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联播论文,话语论文,价值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978年1月1日开播至今已有30多年,自开播以来,该节目一直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①为宗旨,把宣传功能放在首位,以传播党和政府的信息政令和官方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被公认是一个代表政府的媒介。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新闻媒介变革和受众新闻需求变化,“联播体”的弊病与改革成为学术界议论的重要话题。批评集中于其政治化宣传的内容和刻板固定的程式化文本,称之为“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其实就应该叫‘宣传联播’”。②这些评述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受众的切实感受。但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结论并没有揭示其弊病形成的过程和对新闻价值的影响路径,而从话语建构的角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其特有的话语形态和新闻价值,则可以深入剖析其问题的症结。应该说,《新闻联播》节目新闻性的“有”与“无”是不同语境下的判断,关键在于其话语的建构方式与受众解读方式的一致性如何。因此,本文随机抽取《新闻联播》部分内容作为样本,对新闻联播文本构成进行实证分析,探求其话语特征,同时结合受众的语境认知进行研究,以阐明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有无及其传播的影响力,探讨该节目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对象
(一)样本选取方式与原则
本研究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间每月11日共12天的全部内容作为研究样本。如此选择的原因,一是以一年为跨度体现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周期;二是尽可能选择最新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三是以节目变化较大的时间点2009年7月往后的节目为样本,因为2009年以来新闻联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一直都在变化,如推出本台评论,推出署名特约评论员等,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头条不再是领导人活动或会议新闻,整档节目无会议新闻,被公众认为是在“改版”;四是考虑样本研究数量上的可操作性并尽量避开节假日,抽取每月的11日作为样本收集日,共抽出12天的《新闻联播》节目作为样本。
(二)研究对象量化指标的确定
1.样本新闻的条数
以央视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页面中出现的标题为统计依据,其中除简讯以外的新闻,标题下内容均独立成篇,一个标题作一条新闻计,共196条。简讯(包括国内简讯、国际简讯),原有标题或有序号的,据其标题或序号计,无标题的,依独立和完整的内容篇章计,共117条,两项合计313条。
2.新闻的时长
总时长按被列入样本的新闻时长之和计,但不包括节目中的片头、问候语、内容提要、衔接语、衔接音乐、结束语等内容,313条新闻共计时长20 162秒。
(三)研究对象的话语主题分类
新闻话语的主题指新闻讲述的核心内容,即新闻陈述的核心事实及其意义。在此,以学术界与业界公认的新闻事实价值属性,即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为标准,根据样本具有的最大新闻事实价值共性进行分类。由于《新闻联播》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话语主题差别较大,故分别归类。
1.国内新闻类别
(1)领导人活动:领导人活动指以领导人及其行为经历为主要对象的报道,如领导人主持或参加各种会议、国内外视察、会见访问、函电问候等。
(2)经济建设: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与场馆等设施建设、金融外贸、宏观经济动态、科技发明与创造、经济与科技学术性会议。
(3)机构工作:主要指中共党政军机构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工作,包括中共各级党政机关政治学习及成效、各级政府工作安排、机构建设、军地建设与军队活动。另需要说明的是民主党派工作也予以列入,全部样本中仅一条。
(4)政令颁布:各党政机关发布的通知、公告、规定,政策、要求等。
(5)典型人物:各类有典型事迹的先进模范。
(6)文体活动:与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会议、演出、比赛、展览等。
(7)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救灾。
(8)环境与卫生:有关环境和卫生的会议、措施、成绩、天气变化、气候现象、流行性疾病与防疫等。
(9)民生热点:就业、教育、分配、住房、社保、医疗等。
2.国际新闻类别
(1)首脑活动:各国首脑的参会、会见、声明、访问等活动。
(2)政局动态:各国新政发布、选举、领导权更替与变化、政治冲突、外交。
(3)国际经济:跨国公司的生产、产品、销售,国际金融动态,科技发明与创造。
(4)灾难和事故:各类天灾人祸。
(5)文体事件:与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会议、演出、比赛、展览等。
(6)环境卫生:有关环境和卫生的会议、措施、成绩、天气变化、气候现象、流行性疾病与防疫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类统计时,根据新闻主体的国别所属对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分类,凡新闻事件的主体为中国人的,列入国内新闻,新闻事件的主体为外国人的,列入国际新闻,如:“中国当代电影周在莫斯科开幕”作为国内新闻,“莫桑比克总理将访华”作为国际新闻。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新闻联播》中国内和国际新闻话语的主题分布情况分别如表1和表2。
二、《新闻联播》话语的最高宏观主题集中指向国内政治业绩
根据梵迪克关于新闻主题宏观结构的论断,我们将抽样的《新闻联播》文本作为一完整话语,依“宏观规则”删减下位主题,逐层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新闻联播话语的最高层宏观主题指向国内政治业绩,其题意如下。
(一)国家领导致力于政局安定和社会发展
《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是国内新闻,占样本总量的四分之三,占时长的五分之四。其中有关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条数和时长,分别占国内新闻总条数的26%,总时长的45%,是《新闻联播》全力报道的重点内容。由于报道中涉及的均为党政最高领导人,其内容由领导主持或参加各种会议、国内外视察、会见访问、函电问候等政治活动构成,报道中国最高领导层对国内、国际政治的态度、举措、方针和策略,表现出中国领导人的强大领导力。机构工作和政令颁布的相关报道,前者以中共党政军机构开展的各项学习和工作为切入点宣传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成效,后者则是体现国家政治的权威。上述三项直接表现国家政治内容的新闻,总时长达11 748秒,占国内新闻样本总量的65%,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58%。而《新闻联播》的上述内容,报道时效均不超过24小时,所以,传达中国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是《新闻联播》最重要的特征。
(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业绩卓著
关于国家经济建设业绩的主题主要体现在“生产建设”的报道中,样本中除经济与科技学术性会议的主题选择中性的信息介绍外,其他如工农业生产、交通与场馆等设施建设、金融外贸、宏观经济动态、科技发明与创造等方面均重在选择“成就”作为话语中心,如“重庆工业:‘量身定做’打开‘细分市场’”(2009年11月11日),“11月我国工业外贸增速创新高CPI由负转正”(2009年12月11日),“新疆喀什至和田铁路开始铺轨”(2009年11月11日)等。国家文化建设业绩的主题主要由“文体活动”方面的内容表达,无论是大型演艺赛事和人员获奖,还是各种文化纪念会和展览会,均显示中国社会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高品质与丰富性,显示文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
典型人物报道是这一话语主题的又一重要表达,样本中典型人物是国家政策拥护者与实践者,是为国家经济或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科技精英等社会先进分子,他们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业绩的创造者,勤奋与幸福的中国人的代表,叙述其先进事迹的过程就是彰显中国建设的成就。
颂扬成就式的主题定位使新闻充满政绩宣传的意味。即使是“突发事件”和“民生热点”亦选择成就视角的主题,如:“王家岭透水事故获救工人全部脱离生命危险”(2010年4月11日),“人社部:前10月新增就业940万人”(2009年12月11日)等。经统计,样本中“生产建设”44条2 750秒,“典型人物”15条822秒,“文体活动”30条805秒,“突发事件”的全部12条745秒,“民生热点”14条中6条395秒均为成就主题。除去样本中非成就主题的科技会议报道3条231秒,几项合计,宣传建设成就的主题内容共104条,5 286秒,占国内新闻时长的29.3%,占全部新闻时长的26.2%.
综上,“新闻联播”中国内新闻的95%,全部新闻的85%均为突出政治业绩宣传的新闻,这一特征决定了该节目的语用必定具有政治话语风格。
三、《新闻联播》中有声语言的文本建构突出政治要素
(一)《新闻联播》的语序按政治要素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排列
《新闻联播》宏观篇章结构按先国内后国际的顺序,体现了新闻的接近性。但国内新闻的播出顺序按新闻内容的政治性强弱排序,常见的内容排序是领导人活动、政令颁布、经济建设、机构工作、典型人物、民生热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文体活动。其中政令颁布、民生热点、环境卫生和突发事件出现几率小,相邻两项之间内容间的顺序有时颠倒或穿插。自2009年7月28日出现经济建设新闻取代领导人活动排头条以来,相邻两项穿插出现的语序常有。样本所取12天中,有4天非领导人活动而是经济新闻占头条,但领导人活动在当日新闻中总体居前。
(二)语用呈现单调抽象的模式化特征
《新闻联播》语用的单调表现为重复和雷同。样本中共有五则关于国内经济指标变化的新闻,其标题分别是:
7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回升 我国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8月11日)
8月我国多项经济数据持续向好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2009年9月11日)
10月份我国经济企稳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2009年11月11日)
11月我国工业外贸增速创新高CPI由负转正(2009年12月11日)
4月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向好势头(2010年3月11日)
这些标题均采用时间状语+主语+谓语的句式,且主语雷同,谓语相同或相似,一律采用肯定语气和积极修辞,整体框架及内容变化很小或无变化。标题如此,正文文本的语用如何?通览五条新闻全文,其语用特征归结如下:
首先,文本宏观框架及内容构成雷同,五项文本的宏观框架是:信息来源+数据+肯定式评价。具体内容框架是: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公布:×月,我国××同比增长n%,比×月份加快n个百分点,已连续n个月加快增长。前n个月,××增长n%,比上年同期加快n个百分点。××、××、××、××等n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n%以上的增长速度。××指数连续五个月高于n%。居民消费价格下降(上涨)了n%。多项数据显示国内经济向好。
其次,文中句式和词语重复率高。在全部例文1 480字、28大句(以句号标志统计)中,句式“××同比增长上涨n%”出现12次,“比××加快(扩大)n个百分点”出现13次,“已连续n个月(加快)增长”出现6次。“××、××、××等n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n%以上的增长速度”出现2次,“××指数连续五个月高于n%”出现2次。除句式重复率高外,构成句子的词语重复率也高,撇开新闻呈现的对象,即新闻事实因周期性报道必须重复的词,如“工业增加值”、“居民消费价格”、“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等,作为谓语的描述性和陈述性的词语重复的有“企稳”、“向好”、“回升”、“趋势”、“上涨”、“增加”、“加快”、“扩大”等,重复篇幅达三分之一以上。
第三,词义抽象,术语多,就《新闻联播》文本的用语看,政治术语和经济术语多,由于上述例文均为经济新闻,因此包含了大量的经济术语,如“同比”、“环比”、“工业增加值”、“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n个百分点”、“一产”、“二产”、“三产”、“居民消费价格”、“CPI”、“PPI”、“进出口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逆差”、“外贸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纵观本文研究的样本,《新闻联播》中的所有新闻几乎都有固定的语言模板,此不一一列举。
四、《新闻联播》的话语表现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一)刻板的政治化语序弱化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性
政治语用的核心特征是目的性,《新闻联播》的语用目的是突出政治要素,宣传稳定发展的政治局面和取得的政治业绩,以激发国民的爱国拥党政治热情。新闻的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新闻联播》作为中央政府的喉舌,将政治性作为其新闻选择的首要标准无可厚非,但政治性不完全等同于新闻的重要性,而从政治权威机构的视角依新闻文本中政治要素进行新闻的重要性排序,更使新闻的价值受损。杨保军在《新闻价值论》中将新闻的重要性内涵概括为“事实影响人的多少”、“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事实影响空间范围的大小”、“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③,可见新闻的重要性是就新闻事实对受众的影响力而言,受众固然关心国家政治动态,但更希望获取缤纷世界的各类重要信息,同时,绝大多数受众关注新闻重要性的视角也不会是只从政治要素的重要性出发。因此新闻的重要性不仅要考虑政治因素,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发受众的关注度,也就是贴近群众。事实上,早在200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办发[2003]11号),指出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按照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件还指出:“除党和国家举行的或经中央批准召开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排序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④
由此可见,《新闻联播》的语用顺序,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价值的客观需求和受众的信息需求,减少了受众的关注度,降低了节目的新闻价值,而近年来有关《新闻联播》收视率下降的调查结果正说明了这一点。
新闻的显著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新闻主体的知名度,二是新闻事件的冲突性。应该看到,《新闻联播》中出现的新闻主体均为国内国际政治显要、名人专家等,知名度完全满足新闻显著性要求,但是其刻板语序淡化了新闻事件的显著性,国际新闻主体的知名度并不一定排在国内新闻主体之后,科技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也不一定比政治领导人弱。至于新闻的冲突性,《新闻联播》表现极弱。我们认为,即使以政治新闻为主要内容,也可以有新闻中主体的观点冲突、政治目标与现实的冲突、中央与地方的冲突、地域经济冲突等等,但《新闻联播》国内新闻事件尽量淡化冲突,一方面冲突性强新闻入选少,另一方面通过排序滞后淡化新闻冲突性。不过,国际新闻则相反,各类新闻冲突明显,但这更衬托出国内新闻有损新闻价值的安排缺陷。
(二)政治话语风格下的所指和指称降低了新闻的接近性
政治话语往往通过掩饰来控制新闻的量与质,表现在文本建构中就是减少事实或模糊表达。以上文的五篇新闻为例,同是对上月的经济数据通报,为保证话语框架中的肯定性评价成立,文本中的对象所指各不相同。经统计,五篇共涉所指项目包括工业增加值、大类行业、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房销售面积、汽车销售、投资、工业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增人民币贷款等十三项,但为选择增长性对象,采取了减少报道对象和运用“同比”、“环比”等不同统计口径的模糊表达。
如果说《新闻联播》颂扬式话语基调下的文本所指和隐喻意义可以让受众逐步习惯,但从心理上毕竟损害了受众对这样一种隔膜式话语新闻的信任与兴趣,加之所指多用受众难以理解的抽象专业术语表达,更拉大了新闻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政治话语特征统领下的《新闻联播》文本,对新闻主体的首次指称必以专有名词形式进行社会指称。社会指称的功能在于强调交流双方的社会地位,虽然经媒体转达的新闻交流双方形式上是媒体与受众,但《新闻联播》语境下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从受众角度看是一体的,因此对于领导人采用社会指称,反而强调了新闻主体与受众的社会地位差距,导致受众对新闻内容产生距离感。当然首次指称采用专有名词的社会指称有表明工作身份的信息附加功能,但多数情况下,受众对自己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早已熟知,没有必要采用社会指称,特别是在同一文本中不必多次对同一领导人采用社会指称。
(三)模式化的文本和播音抹杀新闻趣味性
《新闻联播》文本的模式化是政治话语的产物,因为唯有模式化才能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构建合理而严密的表意文本,以减少可能产生的歧义,保证和强化权威性。模式化的表现有三:一是新闻内容排序较为固定,二是文本框架及用语不变,三是播音一律采用高音亮嗓式的风格,即字正腔圆,不容置疑式的播音方式和语气。
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激发受众关注新闻的好奇心和兴趣,这要求新闻事实或有趣,或非常态,或与受众利益相关。《新闻联播》的政治目标使其新闻选择很少顾及有趣和非常态,而其从国家意识形态定位的利益相关又是大多数受众不能感受得到的,在此背景下要使新闻有趣,可能的途径或许就是语用的人情味调节;但事实是,其文本极度模式化,播音生硬,单调严谨,拒人千里之外,没有亲和力,如此必然引发受众的视听疲劳,兴趣更无从谈起。
由此观之,《新闻联播》以几十年不变的文本框架,始终不变的生硬播报风格,传播大量内容空泛单调的政治宣传信息,对照其自立的宗旨,应该说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在“传播天下大事”方面却多有不足。新闻传播的价值在于传播效果,即在于用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引起受众的关注。梵迪克说新闻价值指“专业从业人员共同认定,以及新闻媒体面对的公众间接认同的有关事件和话语是否值得报道的观念”⑤,如果仅从官方角度选择新闻,且以刻板的语用形态表达新闻,必然损害新闻的价值。
不可否认,《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主档节目,是中央决策、国家政令最权威的发布者,是国内外重大事件最权威的记录者,其严肃性、权威性和强有力的指导性,受到知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的欢迎,也决定了这一受众群对该栏目拥有极高的忠诚度。事实上,《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一直是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节目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最高的栏目。该栏目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更是人们了解全球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如果因为高高在上的官样话语,缺乏亲民的本色,影响到受众群的扩大,无疑将降低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固然《新闻联播》有其既定的角色与职责定位,设若它能够更多地考虑新闻价值,更多使用亲民的话语模式,包容部分异质的话语主题,就更能体现央视应有的风范与话语力量。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1958-2003》,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②叶匡正:《新闻联播要改革了?》,《视听界》2009年第3期;展江:《新闻联播能改吗?》,《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25期。
③杨保军:《新闻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7页。
④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⑤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