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初中论文,数学教师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优课(或称优质课评比、教学比赛等)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创造的课堂教学研究与评价的活动模式.它凭借其群众性、研究性、示范性和竞争性的特质,显现出勃勃生机而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中小学教学研究中一道独特景观.[1]
时下,评优课似乎已成教师晋级或体现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许多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也常将此作为优先条件.正是这种功利化取向,使得评优课走向异化,成为某些教师的“作秀”表演.[2]
为此,笔者对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网站提供的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录像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对本校师生以及市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对参赛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集体备课、“作秀”表演、多媒体课件的泛滥以及比赛缺乏公平性等值得深思的问题,真可谓“让人欢喜让人忧”.
一、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活动是认可的,这一活动对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有重要意义,开展评优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参赛者——磨炼见彩虹
比赛对参赛者来说是学习、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最佳机会,每位选手都会尽力而为.就如2011年一等奖获得者李旭老师所言:“在试上时,邀请了一些老师听课和评课.在学生的直接参与下,发现了很多问题,再次对教案进行修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细细打磨教学流程.越研究越细致,细致得就连上课的每一句问话都要一字一句地斟酌;越研究越具体,具体得要事先揣摩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越研究越规范,规范到板书的内容和位置,”[3]可见,教师准备评优课的过程就是不断磨炼、提升的过程,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二)学生——久违的课堂
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喜欢上评优课,原因并非评优课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而是评优课丰富了他们校园生活的色彩.因为评优课上,教师表情丰富,微笑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得到的表扬和奖励盛况空前,课堂气氛温馨热情;评优课上,教师设计的课件精彩纷呈,令学生耳目一新,并且学生参与面大,他们能通过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更好地表现和展示自我.
(三)研究者——研讨的天堂
数学研究者往往关注课堂实务,即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怎样挑战“能力边缘”.数学评优课为他们提供了观察各种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堂上展现的最佳机会.评优课后,研究者们会对课堂教学研究总结,然后把评优课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延伸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认真观看了2009和2011年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的课堂录像以及说课、点评视频,对数学评优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剖析.
(一)精心打磨的一堂课能代表教师的数学素养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宿迁中学的刘老师告诉记者:比赛第一天以小组第一出线后,第二天要进行说课.……于是,一大批专家和老师齐聚在一起,不遗余力地为其出谋划策,修改说课稿.……第二天说课时,历时八分钟的说课,酣畅淋漓,准确自如,把前一夜团队的讨论成果充分展现出来.最终,她如愿以偿获得了一等奖.
另一位宿迁中学的李老师说:他设计的教案被课题组老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第一次几乎被全盘否定.市教研室主任、宿迁中学校长、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积极搭设平台,让两位选手到不同的学校、给不同的学生上课.这种异地训练极大地提高了两位选手的应变能力.[3]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评优课是精心打磨的团队成果.这两位参赛教师的经历典型且具代表性.这样的一节课真能说明参赛教师的数学素养遥遥领先了吗?
(二)预设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应付课堂上的意外吗?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体.但实际教学中,课堂上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奇”和“精彩”是预设之外的,教师应随时调整预设,即时创造、即兴修改,生成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情境.
2011年比赛中,来自盐城的王老师在上“加权平均数”时,教室投影仪突然显示蓝屏,当时她刚引出“权”.从机器出故障到修好再用课件历时约7分钟.面对“意外”,王老师只能停下来,在教案上找到介绍“权”的那一页继续讲解引出课题,打乱了她的预设,影响了比赛结果.
我们应看到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里的一句话:“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4]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三)理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热闹花哨的数学课堂吗?
数学,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以其理性思考而引人入胜.数学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反思去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
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评优课课堂都很热闹花哨.笔者观看的课堂录像中,90%的课堂都有学生讨论.但良好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就讨论,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畏惧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逐步弱化,更何况有的讨论只是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假讨论、假热闹.
有的评优课课堂很花哨,课前或课上还会让学生才艺展示或做旋转操等.如2011年一等奖获得者孙老师在“加权平均数”授课前,先请一女生唱了一首歌,然后让学生欣赏泰州高港实验学校的简介,再开始上课.这一环节让大家耳目一新,给评委留下了很好的首印象.但初中教师每天都要重复备课、上课、批作业、纠错等一系列劳心劳力的事,家常课真能像孙老师一样设计吗?显然,教师精力是有限的.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未必要热闹、花哨,朴实、真实、实效才是关键.
(四)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公平吗?
通过录像分析以及对专家、参赛老师的访谈等,笔者留意到三个问题:
(1)2009和2011年的评优赛,上课地点都在多功能厅,评委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听课.自然评委会更关注教师的表现,而课堂教学效果也只能根据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来定.但标准中指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4]因此,这样的比赛结果公平吗?
(2)从两年的评优课课堂实录中发现上课学生数分别是30人和32人,并不是整个班级的学生.那么这30~32名学生是按什么标准挑选出来的呢?这样的挑选对参赛教师的比赛有影响吗?
(3)不是所有选手都有说课资格.两年的比赛均有27个选手,分两个课题比赛.第一天,每个课题各分两组,共四小组同时进行.第二天,获得小组一等奖的8位老师进行说课展示.也就是说,未获得小组一等奖的老师就没资格说课.难道评价标准中的说课标准只针对课堂教学一等奖的选手设置的吗?标准中也没说评优课比赛要分两轮进行.
三、建议与对策
笔者认为,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要充分发挥其正面功能,必须从其价值定位、评比流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审视.
(一)合理定位评优课的价值功能
调查表明,58.33%的教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评优课已被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进的条件,因此评优课的价值已完全变味.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先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评优课的价值功能.
首先,广大教师和教研部门应把握评优活动的导向.应明确评优课比赛是为选拔一批真正优秀、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师,是为在比赛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促进问题的改进,进而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由重“观摩”到重“研讨”的转变.
其次,数学评优课对目前的日常教学借鉴作用还不是很突出.因为日常课上,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准备精美的课件,不可能把课堂设计得很花哨,所以要让数学评优课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课,就应让数学评优课回到日常课,把目光锁定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参赛教师表演的工具,实现由看重“教”到看重“学”的转变.
最后,作为参赛教师,应明确准备评优课的过程就是历练自己的过程,是自己教学生涯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磨炼.因此,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保持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心态去看待比赛,把比赛看成新的起点,实现从看重“结果”到看重“过程”的转变.
(二)制定科学得当的评比流程
由于比赛结果备受关注,因此比赛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得当的评比流程.笔者认为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可以按以下流程进行.
·独立备课
只有独立备课才能真正体现出参赛教师对教材、学生的把握程度.具体可这样操作:在比赛前数小时内,让所有参赛教师统一集中到考场,按指定上课内容独立备课,写好教案,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自己制作好.承办学校应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为参赛教师提供上课所需的教具、多媒体等教学用具.
·借班赛课
所有参赛教师先抽签决定上课班级和时间,然后借班上课.由于有了前面的独立备课,现在的借班赛课比以往更具积极意义,更能体现最为真实的评优课堂.当场比赛,避免了赛前师生多次“彩排”、把“备课”变为“背课”的不良现象,相对而言,这样的评选结果,对每位参赛教师比较公平合理.
·说课、反思
这一环节中,参赛教师要紧紧围绕说课的步骤和要点,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设计思路,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教师在说课时也可谈自己在评优课中的心得和体会,反思评优课堂中的得失,这样既可促进教师成长,也为评委打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打分
通过以上三个比赛环节,笔者认为可按照3∶4∶3的比例综合各项评分,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办法,决出比赛结果.另外,可以聘请外省评委,使比赛更公平、更阳光.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笔者认为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评价标准应该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如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学资源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其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4]笔者认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应放在评价标准中,但如果参赛教师在根据自己实际课堂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形象,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评委应当给参赛教师适当加分.
相信在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评课标准后,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评优课比赛一定会越来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