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深陷危机,面临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危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俄罗斯再逢多事之秋。8 月以来俄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即卢布贬值)、对外延期支付、暂停国债偿还及交易等一系列“非常措施”,终于引发了一场积蓄已久的全面金融危机。目前,这场危机还在延续,其未来的前景仍难以准确预测。本文的出发点只是介于对事态进行描述和得出一般性结论之间,因此,以下所做分析有待于事态发展的检验。
一
俄罗斯8月中旬以来的这场危机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此次危机是自去年秋季以来金融市场持续危机的全面激化
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从去年10月未开始,作为新兴市场的俄罗斯一直是在危机的边缘徘徊,最初人们期待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回稳,俄罗斯市场自然会好转。然而,这一良好的愿望并没随着新年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相反,其经济结构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被激化出来。去年末和今年1月末—2月初的两次市场大跌中,俄央行通过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入市干预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导致债市投资气氛的日益黯淡,俄央行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受到其外汇储备微薄的限制(去年10月危机前约为180 亿美元,今年以来一直在150亿美元左右),加之3 月中下旬开始的持续1个月的政府危机,市场形势的发展逐步超出了俄央行及财政部所能控制的范围。进入5月,由于短期国债的发行受阻日益严重, 更加加剧了财政状况的恶化,投资者对俄政府偿债能力的怀疑达到空前地步,进而导致沉寂的市场接连掀起抛售浪潮,债市、股市均降至近2 年来的历史性低位,俄央行每日“汇率走廊”上限也频频被突破。鉴于市场局势的危急,IMF终于在7月中旬以停止短期国债发行和债务重组等为条件,允诺对俄提供紧急贷款援助,然而,在内外筹资渠道都越来越狭窄的情况下,面对庞大的偿债压力,IMF7月底到位的48亿美元贷款仅仅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有关俄政府无力偿债和卢布贬值的舆论日盛,加之国家杜马对政府的“稳定经济计划”未能表现出充分的合作态度,市场上开始弥漫一种“末日”气氛,到8月初, 新一轮东南亚金融动荡充当了俄罗斯走向全面危机的“最后推动力”,至此,要阻止债市的崩溃和卢布的贬值,对于同属“囊中羞涩”的俄财政部和俄央行而言,都已是“回天无力”。
2.是一场起源于债市崩溃,进而牵动股市、汇市,并殃及整个银行体系的金融银行业全面危机
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建构和发展一直是以债市为中心,债市的主体又是自1993年以来由财政部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同时, 外资在短期国债市场上的份额约为50%,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历次危机大都起源于债市,这次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税收不力导致财政赤字日益严重,每周一次的短期国债拍卖发行不仅是弥补赤字的主渠道,由于债券本身的偿还期短,在缺乏其它“非发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借新还旧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必需,而这无形中已为铸造“金融金字塔”埋下了伏笔。今年,在持续的危机下,外资在债市上一直是出多入少,外贸出口收入、私有化收入及税收来源的减少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更加重了投资者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怀疑。5月份,1年期国债的二级市场收益率曾突破80%,到7月初,1 个月期以上债券的年收益率均超过100%。与此同时,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所提出的收益率要求越来越高,最终迫使俄财政部在7月中旬以后接连3周放弃拍卖发行,仅仅靠“储备”和从欧洲市场上紧急筹资勉强偿债,至此,由于主要“供血”被切断,“金融金字塔”的坍塌已成为必然, 8 月17 日,俄政府及央行宣布“停止1999年底前到期国债的交易和偿付”即是一个标志。
债市的实际崩溃不仅造成了投资者资产的巨额损失,更直接带来了卢布资产的严重贬值,因此,股市上即刻掀起一片抛售狂潮。为求保值,从债市、股市撤离的资金纷纷涌向汇市,造成外汇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俄央行无力依靠仅有的储备去满足巨额需求,剩下的自然只有“贬值”这一条路。
与今年以来历次市场动荡相比,此次危机对俄罗斯的银行体系造成了具有毁坏性的严重打击,一方面,由于对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市高度参与(注:据有关统计资料,截止到去年10月末,俄最大的商业银行国家“储蓄银行”总资产的59%为国债投资,其余前10大银行的这一比例为18%。),债市的持续下跌乃至最后崩溃使其资产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去年以来的债市持续下滑导致银行盈利严重减退,面对庞大的对外到期债务,银行陷入无力偿债的境地(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排名前200位银行的盈利总和为26亿卢布,比去年同期的108亿卢布下降76%。另据有关资料,截止到7月末,俄商业银行对外欠债共160亿美元,其中1/4已经过期,9—11月间,仅到期的银团贷款一项, 俄银行就需偿还西方银行约2.5亿美元,借债者主要为排名前10位的大银行。);此外,在市场危机气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储户的大规模挤提和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实际停滞更令银行、包括一些大银行顷刻间临近破产的边缘。为增强求生的机会和实力,8月末,排名前10 位的大银行匆匆宣布合并或组建银行集团,资产规模列第二位的一家大银行被俄央行宣布临时接管,其余1600家左右中小银行的景况尚未有透露,但其前景同样黯淡。
3.俄政府实行的“对外延期支付”和强制性“国债重组”使其内部危机迅速向外蔓延,西方银行损失惨重
8月17日俄政府及央行发表了以卢布贬值、对外延期支付、 暂停债市交易和偿付为核心内容的“联合声明”,这些举措对与俄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方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据初步统计, 到8月24日,属“延期支付”范畴的俄商业银行对西方银行债务为192 亿美元,俄企业的欠债为60—80亿美元,而根据8月25 日公布的强制性“国债重组”方案,西方投资者称他们在此项的投资“将损失70%”(注:据塔斯社报道,由于受俄政府宣布“对外延期支付”和强制性“国债重组”的影响, 西方银行损失惨重,仅4家英国最大银行的损失总和就达7.875 亿美元(Barclays4.2亿美元,National Westminster1.675亿美元,Royal Bank of Scotland1亿美元,HSBC控股公司1亿美元),)。受上述两项“非常措施”的影响,凡对俄有债权关系的西方贷款银行的股票在8月17日以后均即刻大幅下跌,尤以对俄银行贷款高达180亿马克左右的德国商业银行为甚,对俄有直接投资以及大量出口俄罗斯的国外企业也不例外,加之对俄政治前景不明朗的顾忌,“俄罗斯因素”成为了近期一系列欧美股市下跌、货币贬值(主要为对俄有大量出口的北欧国家)的重要原因。
4.卢布大幅度贬值以及俄央行缺乏足够干预能力迫使其放弃“汇率走廊”这一运行两年多的卢布目标管理浮动机制
从8月17日拓宽卢布“汇率走廊”到9月2 日正式宣布放弃支持“汇率走廊”,是俄罗斯这场危机走向失控的标志。在约3周的时间里, 卢布兑美元的官方牌价已由8月14日的6.43∶1贬到9月4日的16.99∶1,市场汇率贬值幅度更大,9月4日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电子自动对盘交易系统”卢布兑美元的当日牌价在18—19∶1左右。 在耗费了大量储备仍无力维持“汇率走廊”之后,俄央行曾试图推行一种浮动与固定汇率相结合的汇率机制,但运行的结果表明,它无法反映市场上的实际供求关系,在这一情况下,今后卢布是维持目前实际上的“浮动汇率”机制,还是有其它的选择,已成为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
这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
1.财政危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根源,其背后又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税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俄罗斯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视为近年来新兴市场危机的一部分,那么,其产生的根源与其它新兴市场通常的“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等原因并不完全相同,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我们认为俄罗斯这场金融危机的最根本起源在于其内债市场的崩溃,而在此背后的直接原因则是国家严重的财政危机。
自90年代初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俄罗斯在调整其传统的以军工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少数石油、天然气及有色金属等大型生产企业仍是其国民经济的绝对支柱,能源原材料及军火出口所换取外汇则用于大量进口食品和日用品,并且这种进口依赖较改革前更为严重。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今年以来世界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对俄罗斯的出口收入形成巨大打击,进而使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注:截止到7月1日,生产企业拖欠联邦财政的税收总金额多达2370亿卢布, 以往一直是税收来源大户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达200亿卢布左右。),加剧了财政收支的失衡,最后导致财政对预算拨款部门的工资及社会退休金的大量拖欠到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地步。是尽快抑制社会动荡的继续激化,还是将仅有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到期国债,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俄政府选择了前者。
财政收支失衡除了受收入来源减少的影响外,多年来,俄政府在制定财政预算上未能充分考虑量入为出,在税收体制上对生产企业征税结构上的不合理、税率过高和征税不力,以及近年来俄央行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匮乏和相互拖欠,等等,都对其财政危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俄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非均衡发展决定了危机的迅速蔓延和恶性循环
俄罗斯的债市、股市以及新兴商业银行体系都是随着经济改革应运而生,正如其改革中所贯穿的“休克疗法”的激进思想一样,它们的起步和发展一直都处在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之下,由此形成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俄罗斯的股市从90年代初开始就对外资开放,1994年非居民被允许进入短期国债市场,1996年,外资可同时参与国债一级和二级市场,在对外资迅速开放的同时,俄罗斯国内始终未能培养出足够的内部投资者,从而造成了外资对其债市和股市影响力相当大,而这必然导致它们对外资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其二,过于依靠短期国债的债市结构不合理(注: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短期国债发行量约3000亿卢布,而自1995年开始发行的期限在1 年以上的联邦债券发行量仅约占前者的1/6。),在市场形势恶化条件下,偿债压力不仅庞大,而且集中,从而加速了“金融金字塔”的崩溃。再者,俄央行在对商业银行资金投向上没有任何监管限制,包括国家“储蓄银行”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而非实体经济,银行因此而面临强大的市场风险,以致在危机爆发后极大地丧失了保护储户利益的能力,使得危机迅速向普通居民扩散,反过来,居民的挤提更加速了银行走向破产,正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最后终于酿成了一场全面危机。
3.俄央行在政策选择、调整上的失误或延误致使其失去了阻止危机深化的时机
首先,俄央行在债市的发展上从一开始就未能采取谨慎的态度,不仅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过多的状况没有及早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而且在其本身外汇储备并不丰厚的情况下,将相当一部分储备用于短期国债投资,一定程度上对债市上“金融金字塔”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在去年12月初市场形势转坏的情况下,俄央行又以维护卢布稳定为由,宣布“放弃对债市的支持”,我们认为这对后来市场的一步步恶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为这一表态不仅令市场对俄央行的干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而且更使债市这一俄金融市场的重心从此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在危机爆发后颁布的强制性“国债重组”方案中又规定“俄央行持有的短期国债不属重组范围”,这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为了避免央行破产”,但若以市场公平原则衡量,众多的商业银行则成了更大牺牲者,对于这一非议,俄央行恐怕无法否认。
其次,俄央行在卢布汇率制度调整上的作法也值得商榷,年初,基于对今年内GDP和通胀率的较乐观估计, 卢布兑美元“汇率走廊”被定为6.2,上下浮动不超过15%,但在上半年财政、 国际收支及市场投资气氛均明显出现恶化的情况下,俄央行并没及时对“汇率走廊”作出相应调整,相反,为维持该“汇率走廊”的运作,一次次耗费为数不多的储备,以致到最后不得不完全放弃干预,这对市场信心的彻底崩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俄央行对卢布的贬值压力未有足够的估计,因而长时间固守“汇率走廊”,对大量从事外汇远期合约和外汇期货业务的商业银行形成误导,使其在履约时要承受因卢布实行贬值超过“汇率走廊”范围而造成的损失,据悉,正由于这部分损失相当大,俄银行对外汇远期合约和外汇期货合同的履约已被划入“延期支付”范畴。
三
俄政府及央行对危机采取的主要的措施是:
8月17日“联合声明”发表以后, 在骤然升温的政治危机的伴随下,俄罗斯金融市场局势和卢布汇率均迅速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银行体系开始显露出分崩离析的势头,在此背景下,9月初克林顿访俄, 仅称“希望俄罗斯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对提供紧急贷款援助问题若即若离,而俄官方自知由于单方面宣布“对外延期支付”和强制性“国债重组”给西方造成的影响,也不再轻言求援,如此一来,克服危机的重任短时间里只能是由俄政府去承担。
对于俄政府在内外偿债重压下迫不得已选择了先“安内”的作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恐怕都会不断有分析和评论,其中的得与失更会有事实的验证。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它有失于过于激进,对外,极大地挫伤了西方投资者,对内,使众多商业银行深陷绝境,据有关资料,仅由于“国债重组”一项,就使其整个银行体系约40—50%的资产被强制性冻结,这意味着大量银行将由于无法维持资金的流动性而倒闭,如果银行倒闭严重到一定程度,那么,它们对西方银行总共约200 亿美元的债务还有多少有望偿还,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对于西方银行来讲,这种潜在的危机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逐步反映出来。
事实证明,前墓里延科政府寄希望以强烈阵痛来抑制和消除危机的作法已经失败,“联合声明”中唯一具有稳定市场意义的新“汇率走廊”在9月初就已名存实亡,即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 而俄政府及央行在应对“延期支付”和“国债重组”将带来的消极后果上却显然准备不足,以致出现了西方银行宣布冻结俄银行境外资产的现象,从而使事态出现严重失控。此外,在银行普遍面临挤提压力的情况下,俄央行以保护储户利益为由,先后出台了要求商业银行允许储户将存款转入国家“储蓄银行”的命令,引起商业银行的强烈抗议,称俄央行的这一作法是“将银行推向倒闭”,在一片抗议声中,俄央行不得不取消命令,至此,俄央行在这场危机爆发后的措施不力和政策不连贯已表现无遗,这给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变数。
对于俄罗斯金融危机近期内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其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其国内的政治局势,二是能否获得贷款援助,三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
对于第一点,我们的基本看法是,目前政治上对立各方面对极为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敢于冒险再挑起更大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太大,相反,在反对派的强硬立场下,各方寻求相互妥协的机会仍然存在,在一种炙热、但不至于产生剧烈破坏的动态中,各派极有可能会一起走向明年的议会选举和2000年的总统选举。在此政治气氛下,必须有一个强硬的政府推行一套强硬的经济政策,否则,俄金融市场不会有起色。
关于俄政府能否在近期内获得IMF7月允诺的第二批贷款以及其它途径的紧急援助,我们认为,由于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并且一个重新在政治上对立、封闭的俄罗斯仍是西方国家所不愿见到的,因此,只要其国内政治局势趋于明朗,西方国家不会断然拒绝援助,但这同时也取决于俄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加重西方投资者的观望心态。
到目前为止,俄政府还没有对其已瘫痪的金融市场重建提出设想,如果我们假设俄政府不会采取对外关闭金融市场的过激措施的话,那么,外围市场的变动趋势仍将对其内部市场形成影响,这一因素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正处于急剧变动的条件下,变数自然加大。
基于以上判断,要摆脱危机,无论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要求有一套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出台,以使局势能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趋于稳定。9月4日,执行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在联邦议会发言时正式宣讲了他拟建政府的新经济纲要,这份被切氏称为“参照阿根廷及南韩经验的…经济专制”纲领的核心内容包括:在今年内全部偿还财政拖欠的工资、退休金及津贴等共359亿卢布,偿债来源依靠有足额外汇准备的发行, 在此期间,卢布汇率将由市场决定;从明年1 月起实行卢布与美元的严格挂钩,货币发行必须有100%的外汇储备保证;实行税收体制改革, 降低税率,简化税制,强化征税力度;加强国家对生产企业的支持,等等。如果这份纲领将付诸实施,那么,今年内卢布在浮动汇率制下还会有一个大幅度贬值、高通胀也不可避免,而从明年1月起, 卢布将实行一种类似联汇制的新汇率制度,除此之外,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俄罗斯将迎来一个重新强化国家对经济管制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对7 年前被“休克疗法”在瞬息间摧毁体制的回归。如果说这种在严峻危机下作出的选择显示着俄罗斯一个改革时代的结束,那么,以切氏这份同样不失激进色彩的经济纲领为起点,俄罗斯的改革将迎来另一个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等待在前面的不会是短暂的艰难,但此次动荡之秋的危机也许会最终成为俄罗斯审视以往的改革历程、重建其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及银行体系的转折点。
标签:银行论文; 国债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俄罗斯卢布论文; 卢布汇率论文; 金融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卢布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