学科的共性部分,不可视之为美术学科特点的全部。必须指出,就情感的教化功能而言,美术学科较之音乐学科处于弱势地位。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还是西方的传统;无论是中国的《乐记》,还是西方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关于艺术问题的理论界说,凡强调情感教化者,多是将音乐活动置于美术活动之上的。若按照苏珊·朗格关于“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的界说,音乐可算作更为纯粹的情感符号——学界关于音乐为纯艺术的界说也极为普遍——从教学论意义上说,音乐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也必然优位于美术学科。足见,若囿于艺术学科特点的整体性界说,小学美术学科仍将无法摆脱其弱势地位。这一点,应当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除了主体情感素质的养成与优化,小学美术学科并非没有值得开掘的认知意义,这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的范畴。大家知道,美术教学是以可视形象为其操作载体的,而小学教学中,主体的认知过程又是以表象活动为其主要方式的,此种外显的教学行为与主体内隐的认识历程在操作符号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学对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可比拟的先在优势。可以认为,小学美术教学不是缺乏认知意义,而是失之于深入、有效地开掘。并可由此推知,小学美术学科的特点是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意义上。作为此一界说的立论依据,我们希望指出,儿童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与认知契合得较为完满的活动,此种活动的生理机制,应该涉及到下视丘、网状组织、海马、扣带回及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对于这些神经组织功能上的定位与划分,目前神经生理学还没有能力作出较有说服力的界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组织既是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达到意识化的中转站,同时又是情绪发生的中枢,此种“一身兼二任”的功能,使得它对于认知与情感间的契合,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组织中,与情感活动存在关联的认知机制,是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层的中介机制。这就意味着,情感对于认知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感知信息的传导过程来实现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感知信息有80%是由视觉获取的可视信息。由此,情感与认知的契合对于儿童美术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便不难想象了。
将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的界说建立在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意义上,会使该学科面临怎样的发展问题呢?我们觉得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侧重于情感与认知活动关系问题的揭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导向;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也是建构素质教育教学论体系所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儿童美术活动本身即是情感与认知间契合得较为完满的活动,这就使得小学美术学科对于情感与认知关系问题的研究不单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如同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模式、音乐学科的愉快教学模式所涉及的那样——更有可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一方面,它构成了小学美术学科特点的核心要义(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它使得小学美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条件下学科教学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且该学科也从中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侧重于情感与认知活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揭示,可以视为当前素质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导向。无论是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同志提出的“情为纽带,知为核心”;还是愉快教学中,卢家楣等同志提出的“愉快与发展,同为目标,互为手段”;其要义都是谋求情感与认知的契合。对于此种契合教学论意义上的阐发,是构成上述两种教学方法论的核心,同时也是其实际操作中必须遵循的向度。此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构成健全人格的诸多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看,认知与情感发展失衡的情况仍然很严重。道德品质的形成问题即是一例,大家知道,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以很大的篇幅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应该视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导向和指针。从道德教育现状看,问题的症结正在于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失衡,道德观念的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养成间的脱节。道德观念讲得过多、过滥,道德情感的养成教育没有跟上,缺乏道德情感维系的道德观念是空洞、乏味的,甚至是危险的,也不能引发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而由这些行为内化的道德品质便成为无源之水,随时处于干涸的边缘。儿童美术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恢复并重新建立起观念与情感间联系的最为理想的中介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小学美术学科的发展,除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外,也暗合于健全人格培养与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小学美术学科具有如此优位于其它学科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它并不是一个天然的弱势学科。相反,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它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强势学科。这样,其发展水平的滞后,自当从其本身去找原因。从理论层面看,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界说,立足于一般艺术理论的过多,立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较少,这一现状与小学美术的学科特点不相吻合。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育理论涉足并导向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是必然的。90年代张扬于儿童美术研究领域的“所知与所见”的问题纷争,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导向。可惜此一纷争终因难以摆脱纯粹的心理学立场,鲜于教学论意义的发现,而不了了之。同时也暴露出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理论真空的实际状况。应该看到,造成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不应全然归罪于小学美术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失衡,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问题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边缘问题,然其又恰好是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此种情境,比喻性的描述是:小学美术拥有一个难以开掘的宝藏,是一个“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学科。加速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该学科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实践层面上的盲目倾向便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扼制。如前所述,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建构小学美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问题在于,一旦这一建构过程涉足并导向心理学范畴,极有可能陷入永无休止的问题纷争。
一方面,纷争是新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所难免的;另一方面,心理学以其自身所处的前科学水平也无法摆脱纷争不断的局面。小学美术的理论建设急需加强,然单纯地加强理论建设会使小学美术的发展变得遥遥无期,对此,陶行知先生关于“劳力上劳心”的界说是可以为训的,即是说,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教学实践的深入,谋求经验与观念层面的互动与互补,或许会有助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局部状况的好转。立足于“小环境”的优化,以局部带动整体,不失为解决小学美术学科发展问题较为合理有效的途径。
(三)小学美术学科的发展要求的最终实现者是教师。因此,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关于小学美术学科发展问题的讨论所无法回避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怎样的问题呢?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能写会画”是美术教师的长处,相比之下,教育科研能力要弱一些。热衷于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在一些教师身上表现得很突出,这一现状不得到彻底改观,小学美术学科的发展便是空谈。应该看到,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学科的理论问题不是太容易,而是太难。一些世界顶级水平的学术专蓍(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都将儿童美术视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加以论证。反视小学美术学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固然难辞其咎,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理论修养,在实际操作中无从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若仍以“能写会画”作为衡量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水平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那么,以技能技法训练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很难得到修正。鉴于此种情况,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应当视为小学美术学科的一个迫切的任务。当一个学科中教师的专长与学科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时,这一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便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其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故试举二三,但求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