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缘起及成效论文

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缘起及成效论文

【青少年研究】

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缘起及成效

李悝悝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摘 要: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蔡元培为主要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在反思和批判儒家“内圣外王”人格观念的基础上,对近代青年人格塑造进行思考,将“培养健全人格”的“新青年”作为青年人格塑造的根本目标,并将“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作为青年人格塑造的本义。通过国民教育等形式,大部分青年树立了理想人格,推动了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成效;

“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其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总和;其二是人的道德品质;其三是人的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1]。近代以来,青年知识分子作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人格的塑造被提上议事日程。启蒙思想家们在反思和批判封建“内圣外王”人格观念的基础上,对近代青年人格塑造进行思考,提出塑造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新青年”的目标。青年人格塑造的本义是“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郁达夫曾言:“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2]。当前,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青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有着高度评价:“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3]。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学界对青年人格塑造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都偏向于对“当代青年人格塑造路径”进行论述。适逢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探究,了解五四青年人格培育的目标、本义和效果,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新时代青年人格塑造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对传统青年人格塑造观的批判

春秋以来,儒学“内圣外王”的人格培养思想长期占据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是封建君王统治民众的有效手段。“内圣外王”源自道家庄子的“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4],即君王要有高尚的人格,随后为儒士效仿,将“内圣外王”作为培养“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目标。提出“内圣外王不仅是对皇者和王者的人格要求,它同时也是对一切受教育对象的要求”[5]。清末民初,由于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和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探索,虽然此时社会主流仍以青年人格塑造服务于统治阶级为本质要求,但不乏有志之士开始思考“内圣外王”是否是塑造青年人格的本质要求。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青年学生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启蒙学者和有志青年开始反思和批判传统青年人格塑造观,为“新青年”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明特征。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的先贤们就通过制礼作乐,产生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国古典乐器历史悠久、地位突出,体系也十分庞大。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的乐器是按“八音”分类的,什么是“八音”呢?( )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纲常是等级观念的思想工具,他认为这种思想工具禁锢了青年独立人格的形成。陈独秀指出,儒家将“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道德政治的本源,“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是君王的附属品;“父为子纲”规定了孩子是父亲的附属品,而附属品无法拥有独立人格。同理,青年如果总是依附于宗法纲常之上,也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陈独秀还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进一步提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像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6]51。所谓“伦理觉悟”,就是要求青年要从“吃人”的封建礼教中挣脱出来,培养独立人格,从而带动社会的转型。“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也抨击封建社会人格塑造观念,“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是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洪水猛兽矣”[7]。换言之,尊君亲长上的青年人格实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法血缘来维护阶级秩序的借口和工具。梁漱溟也批判五四运动前青年之所以遭受“吃人礼教”就是因为青年受封建礼法的禁锢。五四时期有志之士对封建社会青年观的批判,无论是从封建统治抑或宗法关系的角度,最终都落脚到封建社会中青年乃至广大民众没有独立人格并且依附于封建等级关系之中,最终造就了压迫和剥削的社会体制上。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内圣外王”等思想的批判,促使五四时期的民国青年涌现出摆脱封建礼教之风。

二、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根本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之人

伴随着五四时期启蒙学者对封建纲常的反思与批判,思想文化领域对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愈发强烈,他们喊出了“立人”的口号,“新青年”的形象应运而生。

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授课、演讲等多种形式教育青年,不仅陶冶了青年的情操,更鼓舞了青年以实际行动彰显人格魅力。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成立爱国小团体、组织游行活动等形式表达爱国热情,青年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青年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力量。

“内图个性之发展”,即激励青年培养独立人格。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无论是对封建问题的深刻反思,还是对纲常伦理的激烈批判,其要旨都是为了青年个性人格的独立。陈独秀主张青年要养成“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使每个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6]20。鲁迅曾在《伤逝》一文中以子君之口高呼人格独立个体的存在。

海兰这才坐下,谦卑道:“在小主面前,妾身不敢不直言。在潜邸时月福晋虽然难免与小主有些龃龉,但从未如此张扬过。事出突然,怕有什么变故。”她抬眼望青樱一眼,低声道,“幸好,小主隐忍。”

本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高温湿润多雨,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东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500 mm~2 400 mm之间,其中4月—9月占全年降雨的80%以上。东江洪水具有水情复杂、洪水遭遇种类繁多等特点。由锋面雨造成的洪水峰型较肥硕,涨水缓慢。由台风雨造成的洪水峰型尖瘦,涨落变化快,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6 d~8 d。东江三角洲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日潮不等现象显著。由于受径流和台风的影响,年最高潮位一般出现于汛期。

三、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本义:“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青年人格塑造要与社会相联系。陈独秀将社会发展比作人体的新陈代谢,而青年是鲜活的细胞,于人身发展有益,“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沉浮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6]53。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青年拥有“健全人格”不仅有助于自我提升,更要求其有益于社会,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6]20

我在办公室门口往里看了一眼,只有一个有些年纪的老太太带着老花镜正在看作业。我想她应该就是马老师了,可是我却有些胆怯了。突然之间,我感觉到我们之间的联系比大雨里同拼一辆出租车还淡薄。

农拓者作为一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致力于为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据了解,自2015年成立发展至今,农拓者就以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促使农业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真正解决摆在广大农民面前存在的问题,促使农民增收为使命!不仅推出了作物“一站式全程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作物设计不同的作物成长方案,通过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同时确立了“种、药、肥、水和人”综合发展的理念,在辣椒、番茄、棉花、香梨、葡萄等多种作物都实现了优质高产、为农增收的目标。

“健全人格”于五四期间被确认为青年人格塑造的根本目标。培养“健全人格”青年最初由蔡元培提出,他在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制定了“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宗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五四时期,由于青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奋进精神,青年教育受到各界重视。蔡元培等学者正式确立青年人格塑造的根本目标,更对养成怎样的“健全人格”青年作出更为周详的诠释,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知育、美育四项”[10]395。具体来说,就是将青年人格培养划分为德智体美四个着力点。德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本质;知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力量;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格塑造有了更为完善的根本目标和学习方向。

五四时期,青年运动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30分左右,3 000 多名北京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印发由“国史馆”馆长罗家伦执笔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传单写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14]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曾提到,“此文虽由我执笔,但是写时所凝结的,却是大家的愿望和热情。这是五四那天唯一的印刷品”。随后,天津成立“天津学生临时联合会”响应北京学生。值得强调的是,五四青年还拥有道德自律的人格。据亿万记载,在青年学生火烧曹宅时,当“捉到曹汝霖的小儿子和小老婆苏佩秋,还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都没有打,放了出去”[15],这说明五四青年没有因爱国情绪而丢失基本的道德人格。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不仅自发组织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还协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积极参与,如刘少奇、李立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以及年轻人参与的五卅运动等。

四、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效果:青年运动蓬勃发展

青年要养成独立人格,即“立人”,是青年人格塑造根本目标的最初说法。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多次强调国家要注重人格之培养,“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8]。从已有资料看,多数学者最初都是要求青年首先应“立人”,即有独立人格。陈独秀在《一九一六年》中对“新青年”给出设想:“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6]44,也就是说,青年不应该被他人、被党派所束缚,成为他人的傀儡。鲁迅也倡议“张人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9]33。他还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启蒙和人的解放,“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9]22。五四时期的启蒙学者不仅在理论上倡导“立人”的人格,更标榜自己为拥有“立人”人格的“新青年”,以便于广大青年的接受和效仿。

1.五四运动

“外图贡献于群”,要求青年养成理想人格后要为社会服务。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12]4。当英吉利、法兰西的火炮轰开中国大门时,中国人想到的仅仅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封建官僚不愿为“大我”失“小我”,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富国强兵”之梦化为泡影。相似地,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诚然也都提出过种种救国设想并付诸行动,但都没能摆脱其阶级局限性。青年的理想人格究竟如何转化为奉献社会,胡适作出如是解答:“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铎曼医生”[13]。因此“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13]49胡适将国家与拥有独立人格青年的关系比作为酒与酒曲、面包与酵母、人与脑筋,以此点出人格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要素,这也是民族、国家所不可缺少的精华。“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6]41,青年个人的人格高,国家的人格自然也就高。

蔡元培更以扩收女青年入学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完全人格,男女一也”的设想[10]8。青年不仅仅是男子,也包括女子。五四时期,妇女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女青年的人格培养表现为获得了正规入学途径。据不完全统计,1922年已有28 所大专院校招收女生[11]253

2.青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

青年运动的表现之一就是许多青年组织陆续成立,如社会主义研究会(1919年12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0月)和政治科学社(1921年)等。又如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它以“奋斗、实践、坚忍、简朴”为宗旨,侧面反映出青年应具备的人格品质。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期间,各地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青年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组织。

3.青年报刊的大量创办和发行

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各地出现了出版刊物的热潮。根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一年中,各地新出版的刊物就有四百多种,其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倾向的有二百多种[16],而这些刊物的主办者大部分是青年人。如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1919年)、周恩来主办的《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1919年)等。1923年,《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发行,成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总之,这些由青年创办的刊物扩大了革命的宣传范围,推动了革命的前进。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7]。五四时期,青年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新时代,青年更需要有担当、有理想的健全人格,正如习近平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当代青年须学习五四时青年不屈、高尚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国家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青年人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带动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

①关于五四运动与青年人格塑造问题,学界的代表性研究有:孙杰的《五四时期教育目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周洪宇的《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 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龚波,刘静的《五四时期的人格教育思潮及对当代高师学生人格培养的启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刘宁元的《五四新文化与女性人格独立》(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邱雪松的《制造“新青年”:“五四”前后的郑振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60.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6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68.

[5]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9.

[6]戚谢美,等,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赵清,等,编.吴虞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3.

[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8.

[9]吴晓明,等,选编.文化解剖与社会批判鲁迅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0]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周策纵,陈永明,张静,译著.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12]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欧阳哲生,选编.胡适论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4]陈占彪.五四事件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22.

[15]亿万.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会[N].每周评论,1919-05-11.

[16]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中国青年运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19.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The Origin and Effect of Youth’s Personality Form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I Kui-kui
(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358,Ch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the enlightened thinkers represented by Chen Duxiu and Cai Yuanpei,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oncept of “the internal virtues and external ruling”,thought about the shaping of modern youth’s personality and took “cultivating a sound personality”as a fundamental goal for young peopl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haracter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its external group" as essence of youth’s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Through national education,most young people have established 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promote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movement.

Key words: the May Fourth period;youth;personality shaping;effect

中图分类号: 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37(2019)02-0001-04

收稿日期: 2019-04-18

作者简介: 李悝悝(1994—),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7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共党史、教育史。

(责任编辑:薛 楠)

标签:;  ;  ;  ;  ;  

五四时期青年人格塑造的缘起及成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