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牧业长期发展的出路与城市化_小城镇论文

西部农牧业长期发展的出路与城市化_小城镇论文

西部地区农牧业长期发展的出路与城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业论文,西部地区论文,路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农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牧业的发展大致与全国一样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 年)为农牧业超常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85—1991年)为缓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2— 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97—迄今)为新的发展阶段,以农畜产品总量平衡、 丰年有余为主要特征。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西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总体来看 ,西部农牧业的发展成效,集中表现在:(1)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较快。(2)农牧区的产 业结构获得明显提升。(3)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区乌兰察布 盟早在1994年为顺应自然规律,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的战略,即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效标 准农田、退下二亩风浊沙化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恢复植被,改善生态。(4)农牧民收入 得到提高。(5)农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在西部农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一是生产结构与需求结 构不相适应。除了在农牧业总量上受自然影响达到一个极限外,在西部的农牧业发展中能够 真正体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优、特产品不多,农业结构缺乏主体 感,农畜产品增值率总体上比较低。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土地荒漠化和 森林、草地破坏问题,水资源供给不足和浪费严重,已成为西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 碍,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危及到全国的其他区域。三是农牧业的产 出能力相对不足。1999年,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均农林牧渔产值12000元,中部地区9000 元,西部地区仅6000元。从农作物播种面积产出水平和耕地面积产出水平的加权平均数计算 的土地生产率上看,全国为1960元/亩,东部为3300元/亩,中部为1760元/亩,西部为290元 /亩。四是农牧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增收难度加大。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 元,东部地区为3000元,中部地区为2100元,西部地区仅为1700元。西部和东部之比由1978 年的1∶1.17扩大为1999年的1∶1.76,东部地区农民收入高出西部地区1300元。同时,西部 农牧民以种养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增收上在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五是农牧业科技进步缓慢 ,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30%-40%,西部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达24%。

二、农牧业政策简要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发展农牧业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特别是在农牧业发展每处于一个 关键时期,都要制定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影响深远的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推动农 牧区的改革为突破口,开启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序幕,生产关系的调整,推进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农 牧业的超常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 状 态,因此整个宏观政策导向是以追求数量增长为重要目标的,这对于西部来讲也是如此。国 家对西部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政策导向一直混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缺乏针对西部特点进行专门 性的分类指导,对西部地区农牧业发展的考核也与其他省区一样,以粮食、棉花产量作为评 价标准,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在牧业上,由于西部地区牧业一部 分是农区畜牧业,另一部分为牧区畜牧业。长期以来牧区畜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而针 对草原生产力的提高一直没有较好的政策导入,草原畜牧业的基本建设投入少得可怜,平均 每亩仅有几分钱。由于投入的不足和其它原因,对牧区畜牧业和草原生态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内,从西部各省区的情况看,一直是紧紧追随国 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引导,在制定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本土化政策上明显滞后,贯彻国家政策在 具体层面缺乏创造性。尽管从上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 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既有的发展思路和与之相配套的经济政策的设 计与操作不作出根本性的转换,找到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特点和农牧业特点的路子,那么就很 难解决西部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农牧民增收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等等 。

1、农牧民收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当我国农牧业的发 展进入新阶段后,农牧民增收的速度逐渐放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愈拉愈大。据资料统 计,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速1997年为11.1%,1998年为11.4%,1999年为1.1%,增 速下降趋势很快,成为困扰全区上下的重要问题。

通过分析测算,1981—1996年我国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3.9%。模型分析表明 ,价格上涨的贡献率为三分之二,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到1996年,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价格推动的。从中长期看,特别是面对加入WTO的 前景,继续依靠提高大宗农畜产品价格来带动农牧民增收,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 市场环境。通过前几次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价格,我国目前许多农畜产品价格接近或略高于 国际 市场价格。如大米、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1%,1999年1月我国豆 油和菜籽油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142%和125%。看来寄希望于提高农畜产品价格来增 加西部农牧民收入的道路行不通。根据目前西部农牧业经营的现状,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 模的限制,也难以提高人均产出率。

从沿海地区的实践看,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 全国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时候,沿海地区有的省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2000年浙江省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收入构成中,从农业产业得到的收入人 均为954元,比上年下降3.5%。而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2965元,增长12.1%,占总 收的70%。内蒙古农牧民的收构成情况,199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3元,来自于农牧产业 的 占78.3%,而来自于非农(牧)产业的仅占6.1%。西部其它省区农牧民收入构成状况基本上 类似。看来寻求农牧民增收的途径应当是发展非农产业,以此支撑农牧民的增收。可是从 现实条件分析,西部非农(牧)产业的发展缺乏沿海地区的市场、技术、资金和城市依托等各 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

那么究竟如何选择增收之路呢?大家知道,当产出总量一定时,减少人口这个分母,人均产 出相应就会增大。西部地区的特点之一是人均拥有土地多而土地产出效率低,在一定时期内 ,不论你投入多少劳动力,或者土地的产出总是一定的或者形成对自然资源的过渡索取,因 而固定在土地上的人数愈多,按人均获取的收入便愈少。1999年西部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 比重为77.6%,而创造的增加值仅为全社会的26%,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偏差。

看来,针对西部特点,解决农牧业长期发展的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农牧业生 产条件、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外,最根本的是要减少农牧业人口。只有减少了农牧业人口,才 能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少了农牧业人口,相应就等于增加了每一个农牧民占有的土地 和生产资料,也就等于增加了人均产出量。同时减少农牧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由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又会对农牧区的供给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又可以扩大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当我们沉浸在西部农牧业改革20年取得成就的喜悦之中时,不得不 看到为取得的成就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与日俱增,愈演愈烈。20 00 年10多次、2001年18次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搅得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异常,就是最好 的例证。

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的流失加剧,这是客观的事实。分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因素 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为的原因。由于人口增加,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 取和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时,人口只有561.7万人。到1999年人口增加到2346万 人。人口增加并且固化在土地、草原上。在较低的生产投入和广种薄收、原始放牧等落后生 产方式下,使得问题的解决过于依赖对草原、荒地的开发和对地表植被的开发。内蒙古历史 上曾被形容为“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区,可见当时是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的。即使到了50年代,内蒙古的四子王旗和达茂旗的草原还是草木茂盛。当时由于人口少, 粮食自给有余,还有一部分调出。以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人口的增加,从60年代 内蒙古变成了粮食调入省区。在当时“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内蒙古为了解决粮食自给 问题,不仅农区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体,而且在牧区也喊出了“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 此后,随着兵团建设和上山下乡运动的展开,以及后来大批人口流入边境牧区和东部盟市, 随着农村牧区人口的增加,出现了几次的开荒热。对于西部农牧业来讲,种养业仍是主体, 为了增加收入,就不得不开荒种粮和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其结果是,耕地和粮食、牲畜头数 增加了,但生态却破坏了。内蒙古1999年的耕地面积752.4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前多增加了2 19.8万公倾,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全国第三位。对于牧民来讲,牲畜头数是财富的象征,谁 拥有的牲畜多,相应就代表富裕。为了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同时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导向,牧 民大力发展畜牧业,牲畜头数是增加了,而严重的牲畜超载过牧加剧了草场的破坏和退化。 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是比较典型的草原,自90年代以来,牲畜存栏头数剧增,由1990年的 80 0万头只增加到1999年的近1200万头只,10年增加了近400万头只。与此相伴的是,草场退化 的速度也在加快。浑善达克沙地就是草原自然沙化和生态脆弱的真实写照。早在30年前, 这里曾是中国沙漠及沙地植被保存最完好的“沙漠绿洲”。但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 地人口大量流入草原,沙地植被蚕食和破坏日益加剧,沙区内的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草场退化、沙化不断加剧,沙漠化程度愈来愈严重。前面提到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和达茂旗 的荒漠化草原,难以再现50年的美丽景观。内蒙古阴山北麓的广大区域,有一句顺口溜“拉 了一车(粮),种了一(山)坡,收了一筐,煮了一锅”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现状。农牧业生产陷 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循环。为了谋生,乌盟不少村落“举村外迁”, 逃避大自然的惩罚。

人口激增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土地及其草原生态等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 ,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失调,诱发了荒漠化加速的进程。人为的不合理的过度经济活 动,超出了生态系统实际承载能力和极限,使荒漠化的速度超过了自然荒漠化过程的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的速度发展。进入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土地荒漠化面积平均每年扩展速度为4.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平均每年扩展速度为4.6%,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平均每年扩 展速度为4.8%。这是人们在盲目追求收入利益极大化的前提而形成的后果。内蒙古的生态系 统的破坏和恶化,不仅仅影响到内蒙古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的环 境。位于锡盟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是京、津、华北和环渤海地区的主要沙源区,距北京直线 距离不过180公里。这几年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几乎每一次都影响到北京。

面对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级政府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就是 重视的结果。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近两年之内就投入内蒙古自治区40多亿 元的生态建设费用,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其投入相比,回报不成比 例。究其原因,生态破坏关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治理荒漠化的根 本性途径是“围封”。据我们大量的调查,凡是实行“围封”了几年的区域,生态破坏的状 况就会遏止,植被就会逐渐恢复。而要实行“围封”,退耕还林还草,人相应地就要退出来 。可见,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针对西北地区的特点,关键是减少农牧区的人口。

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一直是以限制农牧区人口流动转移为取向的。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 下,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金积累,国家采取低价收 购农产品,以价格剪刀差的办法增加工业积累,并形成了以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为 代表的城乡隔绝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农牧区人口流动有所放松,但在转移农 村牧区劳动力时,仍是采取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方针,控制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力度。20世纪末期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发展城镇化战略 ,企求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实现劳力转移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 家确实重视了西部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些政策缺乏从西部地区 的整体、缺乏从城乡协调统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仍有许多不足。从这个意义上看,西 部地区农牧业的发展的思路必须作出调整,相应地对国家的政策也应有新的思考。西部地区 农牧业的长期发展,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既不能跟着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走,也不能重复过 去西部自己的路子,必须要有创新,要从减少农牧业人口为起点,来重新构造。

三、西部农牧业长期发展的出路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是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主动脉,新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问题,本质上并不是农牧业内部自身的问题,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西 部农牧业发展的出路关键在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实施城市化战略,推动农牧业人口向大中城 市转移。

1、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实现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城市 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先进的城市 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已有资料证明,人类至今已有9000年的城市发展史,但真正城市化快 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近200多年的历史。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1)城市化人口比重不断提 高,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人数达到30亿。(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3)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 和较大城市集中。(4)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地位 愈来愈重要。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源泉,关键是城市的聚集能够带来城市的规模效应包 括城市经济规模、城市社会规模、城市环境规模效应的提高。

2、西部通过小城镇转移农牧业人口的道路不可行。农业人口向城市化集中是一种客观趋势 ,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正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适应西部地区特点,解 决西部地区农牧业长期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味地锁定在就农牧业论农牧业的发展,将不足以 解决西部的“三农”问题。那么农牧业人口遵循目前普遍流行的观点和政策取向,向小城镇 转移,我们认为,这是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转移劳动力的成功选择,但是对于 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通过走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道路不可行。因为,小城镇发展的依托是乡 镇企业。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几个条件。一是广阔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之 初,我国国民经济呈供需不均衡、求大于供的格局,市场面临严重的短缺,当时市场上只要 生产出产品就不愁销路。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 段的任务。二是信息掌握的程度。由于沿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和人文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因而很好地掌握了国际市场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同时借 助于这个优势又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三是历史传统的影响。沿海地区人们市场意识强 ,人员素质高,生产技能掌握的程度高,从而保证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而乡镇企业 的发展当时受城乡分割政策的影响,只能在小城镇集中,从而保证了小城镇的发展,实现了 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与沿海地区相比,西部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众多条件都不具备。一是市场由长期的短缺转 变为普遍的过剩,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愈来愈高。西部已失去了在短缺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 的市场条件。二是西部劳动力素质和个人技能较差,以及客观上地缘条件的限制等等,缺乏 大规模发展乡镇企业的市场主体。三是长期封闭,与外界的联系不紧密,很难及时捕捉到市 场信息。由此决定了乡镇企业不可能大规模发展,进而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劳动力人口 的转移。

此外,西部地区的自然特点也不宜大规模发展小城镇。一是西部地区人口并不多,不象沿 海地区那样人口密集,城市是要讲集聚规模的,而人口并不密集的西部,要形成众多的小城 镇,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不利于产生对转移人口的强大吸引力 。二是西部生态脆弱,若大规模进行小城镇建设,必然会加剧生态压力和破坏的程度,不利 于西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恢复自然的良性循环。三是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城镇现有基础 太差,若要发展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是目前财力条件所不允许的。 由此看来,转移农牧业人口只能依靠发展大中型城市了。

3、发展大中城市,实现人口集聚。西部地区在整个发展中,“城市短缺”特别是“大中城 市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仅为23%,与全国相比,低7个百分 点,从西部城市构成来看,200万人口以上只有3个,100—200万人口有5个,50—100万人口 的城市有4个。由于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短缺,导致城市对广大的农牧区腹地的辐射带动作 用微小,农牧业科技水平低就是这方面最集中的表现。同时现有的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人 口就业。比较典型的农牧区税费负担重的事例,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短缺的结果。由于城市规 模小,很难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每年现有的大中专毕业生绝大部分不得不由上到下到达最基 层,而农牧区基层的财力特别薄弱,为了维持这些人员的工资,那么就不得不在国家规定的 范围外,寻找新的财源。这也是农村税费负担偏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问题,除具有城市聚集一般效应的作用外,对解决西部“三农”问题也 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解决西部农牧民转移出路和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实现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主要靠城市化,靠大中城市的发展。

当然,就西部总体而言,以城市化带动农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 而就,需要不断探索,既要积极,也要稳妥。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把握的基本思路是:

从发展目标上看,要实现西部城市化,使农牧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5%左右 的水平,使城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90%左右的水平。在目前条件下,意味着要 将4000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部门,加上其扶养人口,就是要将近1亿人口转入城市 ,这相当于要在西部调整建设8个北京市。按照二十年来的我国城市化平均速度和1%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计算,再结合上西部的实际,要实现上述15%的农业就业人口目标,需要经过近2 0年左右的时间。这表明在西部范围内,实现城市化,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战略,也是 可以实现的。

从发展模式上看,西部地区城市化要以发展大中城市圈为中心作为推进战略,强化中心城 市和大中城市的建设,尤其要重点建设省会(首府)城市和沿边、沿路等交通走廊的大中城市 。借鉴国外的经验,形成西部十几个中心城市圈:呼(呼和浩特)包(包头)圈、乌(乌鲁木齐) 库(库尔勒)圈、拉萨圈、成(成都)渝(重庆)圈、贵(贵阳)都(都匀)圈、昆(昆明)玉(玉溪)圈 、南(南宁)钦(钦州)圈,还有所有的盟(市)和地级区(市)所在地等都可以发展成50万—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通过增强这些大中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对农村牧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另外,在西部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通过项目开发与工矿业的发展带动一批工矿城市的兴起 和壮大。在条件优越的边境口岸地区,通过发展边贸和外向型经济带动城市建设和人口的聚 集。

从发展途径上看,西部城市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不断扩张的农牧民转移的巨 大引力与城市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的矛盾。因此,大城市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要把数量扩张 与产业转移同地域转移协调统一起来,避免因地域转移超前于产业转移,而出现大量无业游 民流荡于城市而引发“城市病”;也防止由于地域转移长期滞后于产业转移,产生农村剩余 劳动力及其相关人口大量滞留在农村引起的“农村病”现象。要发挥政府推进城市化战略的 主导作用,制定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正确选择城市发展战略,抓好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此外,在发育大中城市吸纳农牧区人口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西部的农牧民向东部转移。 这也是减少西部农牧业人口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西部农牧业长期发展的出路与城市化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