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的导学系统(三)——高年级教材中的导学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导练贯穿于整组教材的始终
例如,在高年级的一个说明文单元中,首先,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学习的重点:“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接着,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和其他阅读材料,领悟种种说明的方法。在《鲸》的课文之后,引导发现并交流说明的方法:“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课文还使用于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在读课文《松鼠》的时候,引导学生“想想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在课文《新型玻璃》的课后,引导学生举例谈谈作者在介绍新型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在选做题里提出“找一些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它们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说明的方法。在阅读《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时,提示学生留意“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在本组之后的“口语交际”中,创设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商品的情境,要求学生先阅读产品的说明书,再从几方面介绍(如外观、用途、使用方法),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习作”则是让学生练习写一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一种物品,尝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指导学生对在本组学习中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疏理、小结,从积累和运用的结合上,使“说明的方法”这个学习重点得到落实。
又如,有一组教材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读剧本,相声这两种形式的课文,感受语言的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要注意积累语言精妙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练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习作”是让学生练习写发言稿,要求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围绕“语言的艺术”交流学习收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表达之妙、艺术之美,懂得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要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二、课后思考题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原题在“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
如,引导学生凭借重点语句,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有一题,先给出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而后提出问题:“‘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描写,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找出外貌、语言描写,并细细体会。《穷人》课后,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文题和课文进行思考,了解选择材料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懂得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道理。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三、凭借《口语交际·习作》这一栏目,加强对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指导
教材中的提示,注意在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鼓励从多种形式中任选一种。指导的文字比较具体,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有比较大的弹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创造空间。
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习作》中,从小男孩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这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事写下来。这样的引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他们自自然然地说和写。
又如,一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提示中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第一次”,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习作则是三选一: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以及得到的启示;可以由本组的一篇课文《手指》受到启发,写某一事物的特点和从中获得的感悟;也可以看给出的漫画《假文盲》,或选自己喜欢的别的漫画,写一篇习作。类似这样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的设计,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有多次。这样编排,学生较少受到束缚,有利于他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口语交际,真实、自然地用习作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四、利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使学生逐渐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逐渐学会怎样读、怎样写
高年级教材中的《回顾·拓展》,相当于低中年级每个单元之后的《语文园地》,而《交流平台》则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是《回顾·拓展》中的一个重点栏目。这个栏目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以本组课文为依凭,交流学习心得。如,阅读感受,交流读法、写法方面的收获。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又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涉及读法的主要有:联系阅读实践,体会读书的乐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重点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入境入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要读进去,读懂主要内容,又要想开去,联系实际做进一步思考;深入阅读,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见解;比较阅读,对课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就怎样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展开交流。涉及写法的主要有: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写;场面描写;比较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借景抒情、叙事抒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人物;基本的说明的方法;不仅要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呼应。此外,在每册最后一个《交流平台》,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具备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受到了哪些文学的、文化的、情感的熏陶,以及在课外阅读、课外练笔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在教材的引领下,学生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收获,语文学习必有大进。
五、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高年级教材,每册各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采用围绕一个主题、任务驱动、语文活动贯穿其中的编排方式。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围绕提出的主题、认真阅读提供的“阅读材料”以外,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对师生来说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便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便于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遨游汉字王国”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首先,提出学习任务一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提出结合“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作两大板块,即分两个阶段来展开综合性学习。在“有趣的汉字”这一板块中,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语料,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在“我爱你,汉字”这一板块中,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开展社会用字调查活动,为纯洁祖国文字出一份力。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手抄报、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又如,“走进信息世界”单元。首先,提出以下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建议分作“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个板块,开展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也是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在第二个板块中,还提供了两份研究报告,供学生写研究报告时参考。这两份研究报告来自生活,好读易学,会对学生有所帮助。最后,还对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解决遇到的问题,加以提示和引导。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是这样分成三个学段,有计划地构建导学系统,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会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