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共享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6)04-0197-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逐步形成的新发展观。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共享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化,突出人民主体作用,强调人民既要共享,也要发展,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 自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以来,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迅速增加,学术界在共享发展研究上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人们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但共享发展研究存在系统化、微观化等相对缺乏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扩展。 为了进一步厘清当前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的各种方向,推进该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梳理,明确未来研究发展的重点问题和方向进路。 一、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的内涵,是研究共享发展的逻辑起点。学界主要从共享的全民性、全面性、差异性、参与性四个特性来解读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为准确理解共享发展,部分学者还通过比较辨析与共享发展相混淆的几组概念,以便清晰展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共享发展的“四个特性” 1.共享主体的全民性。大部分学者认为发展是手段,共享是目的,而人民是共享的主体,人民创造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左鹏认为,发展成果的主体应该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即全体社会成员,并且应该突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②共享发展的主体超越国界,魏波认为,共享发展主体应包括每一个人、每个阶层、每个民族、每个华人乃至世界友人都可以是共享主体,使共享主体范围突破了国界。③共享发展的主体不仅是当代人,而且超越时空,延续到下一代人。邱耕田认为,共享主体既包括代内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也包括代际那些潜在的社会成员,共享主体不仅限于当代人,还延伸到了后代人。④突出共享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共享发展主体应有侧重。苗瑞丹指出,共享发展的主体更应侧重于全体人民中的弱势群体,强调共享成果的普惠性,着重包括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共享发展成果。⑤ 2.共享内容的全面性。郭广银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出发,认为共享发展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⑥王永友等学者注重“文化共享”,认为共享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共享”,也包括“文化共享”⑦。任俊华对如何实现五大建设中的共享进行了细分:经济共享,包括个人主动共享和国家参与分配;政治共享,需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及进一步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共享,需要人民在文化共建基础上培养共享意识并实际形成共享行动;社会共享,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生态共享,需要达成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与自然的共享关系。⑧吴忠民则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三个方面对社会共享成果进行了划分,认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应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应得到保证,生活水准应得到提升。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需要转向自我发展需要,共享内容随时代变化不再仅限于物质层面,共享内容与以往相比,更具有全面性。 3.共享成果的差异性。共享发展要求的公平正义不等同于平均共享。有学者就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者应该共享新创造的价值,但由于劳动的繁简差异,这种共享是有差别的共享。每个人由于潜能不同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差别劳动,平分社会共同财富。⑩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也不可能做到使全体人民群众均等分享发展成果,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要消除差距、人人平均,而是要在“合乎付出与得到,贡献与地位‘应得’的正义精神和公平分配原则下,实现经济增长与人们富裕生活的同向一致”(11)。也就是说,要想实现较高的共享水平,达到共享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创造一个共享机会平等的社会,还需要人民群众自身拥有强大的共享能力。发展成果共享不是平均共享,而是在公平竞争下允许的差异性共享,在共建中以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共享发展成果。 4.共享过程的参与性。人人共享需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民作为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应该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创造发展成果,使共享的物质前提得到保证。辛鸣指出,共享绝不意味着被施舍、被照顾。“共享”来自“共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可能实现在发展成果上的人人共享。(12)在曹爱军看来,共享要以参与为逻辑起点,只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才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13)左鹏也持相同观点,认为要实现共享,保证全体人民都能实现利益分配,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共建与共享。即只有保证全体人民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热情参与建设,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分享发展成果,同时也应防止人民群众不能共享共同创造的发展成果。(14)李强、温飞也认为,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都参与建设,创造出巨大成果,才能为全体国民的共享提供可能性。(1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该读本着重强调了共享发展的全民性、全面性、参与性、渐进性(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四个特性。(16) (二)共享发展的认识误区 共享发展是否等于平均分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共享发展就是共同富裕?当前的国外热门词汇“分享经济”与共享发展是否是一回事?只有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避免对共享发展的错误认识,因而有必要深入辨析与共享发展相关的两组概念。 1.共享与共富 共享就是共同富裕?不少人把共享仅限于经济领域,主要是因为把共享发展成果等同于共同富裕,没有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赵满华认为,共享与共富存在区别与联系,联系在于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路径,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标,只有在坚持共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区别在于,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时空跨度有所不同。共同富裕是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目标,而共享发展的时空跨度比较大,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或比较高的阶段都可以实现。(17)曾令超进一步从共享与共富的不同理论内涵对两者进行区分,认为共富主要是指物质方面的共同富裕,而共享则包含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成果。他还认为有些学者把共同富裕理解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富裕,是在脱离语境下对邓小平提出共富观的错误解读。他同样看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认为共享与共富的理论基础相同,共享也是共富的丰富与发展,而共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因此,共享发展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共享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两者不可割裂开来。 2.共享与分享 共享就是分享吗?分享经济是否就是共享发展应有之义?赵满华认为,共享发展与分享经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其一,内涵不同。共享发展的核心内涵是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进步成果,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分享经济是指消费者不购买某种物品的所有权而通过租用或借用的方式实现对某一种物品的使用,是一种经济运行的具体模式,与社会制度无关。其二,目的不同。共享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所有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增加社会成员福祉。分享经济的目的是消费者不图某物所有权,只图使用,意在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其三,条件不同。共享发展需要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才能彻底实现。分享经济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支持。其四,结果不同。共享发展的实现提高了社会成员生活水平,调动了他们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分享经济降低了消费者交易成本,提高了物品的使用率。(19)因此,不能把共享发展等同于分享经济,前者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后者突出物品的使用效益。陈宪也认为:“共享发展与分享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一个在讲制度变革,一个是利用技术变革形成商业模式。与共享发展比较,分享经济只是技术,共享发展才是制度。”(20) 3.共享发展与包容性发展 与共享发展相比,包容性发展有两个缺陷:一是包容性发展所倡导的主要是发展机会的包容,虽然隐含着对于发展成果也要包容(或者包括)其他人分享的权利;而共享发展却具有鲜明的目的导向,它明确地表明发展成果要由各个发展主体所共同享有,当然也要求共享发展的机会。二是包容有一个谁来包容谁的问题,隐含着强势主体对弱势主体的包容,容易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恩赐。与此相反,共享发展规定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同来享有,体现着权利的平等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包容)。(21) 二、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 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学者从多种角度阐释其理论意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其中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哲学意蕴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展现。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首先,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展现。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坚持系统论。从机体哲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从不同方面概括了机体发展的本质特征。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连接、相互支撑。(22)新发展理念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23)曲青山也认为:“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作用,但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的系统,不可分割。”(24) 其次,矛盾哲学观展现。矛盾哲学观要求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导向。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25)“共享”侧重解决社会公平。(26)有学者明确指出:“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发展理念绝不是凭空产生、任意罗列的理念,而是针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其中,共享发展重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27) 再次,尊重客观规律理念展现。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按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新发展理念既是对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8)“共享发展”与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相互策应。(29)在杨宁、张光辉看来,“共享”不是在发展水平低条件下的“共享”,而是在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下的“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认识。(30)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展现。共享发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和利益共享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改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弘扬创新,是对人本思想的重大升华。(3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突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内涵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与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剥削和压迫,要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32) (二)政治经济学意义 首先,发展经济规律的意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做的全部工作,在经济理论上,就是探索以发展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33)共享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34) 其次,生产目的论意义。共享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和坚持社会生产目的经济理论。顾海良认为,共享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生产目的和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35)杨承训也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他看来,我国的“共享”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共享,与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福利主义”存在明显区别。(36) 再次,共享发展的微观管理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共享发展的层次和范围。共享发展不仅包括成果共享,也应该包括劳动过程的共享。共享发展既有制度层面的共享,也有管理层面的共享。(37)共享发展不仅要关注宏观制度的共享,也要积极利用价值规律作用,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型共享,推进共享发展的实现。 最后,劳动与资本修复意义。“共享经济”不但具有“分享经济”所具备的全部资本修复功能,而且其主要目的和作用表现在劳动修复功能上。与“分享经济”的资本修复功能仅反映在分配领域不同,“共享经济”对劳动的修复全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38) (三)发展观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有关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一直围绕着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为了谁发展的问题展开。韩振峰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从毛泽东强调“人类总是不断发展”到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继承以往关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党有关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共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深化。(39)余金成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其中的共享发展理念,把重点放在阐释主体作用上,使“以人为本”原则得到理解错误上的纠正。(40)在王一程看来,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要求和迫切任务。科学发展观主张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某一部分人或少数社会精英,而是指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因此,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同时,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其坚持“以人为本”、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41) 共享发展也是我国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共享发展理念,是由中国以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践探索凝练而成的,是我国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赵满华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理论的一次飞跃。他通过说明我国发展理念从侧重“发展”到强调“共享”的变化,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42)在王淑荣、许力双看来,共享发展理念是随着中国面临一系列与发展相关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新表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共享发展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的坚持和丰富。具体来说,共享发展理念与以往发展观相比,更加突出发展的价值和本质,更加注重对发展过程和目的的统一。(43) 三、共享发展的实践价值 深入理解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更加清晰理解和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纲领之一。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显著的问题意识导向,主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实践中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话语。 (一)政治实践价值:政治合法性实践要求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任何一个执政党执政都必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唐任伍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只有人民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体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合法性质。(44)叶南客认为,共享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政治合法性的要求。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政权的合法性。(45)秦宣则通过对中国与苏联改革效果的比较,认为苏联、东欧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并不是因为反对派的强大,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领导改革的共产党必然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也必然失败。(46)如果人民不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产生贫富分化,就会使低收入群体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从而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直接破坏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降低社会主义的政治合法性。(47) (二)经济实践价值: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破解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更为成熟定型,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48)赵满华认为,经济新常态下,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力,共同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从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也有利于扩大社会需求,为推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49)在张来明看来,共享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和更良好的消费支撑,所以他认为坚持共享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50)颜晓峰从共享的作用来看,认为共享能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主体支持,促进发展主体与发展价值协调,激发起人民蕴藏的无穷动力。(51)彭清华则从民生角度出发,认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民生保障的托底作用,能为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结构性改革提供坚强后盾。(52)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够像谷亚光等所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来自人民的深层动力”(53),才能激发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社会实践价值:社会公平正义实践推进 共享发展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选择。冯霞认为,共享发展旨在确保人民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和发展成果。(54)封寿严也认为,共享并不意味否定效率、追求平均,而是通过理顺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发展机制和分配机制,使人们实现发展起点的公平、发展机制的公平。(55)在张贤明看来,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程度和状态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状况的重要指标,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而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的前提是社会成员能够共享合作的成果,所以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56)孔新峰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述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并突出了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他指出,“共享发展”的实质是“民享”,而“民享”的实质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即实现共享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57)刘博总结为: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公正在民生领域落实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共享就是要借助政策的实施来搭建社会不同群体民主协商的平台,实现社会各方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合作,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增进人民团结幸福,进而保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合法性与正义性,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与公平化。(58) (四)综合实践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共享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刘儒鹏认为,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只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充足的动力。(59)左鹏也持相同观点,并对共享发展的主体和内容进行了补充,认为只有全国十几亿人口“一个都不能少”地共享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成果,“总体小康”才算跃进到“全面小康”。(60)董玲也认为,共享发展同我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有着较为积极的契合,全面小康是我国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地区、一个人没有达到小康、出现掉队情况,目标则没有实现。(61)谷亚光等则看到了共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关系,他们认为共享发展能使人民群众在真切感受到全面小康所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必会极大激发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勇气与决心,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62) (五)话语权价值:中国话语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能否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掌握话语权。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话语权,关键是看它是否真正反映、体现和表达民众的利益诉求,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63) 共享发展真正反映与体现了人民利益,能够获得人民的认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展现。共享发展为突出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是对“广泛基础增长”、“益贫式增长”、“共享式增长”和“包容增长”的有效继承和超越,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64)。中国的共享发展理念超越了基于福利平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的三种共享发展范式(65),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新理念,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力量是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话语、新概念和新理论,迫切需要在与西方相关话语的比较中深度阐发和积极传播。(66)共享发展这一理念是我们党近20年来三个标志性口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具体体现,(67)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新话语。 四、共享发展面临的实现障碍 要找到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路径,必须先了解当前共享发展面临的实现障碍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对共享发展面临的问题,学者们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可以发现,共享发展面临的实现障碍主要有:制度层面看,法律保障缺失,收入分配政策偏离公共性;利益角度来看,利益结构失衡,受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具体实践层面看,脱贫难度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几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障碍 一是法律保障不健全。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是促进实现共享发展的有力武器。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一些有关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真空状态,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现实需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灰色地带,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以非法途径获取私人利益会带来社会不公。张雪强指出,当前劳动者参与社会分配存在不公平,存在法律保障机制的不足。在他看来,促进有关劳动者在就业机会平等、收入公平、保护特殊劳动全体、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等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法律机制。(68) 二是收入分配政策偏离公共性。公共政策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对调整社会各阶层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和本质属性,倘若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性,会带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及分配利益受损,引发社会冲突。李玲认为,我国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偏离了公共性,具体表现在:政策公平价值缺失;政策的不当倾斜和偏好;政策体系不完善等方面。(69) (二)利益层面障碍 首先是共享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失衡。黄卫挺认为,共享发展主要针对各种利益不平衡的现实问题。贫富差距扩大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共享机制不畅的主要表现。我国存在的利益关系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层面的发展不平衡;二是不同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平衡;三是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70) 其次是受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共享发展,重点在全体社会成员都实际分享到发展成果,这势必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与阻碍。在潘峰看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是检验共享发展是否实现的标准。他认为,共享发展应更加注重分配好发展成果,克服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着阶层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既得利益集团为满足自己的私利,采取不法手段牟取公共利益,造成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经济犯罪和影响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都会阻碍共享发展的实现。(71) (三)实践层面障碍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杨雄认为,中国社会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型”社会向以追求更有质量的“发展型”社会转变。我国已经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但相应的社会制度还不适应这个时代变化的趋势。公共产品短缺成为阻碍扩大内需、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还指出,中国逐渐步入经济新常态,增长速度告别高速增长,经济改革的压力和速度都将加大。(72) 二是脱贫攻坚难度加大。十八届五中全会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脱贫面临的问题。刘永富认为,我国目前脱贫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有: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脱贫攻坚面临新环境、扶贫合力尚未形成、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总的来说就是,在不到五年时间实现全国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下行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亟须调整,相关的制度尚未健全,部分刚脱贫人员处于不稳定状态,社会成员缺乏脱贫自信心,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仍面临很大挑战。(73) 五、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 如何破解现实中的共享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依靠制度的优化与保障来“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更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付诸有效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作为坚实后盾。(74) (一)完善两大制度安排 1.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魏志奇认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现实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他认为,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必须建立起一套以公平正义原则为导向的国家治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监督实施制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总之,就是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体现公平性、普惠性,保障全体人民在各个方面的权益,使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75)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坚持“国民共进”格局,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二是用好并盘活国有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三是发挥公有制经济在民生事业建设中的导向作用。(76)因为“国有企业是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一个主角”,国企是“共享发展”的重要牵动机。(77) (二)制度安排的两大核心内容 有学者指出:“要将共享发展从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构建促进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依靠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引导与保障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促进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制度。”(78)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是民生之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体制才能够保证公众的生活幸福安康,才能让贫富差距缩小,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79)实现共享发展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要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缓解贫富分化,合理调整国有部门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80)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的是对社会资源公平、公正的分配。要科学设计社会再分配制度,通过税收调节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利益补偿制度等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所蕴含的公共性与公正性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解决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行业差距等发展不均衡的问题。(81)有学者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共享发展的分享机制。健全共享发展的分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调节监管机制。(82) 2.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当前,民生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医疗、教育、就业、扶贫、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现。因此,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就必须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83)民生问题主要是公共服务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扶贫、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引起了学者的重点关注: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林义认为,未来的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要遵守立法先行、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等基本规律,重视管理与服务功能的提升。即通过建立与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84) 其次,公平的教育制度完善。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十三五”时期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公平教育制度;二是完善劳动标准和就业制度;三是改进收入分配和调节制度。(85)尽快提升教育事业的公平性,促进并维护充分平等的就业,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应当成为新时期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86) 再次,完善劳动公平就业制度。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劳动就业制度的完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就业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否扩大。当前劳动就业市场的分割严重阻碍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必须处理好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力市场分割持续发展的矛盾、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与缩小劳动收入差距的矛盾、“新常态”下劳动要素驱动力下降的客观规律与促进并保护就业现实需要的矛盾,破解这三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劳动者共享(87),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88) (三)实现制度安排的两大关键机制 1.利益机制。何志强指出,建立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三个机制:一是利益表达机制;二是利益平衡机制;三是利益协调机制。(89)在蒯正明看来,加强人民共享成果,需要公平的利益机制,除了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外,还要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及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90)赵建杰也认为,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91) 2.扶贫机制。能否脱离贫困直接关系到共享发展能否实现。李再勇认为,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是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他指出实现脱贫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扶智,即党员干部要有消除贫困的自信心和可行的发展思路;二是聚焦,即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提升扶贫的科学性;三是改革,激发发展内生力,调动困难群众脱贫积极性。(92)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出发,对“共享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解读,阐述了共享发展的全民性、全面性、差异性、参与性四个特性,并对与共享发展相混淆的几组概念的辨析,使得共享发展基本内涵的呈现更加清晰;其二,对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使得共享发展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也使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出;其三,对共享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阻碍共享发展的因素,探寻共享发展的阻力,进而对症下药;其四,对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从国家治理、基本经济制度、运行机制三个不同方面层层深入,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实践价值。同时,由于共享发展理念提出时间不长,国内学术界相应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既有的研究总体而言还有待拓展和推进。笔者认为,今后国内学术界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要重点加强对共享发展的实证研究。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学术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共享发展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探讨的视角不断扩展。但也应看到,目前学术界对共享发展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分散、零星的阶段,涉及具体层面、操作层面仍需要很大努力,特别是有关共享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更是缺少。 共享发展理念旨在增强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既需要人民的主观感受,更需要客观的评价指标,然而,现有的文献中很少有对共享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因此有关学者应更加关注对共享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共享实现水平信息,为共享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有效参考。同时,学者应加强对共享发展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对策和方法研究,切勿泛泛而谈,缺乏实际运用价值。 其次,从研究深度来看,要深化对共享发展的历史维度研究。众多学者都从宏观上描述了共享发展的发展轨迹,以新中国历代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共会议为主要内容,对有关共享发展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但是大部分的学者都只是描述事实,而没有概括性的总结和分析;全是直接引用领导人讲话和文件摘要,既没有进行理论归纳,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与阐发,这难以对共享发展的内涵有科学把握和正确领会。 因此,应当关注对共享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研究,把共享发展置于党的历史中,根据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情况,把握共享发展侧重点不同的现实及原因,并作出阶段性总结,这样才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共享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剖析共享发展在各个阶段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意义及不断深化的逻辑,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提供较为准确的解读。 最后,从研究方法看,应注重对共享发展的比较研究。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共享发展的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今后,要增强共享发展的指导价值还需注重运用共享发展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在比较中国共享发展理念与西方国家提倡福利社会的不同主张中,应看到国外某些国家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同时也应保持理智,对西方的理论与经验进行有区别、有选择的借鉴。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于2015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②左鹏《共享发展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③魏波《以共享理解发展》,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④邱耕田《人民主体视域下的共享发展》,载于2016年2月29日《学习时报》。 ⑤苗瑞丹《西方公正理论对我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的启示》,载于《理论导刊》2012年第2期。 ⑥郭广银《共享让发展更有动力更可持续》,载于2015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⑦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⑧任俊华《五大建设视域中的共享发展》,载于2016年2月22日《学习时报》。 ⑨吴忠民《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 ⑩白琳《和谐社会利益共享的政治经济学思考》,载于《求实》2007年第6期。 (11)王淑芹《正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12)辛鸣《论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构建》,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13)曹爱军《包容性发展:战略要义与政策路径》,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14)左鹏《共享发展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15)李强、温飞《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载于《前线》2016年第2期。 (16)《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载于2016年5月3日《光明日报》。 (17)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18)曾令超《共富观与共享论的理论内涵分析》,载于《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9)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20)陈宪《分享经济能够颠覆资本主义吗》,载于2016年4月1日《文汇报》。 (21)王树义《财税政策与共享发展》,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2)王前《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机体哲学解读》,载于2016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23)张志蓬《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载于2016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24)曲青山《辩证法: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载于2016年4月6日《光明日报》。 (25)《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关于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载于2016年5月3日《光明日报》。 (26)《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键所在——二论打好“十三五”开局攻坚战》,载于2016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27)张志蓬《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载于2016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28)张志蓬《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载于2016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29)汤荣光《“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载于2016年4月9日《光明日报》。 (30)杨宁、张光辉《“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载于201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31)张志兵、吴毅君《“共享”是对人本思想的重大升华》,载于2016年4月9日《光明日报》。 (32)崔治忠《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载于《学习论坛》2016年第3期。 (33)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载于《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1期。 (34)张宇、王亚玄《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1期。 (35)顾海良《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蕴》,载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6)杨承训《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于《中州学刊》2016年第2期。 (37)刘凤义、李臻《共享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38)丁晓钦、程恩富《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话语》,载于2016年7月6日《光明日报》。 (39)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40)余金成《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载于《学习论坛》2016年第2期。 (41)王一程《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42)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43)王淑荣、许力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载于《红旗文稿》2016年第4期。 (44)唐任伍《五大发展理念塑造未来中国》,载于《红旗文稿》2016年第1期。 (45)叶南客《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46)秦宣《改革必须依靠人民 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三)》,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47)王瑾《共享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48)杨嘉懿、李家祥《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载于《理论月刊》2016年第4期。 (49)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50)张来明《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3期。 (51)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52)彭清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载于《当代广西》2016年第8期。 (53)谷亚光等《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54)冯霞《新发展理念的人本意蕴》,载于2016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55)封寿严《共享发展不等于“大锅饭”和“高福利”》,载于2016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 (56)张贤明、邵薪运《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7)孔新峰《公平政府建设攸关共享发展》,载于2016年3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58)刘博《共享发展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平衡》,载于2015年11月16日《学习时报》。 (59)刘儒鹏《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载于《理论学习》2015年第12期。 (60)左鹏《共享发展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61)董玲《坚持共享发展实现民生目标》,载于《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 (62)谷亚光、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63)余达淮、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4)王维平、张娜娜《“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社会分配》,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65)余达淮、刘沛妤《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66)丁晓钦、程恩富《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话语》,载于2016年7月6日《光明日报》。 (67)王树义《财税政策与共享发展》,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8)张雪强《公平分配中劳动者利益保护法律机制》,载于《企业经济》2011年第1期。 (69)李玲《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70)黄卫挺《共享发展:兑现历史承诺开启共富新篇章》,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12期。 (71)潘峰《目标新内涵发展新理念行动新举措——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创新亮点》,载于《理论探索》2016年第1期。 (72)杨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政策涵义》,载于《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73)刘永富《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载于《求是》2016年第6期。 (74)张雅勤《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载于2016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75)魏志奇《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论建构》,载于《求实》2015年第1期。 (76)侯为民《立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 (77)杨承训、杨承谕《落实“五大理念”必须发挥和扩展国企优势——“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78)潘文轩《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促进共享发展》,载于2015年11月29日《文汇报》。 (79)袁华明《优化分配制度共享发展成果》,载于2008年3月18日《杭州日报》。 (80)王瑾《共享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81)张雅勤《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载于2016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82)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载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83)张雅勤《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载于2016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84)李慧《社保改革:如何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载于2015年12月3日《光明日报》。 (85)郑志国《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载于2015年12月7日《南方日报》。 (86)张宝文《通过制度安排着力促进共享发展》,载于2016年4月27日《人民政协报》。 (87)肖潇《共享发展成果须处理好劳动力市场中的三组矛盾》,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88)王瑾《共享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89)何志强《建立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载于《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90)蒯正明《保障人民共享30年改革发展成果利益的机制构建》,载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3期。 (91)赵建杰《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载于《东岳论丛》2009年第6期。 (92)李再勇《精准扶贫共享发展》,载于《理论视野》2015年第12期。我国共享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述评_共同富裕论文
我国共享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述评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