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较,发生了不少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适应与掌握好新教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抓住新教材中新添加的内容——“单元导语”展开分析,试图阐明“单元导语”与“课前导语”的重要性,引起更多一线教师对“导语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历史新教材 单元导语 课前导语
从2016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开始全面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新教材,”部编本”历史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下设课,在每课中设子目,具体包括单元导语、课文正文、课文辅助部分等。本文主要以新教材为依据来谈谈导语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导读系统分为“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两大类,“单元导语”主要是指每单元正文部分之前的本单元知识简介和导读;“课前导语”主要指每课标题和课程正文部分之间的一块棕色楷体字的内容,一般是本课内容的历史事实简介或者是与本课有关的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回顾。
不同专题的“单元导语”其实就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框架,它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单元导语”中可以感受到编者对这一单元内容知识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的整体脉络,对于整个专题的学习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单元导语”,简述本单元时段相关问题历史演进的轮廓、特点,是对本单元各课的统领和整合,也是对本单元学习主题的提示与概括,语言精练,逻辑性强。带领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能使他们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线索,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开阔本单元学习的视野。贯通阅读教科书中的各“单元导语”能使们清晰地触摸中外古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脉动,又能对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特征和最终发展趋势对比掌握。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这样写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些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寥寥几行,把秦朝、西汉、东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事都贯穿其中,使学生对这一阶段历史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授某一单元之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的脉络,学完这一单元之后再回顾一遍单元导语。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语中这样写到: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这一段导语不仅概括了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次战争以及战争带给中国的严重灾难,更是把中外历史做了纵向的对比,把中国放到“世界”这一大舞台中,寻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
“课前引语”对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课的纲,它一般包括某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有的还介绍了国内外历史背景,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很强,所以读提示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形成概括与综合史实的能力。读“课前引语”有两个过程,一是在读正文前读,一是在读正文后读。前者有利于带着某一观点去读正文,带着问题去读正文;后者有利于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品味“课前引语”,并用史实来佐证历史观点,用史实来回答“课前引语”中的设问,以检测阅读的效果。
课前引语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例如《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导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出处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这样的课前引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必然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再如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课前导语: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段导语先用一句话对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做出了客观评价,然后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从事的革命活动以及他从事这些革命活动的目的所在,课后再读一下,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无尽敬重与崇拜之情。孙中山先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高尚情操一定会深深震撼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是一种常被人熟视无睹的学习资源,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它们蕴含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依托教材中的导语,将其与本单元的知识及资源进行整合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我们的学生简约轻盈地行走于学好历史的道路上。
论文作者:陈卫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导语论文; 单元论文; 历史论文; 课前论文; 引语论文; 中国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