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理论的拓展: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基于古森定律、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_边际效用论文

技术创新理论拓展:来自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基于戈森定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古典主义论文,技术创新论文,定律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实践,在经济运行实践中被证明其有用性并被接纳,伴随着自身的升华内嵌于经济实践中产生叠加的扩散引领效应。然而,随着内外环境因素的嬗变,驱动经济运行的“引擎”随之更替,经济运行轨迹随之“变迁”,经济发展新趋势诱发新的经济理论,继而取代前者被奉为主流。学术界较为关注新旧理论的交替与差异问题,而新旧理论的继起与交互,特别是融合性问题往往被忽视。其实,历久弥新、富有时代印记的“旧理论”往往具有时代新意和亮点。

       19世纪中期,延续百余年正统地位的古典经济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发起这一挑战的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小职员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1],深受边沁功利主义影响的他以探讨人的享受规律为出发点,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三大享受规律,却在当时历史学派占据主导的德国无人问津。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三杰(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这一近似理论并轰动世界,开启了边际效用革命,戈森这位伟大先驱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初,当新古典主义学派以边际效用均衡分析法,从供求角度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并居于主流统治地位时,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2]却另辟窍径,于1911年独创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这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二战后,美、日、德等多国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佐证了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理论的普适性,学术界随即掀起了一股创新研究的热潮,涌现出众多流派并奠定了创新学及演化经济学的根基,彰显了其取代新古典主义之势。

       关于戈森三大享受定律(即后来被新古典主义所总结的边际效用定律)与熊彼特技术创新的相容性问题,学术界鲜有研究。究其原因在于,以戈森定律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与熊彼特创新理论从属于不同分析视角、不同研究脉络及具有看似冲突的研究结论。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注重分析消费者行为,通过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引导生产,通过生产4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构建生产函数。运用价格杠杆,通过竞争市场实现供求均衡,市场出清,实现厂商利润最大,继而阐释福利分配的最优性。熊彼特理论立足创新,强调企业家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内置于经济运行系统,通过创新“突变”(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发展,通过创新的非连续、非均衡性解释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揭示资本主义必将衰落、消亡、被取代(熊彼特的追随者们无一不沿承这一分析框架并加以拓延)。不难发现,戈森定律延伸的新古典经济学与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研究范式上有着本质区别。事实上,戈森定律与创新理论具有本源与延展的关系,戈森定律是“源”,创新理论是“果”。因此,本文尝试打破“边界”,将戈森定律用以阐释创新的关键组成要素——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及工艺创新),将戈森定律作为技术创新过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阐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动态融合互动模型中明晰技术创新如何驱动需求、产业、社会的更替演变,为企业通过创新实现竞争优势及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1 戈森定律及技术创新概述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戈森认为是享乐)的欲望,而欲望的满足需要通过消费有形或无形的物品实现。因此,物品消费的种类、多少(次数)与欲望的强弱直接相关,单种物品即时消费随其数量或次数的增加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由强到弱,即时消费单种物品持续至新增享乐为0时,总满足量最大,这便是戈森第一定律。当有多种物品可供选择时,为使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需依次消费其享乐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总数(个量)彼此相等为止,即戈森第二定律。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即戈森第三定律[3]。不难看出,这三大定律便是我们熟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最大化均衡规律及新增效用规律。

       熊彼特将创新分为5个方面: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新组织,后人依次将其解读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在技术创新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是无法割舍、互联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是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成效由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带来的市场价值作为评判依据。关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选择策略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行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特征、不同市场环境等角度构建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关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理论拓展及运用,学者们交叉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知识,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加以延伸与深化。而关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理论渊源和内在机理,以戈森定律为分析视角和出发点进行理论追溯和深究的相关研究却未曾有过,本文认为追根溯源才是拓展深化的根本。

       技术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其成果的首次商业价值,获取垄断利润,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其实现途径是创新成果必须获得足够数量消费者的认可,且消费者表现出支付意愿并乐意付出[4]。消费者表现、市场认可度是技术创新成败的终极标准,也是技术创新赖以存在的基础,戈森定律从消费者偏好的角度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技术创新本身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高投入、高失败率、非排他性、利益非独占、高关联性)使创新主体比其它任何群体都关注潜在市场需求,捕捉市场机遇,预测市场前景。因此,戈森定律阐释的消费者感知及行为理论构成了技术创新的“源泉”,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理论的“结果”,二者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源”与“果”关系

       2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源”、“果”关系: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2.1 戈森定律与产品创新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新产品设计开发,形成主导设计型产品后,拓宽产品特征空间维度和延伸产品组合链条的创新动力何在?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占据有利潜在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事实上,主要原因在于消费需求,即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根据戈森一二定律,消费者的好奇、求新、攀比心理,使一部分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增强,并“传染”至更多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追求与更高评价助推了厂商的研发热情。即戈森第三定律所解释的,增加新效用量需要开发新享乐物。新产品获得的评价越高,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支付的费用就越高。考虑到竞争性市场结构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消费者较高的消费支付意愿将使新产品的创新趋势一直持续下去。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1)表示新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于其它同类产品的边际效用,这与新产品自身品质、特定阶段的刚性需求偏好及无实质性替代品有关;式(2)表示用同一种货币表示价格时,新产品价格明显较高,这同样取决于新产品较高的边际效用。

       从式中可以看到,当创新产品尚未实现效用最大化时,戈森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挥作用。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更新,“新增效用”抑制并超出“边际效用递减”的程度,当新产品更新速率大于或等于消费者感知预期时,“新增效用”带来的非均衡状态将持续下去,新产品带来的高可比价格将促使厂商不断对新产品进行“研发→改进→生产→商业化”。

       本文把同类产品直接划分为创新产品与现存产品(老产品),以时间为横轴,以消费者支付意愿(最终表现在成交价格上)为纵轴,得到创新产品与现存产品支付意愿对比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创新产品支付意愿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递减的速率呈递增态势,现存产品在无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其支付意愿曲线一直呈递减的下降趋势直至降到维持成本的水平线状态,这一趋势与工业制成品或服务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图中,虚线意在说明技术不断成熟、税收补贴等内外因素,使单位新产品成本垂直下降,导致创新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亦呈垂直下降态势,但仍远高于现存同类产品价格。

      

       图2 创新产品与现存产品支付意愿对比曲线

       以往关于企业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研究可被归纳为5代模型,即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交互模式、一体化及并行发展模式、系统集成及网络模式[5],这些模式描述的角度与创新过程相关的众多离散决策、内外影响因素及企业自身状况相衔接。企业创新的最终归宿是使用者认可,唯一标准是市场价值。因此,企业创新过程自始至终围绕潜在消费者认知、预测、评估展开。事实上,企业新产品创新过程是一个顺逆—回路的连贯制动过程,表现为双路径:其一,在对消费者定位(一般定位于积极消费群体)的基础上,明确其可能需要及迫切追求的价值实现物,展开思维、研发、模具、生产、检测、改进、加工等环节,通过商业运作实现其市场价值;其二,通过销售状况及消费者反馈,进一步评估其市场潜力,在消费市场的引导下,新产品被不断检验、更新、升级,如图3所示。

      

       图3 新产品创新的线性过程

       2.2 戈森定律与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边际生产成本,实现总成本递减。根据戈森定律,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连续不断地重复享用,间隔越短,次数越多,效用量越小,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代价越小;随着效用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付出的代价越小,其获得的满足感越大,即意愿支付减去实际支付值越大。由此,在消费者偏好、预期、收入、政策等既定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得到如下结论:

       (1)同一消费品需要付出的代价越低,感知效用越大;同一代价下,同一消费品数量越多越好。

       (2)对于同类异质消费品,所付代价同等的条件下,新产品的感知效用更大;当所付代价高时,新产品感知效用因人而异。

       (3)同一时刻、同一代价下,商品组合比单一商品带来的效用量更大;同类商品可替代情况下,多组合比单一组合带来的效用量更大。

       在现实消费中,对于同一时期同一种产品,消费者更看重其价格与便利程度,偏好“一站式”购物及“一条龙”服务;同一时期、同一代价下,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更注重性比价,追求高品质和低价位。可见,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付出代价的高低成为其是否消费及满足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同等条件下,降低产品成本对企业尤为重要,工艺创新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现存产品,工艺创新能抑制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导致的边际成本递增趋势,带来规模经济(单种产品)及范围经济(产品组合),并对关联产品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对于创新产品,工艺创新有助于攻克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品质及缩短市场周期,并最终降低成本。

       下文将分单种产品和差异化产品(或产品组合)两种情况,对比分析工艺创新前后成本及利润的变动情况。其中,MU表示产品边际效用,P表示产品价格,MP表示边际产出量,MC表示产品边际成本,TC表示总成本,π表示利润。

       (1)工艺创新前:

      

       (2)工艺创新后:

      

       工艺创新前,一方面,随着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边际效用(MU)递减,愿意支付的价格(P)随之下降(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另一方面,随着厂商生产数量的增加,在边际报酬递减的作用下,边际成本(MC)递增,导致总成本(TC)上升。由于价格下降与成本递增的叠加作用,厂商利润(π)必然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在差异化产品或产品组合的情况下,需求多层次、偏好强度增加使消费者满足程度增加,对商品的评价提高,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在技术水平未相应提高的前提下,差异化产品及组合将导致成本上升,利润取决于上升的价格与增加的成本之间的差值。

       工艺创新后,对单种产品而言,工艺创新能产生规模经济,专业化、标准化、柔性化、自动化、模块化的生产过程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产品平均成本(AC)明显降低。在绝对价格下降但相对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降幅通常低于平均成本降幅,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扩大,利润明显增加;对新的差异化产品及产品组合而言,工艺创新使得生产同类差异化产品或关联产品组合可共享资源(如多功能的生产设备平台、相似技术的熟练工人、可控的原料来源等),分摊成本并分担风险,带来明显的范围经济,降低总成本,提升产品价格。当前,诸多企业在推出“主打”产品的同时推行多元化经营就是典型例证。

       本文将工艺创新进一步分为内嵌式(内生)和外联式(外生)创新。内嵌工艺创新指企业主动改进和采用技术创新,导致内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外联工艺创新指根据全行业发展需要及企业外联网络系统对接需要而被动采用技术创新,导致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图4所示,内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平均成本线

沿着自身运行轨迹向左移动,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平均成本线

向下垂直平行移动至

,二者合力导致平均成本线

由A点移动到平均成本线

线上的C点。可以看出,在保持产品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明显降低。

      

       图4 工艺创新引起的单位成本变动曲线

       3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演化模型与内在机理

       3.1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关系

       承前所述,戈森一二定律主要针对已存在的现实消费品,以及传统被动型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戈森第三定律主要针对新产品开发,以及积极主动型消费者的感知与行为表现,用技术创新成败检验其是否实现了首次商业价值。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研发、生产、销售依次对应需求主导、消费主导、市场主导3个阶段。这就表明戈森定律刻画的“需求指向”与技术创新依托的“价值实现”在市场中成功对接,二者在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的“源”、“果”融合关联中实现了有机整合。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秉承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重视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等的决定作用。

       本文依据戈森定律及人们消费的满足程度与层级,把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及享受型消费;依据产品的收入弹性,把产品分为奢侈品、必需品及劣等品;依据产业市场份额,将产业分为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依据技术创新频率,把技术创新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通过描述它们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勾勒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整合体系,如表1所示:

       把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关系界定为消费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从人类社会演化视角,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个维度,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释技术创新如何随消费市场的“需求指向”而演进并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

      

       3.2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融合:现实社会表现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出现了3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的产生、手工业的分离、商业的产生)及3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电力时代、高新技术与网络时代)。随着人类需求的延伸及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愿望更趋迫切,每一时期都有鲜明的生产方式和独具特色的社会形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人类思维的“跃进”、技艺的“革新”,无不呈现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互动交替。在这一过程中,产品创新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工艺创新推动着社会运行的速率。不同社会形态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表现出的不同演进及特征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产品创新依据当时社会的主要物品(占主导)演进,依次经历了渔猎→粮食作物→小手工制品→手工工艺品→轻工业品→重工业品→服务品;工艺创新形态主要依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工具进行划分,依次经历了徒手→木具→旧、新石器→铜器→铁器→蒸汽→电气→电子→网络。产品的出现、改造、创新在不断满足人类欲望,每一步都需要工艺创新的支撑和推进。同时,工艺创新推动产品不断改进、提升、创造、再改进……如此循环往复,在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交替互动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文明、成熟。

      

       3.3 戈森定律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在需求及产业周期中的作用机理与演进

       需求的周期性往往被企业忽视,大多数创新企业认为是创新成果引起了需求的扩张与收缩性变化。最早明确提出需求生命周期的是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大师Neil M.Glass,他把需求生命周期分为5个阶段:出现期、加速成长期、缓慢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需求生命周期是一面“镜子”,预示着技术、产品、产业的更替轨迹。关注产业周期及创新的学者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罗斯托、Alfred Chandler、迈克尔·波特、Breschi、Malerba等。从产业演化角度阐释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与工艺创新存在此起彼伏互动关系的是厄特巴克(James M.Utterback)和艾伯纳西(N.Abernathy)于1975年共同提出的A-U模型,但随后人们发现这一模型仅适用于发达国家单一技术推动的制造业(原始创新产业)[6-7]。对于不同产业如材料类、服务类产业,学者们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技术创新规律,国内学者有着自己的方法,如二次创新论[9]、3I模型[10]、三阶段模型等。近年来,从市场结构、博弈论、匹配选择等角度分析产品与工艺创新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图5描绘了需求周期、产业周期、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需求周期源于消费者偏好,受感知层次、认可程度、消费档次、技术及产品更新等因素影响。需求越多,可持续时间越长,产品更替越频繁,产业衰退越缓慢。通常,需求周期包含多次同类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交替轮回,多次同类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交替轮回衍生出产业周期变化。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顺应了需求周期的波动规律,承载了产业周期演化动力。从需求周期可以窥探出产品、产业的演变轨迹,技术创新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不同频率则具有催化作用。

       产业演化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依次对应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夕阳产业4种产业类型。依据改进的U-A模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效率更替依次经历流动阶段、转换阶段及专业化阶段。在产品形成主导设计前,产品创新频率高,从而形成新的需求显现期,众多同类产品生产商逐渐形成新的产业——先导产业;主导设计形成后,工艺创新频率逐渐超越产品创新,标准化设计及先进生产方式的运用,促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需求进入加速成长期;当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频率同期下降,专业化、标准化、柔性化、自动化、模块化规模生产占主导时,产品竞争转变为规模化生产及价格的竞争,产业由此进入持续较长一段时期的支柱产业期,随后逐渐沦为夕阳产业,需求由成熟期逐渐转入衰退期。事实上,在产业沦为夕阳产业、产品沦为淘汰品前,基于需求周期的演变,新的技术创新就已经开始了。

      

       图5 需求、产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阶段对应关系曲线

       技术创新过程具有波动性、继起性、不规则性,在需求周期内,多次技术创新引致的产业周期波动可用渐变继起型和突变跃迁型两类技术创新加以阐释。

       在某一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突破性创新产品已存在,渐变继起型技术创新较突出。对于产品创新而言,根据消费者要求进行调整,产品新特征、新功能及新服务不断增加是渐进式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对工艺创新而言,主导设计型产品形成后,企业竞争的焦点转向价格及品质的竞争,工艺创新频率加快,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连带供应链上下游、关联产品(或原料)的辐射创新并与挖掘市场潜力的创新、相应营销管理创新有机结合。随着需求周期的推移及产业周期的变动,产品逐渐老化、过时,小修小补的渐变性技术创新已无法弥补产业、产品退化,新一轮的突破式技术创新出现。农林牧副渔、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创新大多属于此类。

       突变跃迁型技术创新具有间断性,主要体现为原产品不再适用,沦为夕阳产品或淘汰品,急需新产品予以填补或替代时的情形。对于产品创新而言,它创造新产品,是新消费周期的起点,引领消费浪潮,体现消费层次,同时是企业竞争优势及垄断利润的保有点;对于工艺创新而言,它掀起工艺设备革新的浪潮,形成对新产品生产的配套,使创新率渐次提高,以适应消费需求及产业发展。工艺品、家电、电子等制造业创新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渐变继起型和突变跃迁型技术创新的交替轮回,新产品不断产生与完善,新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激起与推进。

       4 结论与建议

       新古典经济学基石——戈森定律(边际效用定律)与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之间一直存在“天然屏障”,本文打破这种边界,用戈森定律阐释技术创新的关键组成要素——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找到二者的“衔接点”,并将其进一步融合,构筑起统一的理论体系。得出如下结论:①戈森定律阐明“需求指向”,技术创新突出首次“价值实现”,二者是“源”与“果”的互动关系,技术创新须以需求指向为准则使创新成果顺利实现市场价值;②基于对戈森定律的研判可知,产品创新能增加消费者效用,增进消费者福利,承受更大的支付意愿。工艺创新能从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中大幅削减成本,带来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③通过构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动态融合互动模型得出,技术创新具有加速催化作用,更加明确了技术创新驱动需求、产业、社会的更替演变。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对理论研究本身而言,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其它流派,都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找到各派之间的“接洽点”,并灵活应用于实践;②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重视技术创新,注重需求导向,预测市场走势,这也是企业持续创造利润增长点的关键;③国家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关注需求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及企业技术创新速率及水平,有所倾斜地相机抉择而行。

标签:;  ;  ;  ;  ;  ;  ;  ;  ;  ;  ;  ;  

技术创新理论的拓展: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基于古森定律、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_边际效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