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_世界经济论文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_世界经济论文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历史观论文,对外开放论文,世界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墨西哥《永久》周刊1999年9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尽管出现了‘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仍然适用”。作者夸特莫克·阿梅斯夸指出:在20世纪末的今天所出现的全球化是一种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并被人们所认知的现象的加速变化。早在150 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这就是在世界越来越开放的大背景下来分析马克思的有关观点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这个开放的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这个开放的世界从经济方面来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个阶段,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三个阶段,经济生活的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就是在这个开放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资本来到人间,一开始就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 )这里说的世界市场是早期世界市场,它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而形成的。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发动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动了以这次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大工业加工的,已经不仅仅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大机器工业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从而导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使这些国家变为工业国的原料产地。这样,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在这个基础上,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正是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提出了他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这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1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76页。)这个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对外开放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为我们今天制定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许多生长点:

马克思认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经济基础是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他说道:“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6页。)这就是说,对外开放在蒸汽时代就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87页。 )这里说的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就是说,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

社会主义不仅不应当破坏生产力普遍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且应当自觉地驾驭和进一步发展这种全球的全面生产、全面的依存关系。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 )只有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的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89~90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的程度只能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是同世界的开放度和向世界的开放度成正比的。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必须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下,在世界的总体联系中进行考察。在考察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的命运时,他强调,它们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

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力的发明和运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完毕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在这一时期,世界市场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世界市场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于轮船特别是钢体轮船取代帆船等等,国际交通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由于电报、电汇等等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国际贸易的支付,国际贸易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随着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价格。这些都是促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为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两个新内容。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换言之,世界更加开放。

世界经济形成了,更多的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行列并参与竞争。但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世界经济失去了中心,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陷入了极度的混乱;落后国家也卷入了世界经济,但这种卷入是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的,有的国家处于毫无出路的境地;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但人们没有找到与此相应的体制。所有这些促使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出现了一次严重的资本主义发展性危机。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史上首次遇到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这些崭新的课题。

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对这些问题作了可贵的探索,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认为,应当根据世界经济状况来观察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环节,从而造成帝国主义战线的链条首先在它最薄弱的环节被突破。列宁在批驳那种认为俄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的观点时说:“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样办呢?”“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777页。)

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产生,在发展程序上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它不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不是先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搞社会主义;而是先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后搞现代化。列宁把这一新的历史经验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是电气时代的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由于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严酷环境中,因此对外开放只能是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放。列宁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注:《列宁全集》第41卷,第167页。 )“提出把国际经济同电气化计划联系起来在科学上是正确的。”(注:《列宁全集》第40卷,第72页。)俄国要实现电气化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列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这些设想付之实施。

列宁是在十分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提出这些对外开放思想的,因此尤其可贵。

三、经济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

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并不是当代世界的新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特点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进入了直接国际化大生产新阶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大大提高了通讯和运输的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例如:1930年到1990年,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估计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3美分。 这就大大推动了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化。国际分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战前的国际分工是以工业国与原料国的垂直分工为特征的。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天然原料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不仅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原料因素已大大减少,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人工合成的可替代的原料。原料的人工化、制造业化,已经和正在使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水平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各国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为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发展为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甚至实现了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各国各企业分别制造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零件、部件、配件,然后再组装为成品。这种生产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实际上把有关国家的有关企业组成了国际生产的流水线,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使生产成为直接国际化大生产。当代世界国际分工的新发展,导致各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年间,世界国内年均增长率为3%, 而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达6%。与此同时,各种贸易壁垒逐步减少。 跨国经济力量迅速发展,经济活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国界,形成了生产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表现是生产的全球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长,其增速快于世界贸易额。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 2/3 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核心是资本的全球化。它的推动力来自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的经营战略。由此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金融资本。其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和金融的网络化,使亿万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只要在电脑上按键盘就能完成。出现了外汇市场、债权市场和股权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到1995年外汇贸易额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

当今的世界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一个空前开放的世界。世界开放度的空前扩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理论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能否大跨步地走向世界,已成为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邓小平以勇敢的开拓意识和彻底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对外开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提出来。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立足本国,而且面向世界。他把对外开放作为我们党的总方针——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他对开放如此的强调,以致把改革叫做对内开放。他把对外开放作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不仅是建设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在这些理论、方针的指导下,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透彻地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鲜明地提出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理论。这个理论主张: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不仅沿海地区要开放,而且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也要开放。这个理论不仅主张对外开放,而且强调不断扩大开放,并把它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不仅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且强调借鉴要“大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扫清了障碍。正是这些理论使中国迅速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现在经济的开放度大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开放度,但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看都有待于提高。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尖锐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进行的,而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则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我们必须从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出发,更积极地走向世界,并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抓住当前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提供的机遇。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积极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奋斗。

可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意味着机遇,而且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更激烈的经济竞争。如何在利用这一机遇的同时,保护自己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确保经济安全是何等的重要。近年来,许多实力雄厚和技术占优势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这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将有一个大的提高。但面对跨国公司将成为我国投资的主体,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政策,促使跨国公司的投资有利于我国工业的健康成长,确保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外国企业的倾销等不正当的行为。对规模经济敏感的行业,对本国的幼稚工业进行适度保护。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  ;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