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替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果因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而呈现出逆向变化的趋势就会造成环境问题。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对区域旅游环境系统存在一个消极作用并使其逆向演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却因旅游业取得巨大成就而被忽略。旅游是“无烟产业”的悖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所揭示。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旅游环境作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成为近年来国内、国际旅游研究的热点。我国基于一定区域内的旅游环境研究晚于国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环境工作者对国内环境问题的研究而产生,但这个时期的研究并不深入。90年代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格为国家级战略,旅游环境研究向系统化方向发展[1],其广度与深度都已不可同日而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环境,其中刘晓冰、保继刚(1996)曾探讨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但目前尚没有针对区域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与综合。

1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文对近15a来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考虑到国内旅游环境的研究虽发轫于80年代初期,但真正发展及繁荣在90年代之后,笔者在兼顾90年代以前文献的前提下,对1994年以来旅游环境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分类、总结并得出结论。步骤如下:

第一,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2003)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共统计有效论文321篇,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图1所示结果。

图1 旅游环境研究方向统计

Fig.1 The study orientations of tourism environment

第二,对12种地理学、旅游学与环境学方面的刊物(1994-2003)(注:12种刊物为:《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学报》、《环境保护》、《旅游学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中国环境科学》)以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77-2002)进行检索,关于旅游环境研究的文章共计63篇,其涵盖内容及文献比例大致与上述查询结果相一致。

通过上述的统计、分类,发现目前国内旅游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对策、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所占比例较大(表1)。本文主要就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保护对策与旅游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对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进行评述和讨论。

表1 旅游环境各个研究方向构成比例

研究内容 百分比(%)

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  13.9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13.6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2.3

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

  11.7

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 10.5

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4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7.8

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  4.0

环境学科学体系及其理论

  3.6

旅游环境规划 1.8

其他 9.6

注:因四舍五入,故百分比加和不等于100%

2 研究内容

2.1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游客旅游是乙个心理享受的过程,其本质意义在于体验。优美的旅游地环境是形成良好游客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地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及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旅游地环境质量对于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地环境质量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有两方面[2]:一是环境质量支持并约束着旅游发展,旅游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制约旅游开发的过程与成果,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二是旅游的发展改变着环境质量,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均会对旅游地的环境质量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人们对旅游印境质量和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有一个认识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劳动创造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理论界及政府部门的经济和价值观念中,或者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环境、资源)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交易的东西(阳光、森林、空气、蓝天)没有价值,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3,4],致使旅游地环境与旅游活动不和谐,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大大降低。

关于旅游环境概念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有诸如陈安泽等的“条件说”、孙文昌等的“地理环境说”、陈传康的“场所说”、冒超球的“方面说”、刘振礼的“范围说”和“内容说”、崔凤军的“系统说”等11种定义[5]。虽然对旅游环境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旅游景观、自然生态、社会服务条件是构成旅游环境的3个主要因素[6]。旅游环境概念界定上的多样性,客观上造成了旅游环境质量权威定义的困难。林越英认为[7],旅游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的范围内,旅游环境总体或其中某些要素,对游客的生理、心理及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旅游环境质量是自然的、社会的、工程的和美学的综合反映。王湘认为[8],旅游环境质量的实质是在对旅游地与旅游相关的环境要素调查的基础上,以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要求(适宜性或满足程度)为标准,对其质量优劣程度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优化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8],对旅游地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全面、公正、有效地评价,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环境质量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旅游地,其质量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不尽相同。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评价的难点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权重和阈值的确定,关键在于评价方法的使用。一般来说,旅游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认识目的地环境质量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状态,从而为目的地环境的治理、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基于时间要素划分上的不同,存在着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三种[7]时间指向上不同的评价类型。目前多数旅游地的评价为旅游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评价[8]。

国内众多学者结合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对目的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郑光磊从美学角度探讨了风景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参数的选定、评分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模式的建立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9]。杜炜建议从反映一般地区环境质量的诸要素、旅游地环境特色、旅游地环境容量与旅游者实际数量的冲突程度以及景观环境的协调性和环境气氛的舒适度等层次上进行评价[10]。裴青结合承德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景观质量、人口指数、绿化指数、污染指数四项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其权重。建立了评价模式,并根据计算结果制订出旅游质量级别划分标准,从而对承德市旅游环境质量有一个总体上的较为客观的评价[11]。万绪才、包浩生以安徽省黄山与天柱山为例,对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模型进行加权综合,最终得出某山岳型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总评价值,并运用这个模型对安徽黄山与天柱山旅游环境质量进行比较研究[6]。李伟、庄永红从环境容量、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等方面对银厂风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进行评价[12]。龙丽民、梁荣玲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对古城正定旅游环境质量进行评价[13]。朱连奇通过对开封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和旅游环境的现状研究发现,造成开封市旅游环境容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层次较低、工业企业工艺水平较低、植被覆盖率较差和缺乏对旅游环境的统一管理,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14]。褚泓阳对华山和骊山风景区旅游环境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旅游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华山、骊山风景区环境资源的措施[15,16]。龚艳、童杜英和李玉平着重分析了粗放式经营方式下武陵源的旅游环境质量[17]。简王华和曹新对桂西南旅游环境质量的评价发现:由于一些旅游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滞后,致使旅游饱和度小;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及防治措施)不配套以及工业三废超标排放,致使景区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各种管理措施不到位,景观遭到破坏;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足,当地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削弱了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18]。万绪才、张安等以南京与苏州为例,尝试从旅游者的视角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19]。

综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还不是很活跃,在评价过程中,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模型进行加权综合,最终得出某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总评价值的方法运用较多。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探讨与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与加强。

2.2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较多、成果较为集中的一个方面[19]。陈安泽、卢云亭认为,旅游对环境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环境污染,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可能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从而造成旅游环境问题[9]。崔庠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提出不同的旅游开发策略,并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措施[20]。刘鸿雁、张金海研究了旅游干扰对北京香山黄栌林的影响[21]。李贞、保继刚等研究了旅游开发对广东丹霞山植被的影响[22]。石强、吴章文等建立生态旅游地大气质量指数模型,研究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质量影响[23]。罗艳菊探讨野外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24]。宋进喜、王伯铎等研究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并探讨了环境整治建设[25]。张祖荣研究森林旅游对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26]。孙玉军等研究旅游风景区索道对环境的影响[27]。刘晓冰、保继刚探讨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9]。龚艳、童杜英等对武陵源环境质量的研究发现,缺乏正确的开发和建设规划是其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7]。崔凤军研究认为,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环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之一[1],这方面的量化研究较少。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及其研究的兴起,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旅游的重点。从生态旅游的视角去探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环境的关系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生态旅游者对资源与环境的原生性要求很高,力保资源与环境的原生性应该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根本。明庆忠、李宏等认为,目前存在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滞后、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污染扩散、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后发优势等规律,应该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研究[28]。李春茂、周新年等论述了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带来的正、负两方面效应,并对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环境负效应提出相应对策[29]。林卫强、管东升探讨生态旅游开发前进行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以及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从而为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30]。

1993年《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在英国的诞生,标志着持续发展思潮在旅游研究领域形成规模[4,3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等是可持续旅游的目标[4]。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基于环境之上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越光洲、刘振萌探讨了旅游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2]。王德利主张通过建立旅游环境资源计价制度,来扼制旅游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引导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33]。敖荣军、韦燕生认为,中国实现可持续旅游面临着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障碍。政策失误和市场失效所导致的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是造成这种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3]。沈兵对大理苍洱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进行研究[34]。陈及霖对福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策进行研究[35]。马克美对广东海洋生态旅游及其持续发展发表见解[36]。张二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必要性,阐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地域综合体建设对策[37]。刘家明、杨新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旅游规划[38]。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发展”,“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39],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导入以环境为重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会规避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2.3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国内赵红红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问题[40]。保继刚把旅游环境容量定义为:在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同时,具体分析了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现状,并计算了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9,41]。认为在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体系中有五种基本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42]。楚义芳(1989)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近年来,颇多国内学者以某个风景区为实例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李艳娜、张国智以九寨沟为例,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43]。刘会平、唐晓春等对武汉东湖风景区[44];蒋宗豪对黄山风景区[45];梁荫、施为光对黑龙滩水库风景区[46];胡忠行、朱爱珍对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47];龙良碧对万盛风景区[48];智艾对石林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49];赵荣、李小丽对西安碑林[50];骆培聪对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1];翁瑾对上海豫园[52]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多数研究仅限于对旅游容量的定性与定量计算,适合不同类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体系构建以及量化研究不是很深入,且采用的方法多趋同。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崔凤军将旅游环境容量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且定义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它由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同时又是持续发展旅游的重要判据之一[53,54]。明庆忠也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即旅游环境承载力[55]。不管争议如何,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当前旅游环境研究颇活跃的方向。其中崔凤军侧重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涉及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及环境承载力指数[53,56];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54];以泰山为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的关系[57]等。认为影响旅游承载力的因子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子、社会经济环境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的判断依据之一。刘玲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游览环境承载力、生活环境承载力、旅游用地环境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纳污力[58],且以黄山为例详细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59]。文传浩、杨桂华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60]。郭秀锐、毛显强等论述目前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情况[61]。

此外,胡炳清探讨了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62];明庆忠、李宏等尝试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概念体系[55];李春茂、明庆忠探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63];田勇对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进行探讨[64]。

2.4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与旅游环境管理研究

理性地发展旅游业,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极其重要,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65]。

关于旅游环境保护对策,当前研究集中在:通过法律、经济、规划、行政和政策、宣传和教育、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等方面[7]。为了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林越英探讨了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措施,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费、补贴、信贷等十种[66]。在对环境保护过程中,强化政府规范游客以及当地居民破坏旅游环境行为的管理职能以达到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关系密切,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人为造成的旅游环境污染和破坏。通过旅游环境管理来保护旅游环境,其实质是限制损害旅游环境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促进保护旅游环境的一切行为和活动[7]。

明晰旅游环境管理体制,强化旅游环境管理职能,进行旅游环境管理教育是旅游环境管理的艰巨任务。关于强化旅游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加强旅游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监督和执行;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下的分工协作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广泛开展各种宜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特别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环境意识;大力采取科学技术手段[7]。

3 研究展望

总体看来,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是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1)旅游环境评价方面。区域旅游环境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载体,其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依据,旅游环境评价是目前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旅游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量化、旅游环境的总体判别、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局限性;此外,目前评价多集中在时间维,对空间维尤其是特定区域时空维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不够,多忽略区域特征,过于强调共性。要对旅游环境进行多维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注重现状,更要注重潜力,并从时空维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环境的影响因素、环境质量及其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

(2)区域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研究方面。 区域旅游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研究由来已久,但目前的工作多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除了对系统结构的描述带有主观性外,它难以刻画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动力学结构,而区域发展具有时空内涵,是一复合的时空过程(陈述彭,1995)。而时间序列和空间分析方法在旅游环境研究中应用较少。区域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耦合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形成与进步,区域模型的研究已具备了由静态模型向动力学模型转化的可能。要进一步对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动力学结构及演化动力学行为的模拟进行探索。

(3)对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优化调控方面。目前有关旅游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多偏重于现状的评价,对系统预测调控研究不够。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常是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问题,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量评估,进行动态监测、动态分析与动态调控。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其目的是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并提出调控对策。要加强区域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调控和预警系统方面的研究,从而起到动态监测、动态分析、动态检查和及时引导的效果。

(4)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有关旅游环境评价与预测的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将现代技术(如3S技术)运用到旅游环境评价与预测研究较为少见。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旅游环境评价,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建立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旅游环境预测、调控与预警系统。

标签:;  ;  ;  ;  ;  ;  ;  ;  ;  

中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