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革》的变革思想探究论文_张娜

《周易•革》的变革思想探究论文_张娜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401

摘要:《周易•革》集中阐述社会变革之道,是西周政治家对“汤武革命”历史经验的思考和总结。“革”认为社会矛盾是变革之根源,“顺乎天应乎人”是成功变革的两个关键要素,从中反映出古人朴素的民本思想、早期的辩证发展观、天人合一思想及忧患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革”所反映出的变革思想对各项改革的开展也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易》;革卦;矛盾;顺天应人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哲思之元典”。“革”是《周易》中专门描述社会变革的卦,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们对“汤武革命”进行反思和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教训,春秋时期出现的《易传》对“革”做出了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哲理化解读。本文将结合商周时期的社会现实来探究古人对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分析,充分发掘“革”的思想意蕴,以期对当代社会中各项改革有所启示。

一、“水火相息”——矛盾乃变革之根源

“革”位于“井”之后,《周易•序卦》中写到“井道不可不革,井久而浊秽,宜革易其故。故受之以“革”。”井以水养人但容易浊秽,明君应及时修井保民安民,也就是说,君主要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政策,使民众可“汲”君主之德从中受福,但如果君王并不贤德爱民呢?那便需要变革了。“革”的本义是“兽皮治去其毛”(《说文》),后引申为更、变革、革命。《杂卦》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变革的直接目的就是革除积弊,破旧迎新,为民谋福祉。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周易•革•彖》)。在人类社会中,“水”与“火”,“中女”与“少女”最为常见和不可或缺,说明了矛盾的普遍存在。“‘革’由离和兑构成,离为火,兑为泽,《系辞上》‘润之以风雨’,风,巽。雨,兑也。四革之正,坎见,故独于此称水也。”[1]也就是说,“革”卦中的兑为雨,若四爻得正,则为坎水,水与火为极度对立的事物,相生相克,“息,长也,言更代用事也。但兑离皆阴卦,《易》之道阴遇阳,阳遇阴方志得。若阴遇阴,阳遇阳,则为敌矣”[2],两者的矛盾势必不可调和。离又为中女,兑为少女,属同一性质的事物,二女同居,同性相斥,志向各异,必然矛盾重重,易生变故。《彖》用两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来代表属性对立和属性同一两类矛盾体,矛盾体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都想消灭对方,因而不断地变动调整,互为消长,构成了变革的内部驱动力,一旦其中一方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有了消灭对方的实力和机遇,并能果断发动变革,就会创造出新事物、新局面。

“革”卦中变革者和被革者的关系属于极度对立的“水火相息”的矛盾,变革者代表广大民众的呼声,而被革者往往是暴君。君与民原本是一个利益相关体,君主通过勤政爱民保证统治根基不动摇,民众在君主的治理下安定生活,繁衍生息,统治者享有权位,而民众获得安宁,互惠互利。但事实上,头顶天命光环的统治者在享有权位之后往往难以遏制贪婪的本性,渴望从民众手中得到更多,矛盾一方的变化,会引起了另一方的抵抗,长此以往,君民之间原有的平衡便会被打破。“革”卦卦象离下兑上,离火被压迫在下方却依然熊熊燃烧,不畏泽中之水的压迫,正如君主不遵循为君之道以暴政欺压百姓,君民关系极度对立,民众的积聚已久的怒火就要喷发,下层民众要对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奋起反抗。变革者能够掌握时局的变化,领导民众冲破枷锁,革除不合天道的暴君统治,顺应天地万物之变化、社会发展之规律,建立新王朝、确立新制度,这就是变革。

综上,“革”卦中所展现的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残暴君主与民众的尖锐矛盾,统治者欺压民众,君民利益对立,矛盾不断累积以致不可调和,最终爆发革命。站在社会历史角度来看,由于时代的局限,王朝的更迭只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即使周朝建立,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也没有改变,因此周王领导的变革并不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二、“顺乎天应乎人”——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彖》将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归结为“顺天”和“应人”,“革”对这两个要素的领悟和运用也反映了两者之间暗含着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顺乎天”的核心内涵是“应乎人”,“应乎人”是“顺乎天”的目的和直接表现,其中,“顺乎天”指变革遵循的天道观,而“应乎人”是对“革”卦中民本思想最为简洁有力的总结。

(一)“顺乎天”:变革需循天道

《周易》集中表现了西周时期普遍存在的“顺天”、“应天”思想,“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系辞上》),《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通过卜筮预测变化发展趋向,引导人们敬天应时,趋利避害。社会变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运动,更需要有天命作为其合法性的保证,于是“顺乎天”成为了发动变革的理论根基。“顺乎天”中的“天”,既指天命,也指天道,回应现实需求的社会变革是天命所归,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社会变革方能取得成功。具体来看,“革”卦中的天命思想和天道观主要表现在顺承天命、把握时机、循序渐进等观念之中。

1、顺承天命,当革则革

天命指天或神的意志,它源于人因不可预知的未来而产生的崇拜与信仰,在原始社会中,天命是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最佳阐释。周人在福祸难料的生存环境中意识到“天”强大的支配力和“变”的恒久不变,将天命视为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据,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看法更是如此。《诗经•大雅•大明》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周只是殷商众多诸侯国之一,本无法与殷商抗衡,周人眼中,因为周王发动的旨在推翻殷商统治的社会变革是天命所归,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成功变革。事实上,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天命这一概念被文王、孔子这样的政治家、哲学家有意识地运用到了政治领域,随后,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使顺承天命成为了变革合理性、王权君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革”讲授变革者颠覆现有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的学问,顺承天命被变革者视为使民众信服的口号。“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①,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中讲“巳借为祀。革,改也”[3],指祭祀之日,祭祀在中国古代是“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之所以成为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是因为统治者已清楚地意识到,祭祀是一种重要的治国御民之术,”[4]古人把祭祀作为沟通天地神明的途径,变革者选择在祭祀之日发动变革可以为变革披上合理合法的外衣,民众会相信变革是上天的命令,从而有利于变革的顺利进行。《尚书•康诏》曰:“惟命不于常”,天命不会一成不变,变革者能上察天命变化,下恤万民疾苦,因时因事而变,当革则革,自然“征吉,无咎”。虽然周人心目中的变革以尊崇天命为理想目标和行为准则,但并不听天由命,而是不断对天命的内涵进行思考,将抽象的天命观念运用到社会变革上,具体到君主统治上,天命确立了变革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统治者的约束作用。

2、把握时机,坚定信念

上承天命是发动变革的法理依据,把握时机则是实施变革的重中之重。当君民矛盾发展到不得不革的程度时,敏锐的变革者能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把握有力时机,果断发动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象》曰:“君子以治历明时”,朱熹解释道“四时之变,革之大者也。治历明时,非谓历当改革;盖四时变革中,便有个治历明时底道理”[5],“四时之变”可遇而不可求,准确地把握时机对变革的成功意义重大。“治历明时”,并不纯粹指天文历法研究,而是“一项十分重要、极其严肃的关乎政权合法性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朝代更嬗中都要进行改元正朔”[6],可以说“治历”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君主的统治。“四时变革中”要懂得“治历明时底道理”,也就是君主在社会变革中要因时而变,通过不断修正已有的规划、部署和安排来适应形势的变化。时机尚未成熟时,变革者不能立刻发动变革,而是“巩用黄牛之革”,积聚力量,等待时机。转变之时到来,变革者也转守为攻,毫不犹豫地“革之”,迈出变革的第一步。敌方势力受挫,变革初见成效,变革者意识到继续变革会引起被革者的镇压,伤及自身,所以把“守正防危”[7]定位最佳方案。“九五”时机完全成熟,变革者迅速发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革,一举推翻暴君统治,建立新政权。随后,变革者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感化被革者,使他们顺应变革,这场社会变革才算成功。从卦辞所反映的变革经验来看,变革者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要密切关注形势发展,把握时机,既要关注外部事物发展的契机,即祭祀之日和九五之时,又要做好变革阵营内部的力量准备,只有两者兼具,变革才有可能成功。

变革时机稍纵即逝,变革者既要善于把握时机,又要避免急功近利,防止过犹不及。整个变革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变革者只有心志坚定,阵营内部上下一心,以积极的态度妥善应对变革中的各种障碍,才能实现“改命”的目标。

3、循序渐进,审慎有为

天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变革亦是如此。变革由“变”和“革”两部分组成,“变”是指事物渐进的量变的过程,预示着变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革”是矛盾积累产生的质变,代表着变革的必然性和彻底性。“革”卦如此细致地记述变革过程就是为了说明变革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审慎有为。

“革”用整整六爻反映出变革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审慎”的变革态度贯穿变革始终,谨慎不是无所为,而是要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在适当的时机中有所作为。变革处于萌芽阶段时,变革者自身力量弱小而反动势力强大,“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应变者也。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为也”[8],变革者要顺应事物由弱到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到“巳日乃革之”,祭祀之日,变革者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变革便师出有名顺理成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获得“皇天眷佑”(《尚书•商书•太甲中》)和一定的民意基础之后,变革才能继续向前推进。“巳日”已经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但变革者仍然不能立刻 “大人虎变”,而是再三斟酌形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可行的策略措施,才发动最终的变革,发生质变。

“革言三就”就是指具体的变革措施,据李鼎祚《周易集解》 引崔憬之语:“三就”可以具体到三个层次的实际行动,“武王克纣,不即行周命,乃反商政,一就也。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二就也。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三就也”[9],周武王虽以武力征服了殷商,但殷商遗民并未真心臣服,强行变革易招致反抗,因而变革者需小心翼翼,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行商政,降低民众反感程度,再尊贤人,赢得民心,最后给百姓粮食财物等切实利益来实现“有孚,改命”,这种对循序渐进的规律认知和审慎有为的变革态度促成了这场变革。

任何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圣人君子谨慎细致地判断社会局势,谋定而后动,这是变革者对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考量,同时也体现出古人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及细致冷静的洞察力。

“顺乎天”是“革”最为突出强调的成功要素之一,“顺承天命,当革则革”是发动变革的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在变革过程中,变革者能“把握时机,坚定信念”,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革中的障碍,同时“循序渐进、审慎有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谨慎小心稳步前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人对社会现实的体悟以及凝结在血脉之中深深的忧患意识。

(二)“应乎人”——变革必得民心

“革”在将“天”置于崇高地位的同时,对“人”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变革者上观天道,下察黎民百姓,才能“化成天下”。(《周易•贲•象》),实现社会变革。遵循天命天道是变革的理论依据,而察民意赢民心则是变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革”卦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应乎人”上,在变革实施过程中,“应乎人”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回应人民呼声,顺民意;二是取信于民,赢民心。

1、回应民声,顺民意

发动变革的首要前提是顺应天命、天道,“《周易》的敬天、顺天实质上就是重民、顺民、爱民。”[10]变革者能回应人民呼声,满足民众现实需求,顺从民意,使变革具有了符合君权神授“天命观”的现实功效。历史表明,当统治者同民众的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民意就是天意,推翻现有的统治就会成为天命所归。夏桀、商纣王不遵循天命,沉溺于酒池肉林,“俾暴虐于百姓”(《史记•周本纪》),民众受尽压迫,只能奋起反击,君主失去民心,必然要被革除。商汤、周武王最先顺应天命,发动变革,并在变革过程中始终以民众利益为先,通过“革言三就”这样的实际行动来感化民众,最终依靠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成功地颠覆荒淫残暴的政权。“革”所反映的以民众利益为重,回应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愿望的变革思想是在变革者仔细审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符合客观形势变化,变革的可行性于此也得以体现。

2、取信于民,赢民心。

“革”卦中最为突出强调的观点便是取信于民,赢得民心。六爻中有四爻明确指出“孚”,分别是“己日乃孚”、“革言三就,有孚”、“有孚,改命吉”、“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民众的信任贯穿整个变革过程,成为发动变革的基础和变革成功的决定性力量。历史上的“小邦周”借商纣王兴兵征西北平东夷之机,聚集大批部族征讨朝歌,最终在牧野以少胜多。变革完成后,西周统治阶级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归于“孚”,指民众信服。变革者先获得民众(其他部落)的信任,然后在“巳日”名正言顺地发动变革,并采取多种措施俯就人心安定大局,待到变革者同大多数民众上下一心时,才以雷霆之势迅速出击,这一系列变革举措步步为营,稳中求进,唯一的目的是凝聚民心,推翻暴政。西周代商后的一段时期内,东夷反叛,纣王之子武庚借助管叔、蔡叔势力谋求复辟,“革”卦用“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来描述整场变革的尾声,通过褒奖有功之士,革除敌对势力,安置殷商遗民,西周最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革故。从初九到上六,“孚”的思想渗透到各爻之中,变革者以武革旧命,以孚得人心,其中蕴含着西周政治家对社会现实的领悟与分析,是周人政治智慧和朴素的民本思想的生动体现。

民本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革”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将它放到了同“顺乎天”并列的位置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在朝代的更迭中,变革者意识到民众的拥护是建立和维护自身统治最为强大的动力,因而顺民保民爱民悦民,并将之确立为衡量明君的行为标准。

“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古代先贤对“汤武革命”的胜利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天意就是民意,顺应民意就是遵从天意。变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活动,依从民意,顺应天命是必须要把握的两个关键点,两者兼具变革才能成功,反映出社会变革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唯变所适,与时俱进——革卦变革思想的现实意义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系辞上》),《周易》是一本帮助人们开发万物、成就功业,并涵盖一切自然社会哲理的著作。《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矛盾统一体中,矛盾两方不断变动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井”到“革”的嬗变以及“革”六爻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矛盾,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革”指导变革者唯变所适,与时俱进,破旧立新,带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1、改革要夯实基础,积聚力量。首先,社会基本矛盾是改革的理论基础,矛盾是普遍的,改革是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改革领导集体的决策能力、强制力、团结程度和改革的信念和决心等构成了改革的领导基础,能够“大人虎变”的改革者才能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第三,改革需要一定的物质积累,改革伊始要“巩用黄牛之革”,先按兵不动,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为后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提供物质支撑。正确的理论指导、指挥有度的领导集体、坚实的物质支撑三者相结合,共同构筑改革之基,为深入改革积聚力量。

2、改革要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过程,“革”卦从初九到上六的发展演进告诉我们改革要顺应规律,统筹规划,稳中求进,过于激进的改革往往会背离社会现实,超过民众的承受能力,最终适得其反,昔日的大跃进运动就是例证。现阶段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都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制定细致周密的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适应外界变化,不断完善,继续推动改革。

3、改革要把握时机,放眼长远。目前,改革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我们对改革既要当机立断,把握有利时机,又要目光长远,有全局意识,两者兼顾,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立足当下,改革者要审时度势,在当革之“巳日”果断出击,逐步积累经验,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大胆而适时地推进改革。而推进改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重重考验,一时的成功和失败无法决定一场改革的成功与否,“悔亡”,而“改命,吉”,改革不能轻易退缩放弃,正视改革过程中的成果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才是改革之道。

4、改革要依托民众,又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改革的目标和归宿。不论是 “汤武革命”还是社会主义改革,人民群众始终都是改革的主力军,改革尊重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心声,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另一方面,改革也需要宣传教育民众,采取类似“革言三就”的方法取信于民,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从而发挥民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时,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应被置于首要地位,以人为本,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周易》源于周人的社会人生体验,蕴含着古人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流传至今日,其思想意蕴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意义,历久弥新。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前行,我们要将“革”所蕴含的变革思想灵活运用到现今各项改革当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绽放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潘雨廷,张文江.周易虞氏易象释易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272页

[2]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24页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03页

[4]沈志权.《周易》祭祀与神道设教[J].求索,2011,(03):118-119+71.

[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845页

[6]桑东辉.“革命”溯源——从《周易》革卦说起[J].兰台世界,2012,(28):88-8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09页

[8][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238页

[9][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421页

[10]王天彤.应民以顺天修德以爱民——论《周易》的顺天应民的爱民思想[J].兰州学刊,2009,(11):47-49.

注释:

①不同版本的《周易》中的“巳日乃革之”中的“巳”写法不同,大致有“已”和“巳”两种,本文统一采用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的“巳”。

作者简介:

张娜(1996-04),女,山西省晋中市人,团员,河北工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

论文作者:张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周易•革》的变革思想探究论文_张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