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单艺斌[1]2000年在《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历史承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而且已经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妇女长期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妇女地位问题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地位的研究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作为切入点,从理论、方法、实证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新探索。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一、以研究所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导引和思想、原则的确立为前提,为全文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按照对妇女社会地位概念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婚姻家庭地位和健康地位五部分,对每一部分评价方法的研究称之为分体评价研究。通过五章分别进行分体评价方法的构建。为此,进行了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面、系统评价;完成了妇女社会地位各部分的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的构建,并利用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实证评价和现状与对策研究。三、在分体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评价方法的构建,建立了妇女社会地位总体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 全文以构建妇女社会地位分体评价方法和总体评价方法为核心,借助于实证评价手段,对所建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实际对策研究。力求用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的定量方法,解决对妇女社会地位进行纵向与横向评价这一难题。

史界[2]2012年在《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妇女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寓于人的解放之中,与人类解放的目标和进程一致。本论文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视角出发,立足于新时期(1978年——至今)的妇女群体,把人的解放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从人的发展高度审思妇女问题,并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丰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践行模式和运作机制。本论文由导论、六章正文及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第一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基础,共分为四节内容。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及思想解放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一般内涵,劳动解放、政治解放、阶级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解放的主要内涵,妇女解放本质上是人的解放,是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主要内涵。主要观点有:私有制的确立是妇女成为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根源;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妇女的彻底解放与整个无产阶级胜利紧密相联。再次是分析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加以发展,认为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需要分“二步走”,废除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主要一步;妇女参与政治活动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任务之一;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倡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最后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观点有: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解放的物质前提是参加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保障妇女各项权益、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的发展创新,共分为三节内容。首先是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妇女解放的行动指南。主要包含的思想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妇女解放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妇女解放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其次,分析了世纪之交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妇女解放的指导思想;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制定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最后探讨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完善与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第三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理论特征、实践成就及经验。首先,归纳总结了新时期妇女解放理论四个新特征:指导思想新、目的任务新、物质基础新、解放途径新。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运动,从社会发展中求妇女解放为目的任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妇女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解放的途径。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妇女在参政、就业、受教育和妇女权益保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总结新时期妇女解放的主要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解放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推动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的根本途径,积极参与国际妇女活动,中国妇女解放离不开世界妇女的解放。第四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所面临的实践挑战,分别是以妇女参政、就业、受教育及遭遇家庭暴力为专题进行探讨。首先是妇女参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参政比例总体发展缓慢,女性参政结构有失平衡,妇女参政的比例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妇女就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女性失业增多,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突显。再次是妇女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女性受教育中的性别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最后是分析妇女是家庭暴力中弱势群体,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增加;家庭暴力严重影响和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第五章探析影响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原因,分别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女性主体性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政治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妇女所追求的解放与平等仍然遭遇制度屏障;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动员型政治参与方式忽略妇女个性发展诉求。第二,经济因素主要探讨了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是制约妇女解放的直接经济根源,市场经济加剧妇女在劳动力市场边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妇女对男性和社会的双重依赖。第三,主要从传统性别文化、现代文化的性别危机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的视角来剖析羁绊妇女解放的文化因素;最后是从女性主体性地位确立进程缓慢、女性主体性的弱化及片面、畸形发展以及女性综合素质较低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妇女解放的主体性因素。第六章探讨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的对策思考,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把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发挥国家在妇女解放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第三是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引领妇女解放的正确方向;第四是增强女性主体意识,挖掘妇女解放的内在驱动力;第五是创新妇联工作,推进妇联在妇女解放中的支柱作用。文章的结语部分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尽管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作为拥有几千年人类文明、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中国一定会在推进妇女解放方面对世界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杨宁[3]2012年在《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与男性一样,女性同样是发展的主体。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女性在自身发展上长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关注和提高妇女地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选择。经济地位是妇女地位的重要内容,对妇女整体地位的高低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以河北省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背景,以第二、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十年来的妇女经济地位变动作出综合评价,得出了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综合指数有所上升,尤其是“就业结构与层次”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参与水平”、“收入和保障”、“职业自我评价”等指标却有所降低,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仍需继续努力的结论。在对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变化特点及原因作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基本对策。论文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阐述研究背景,表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内容和创新点。第二,以妇女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即劳动参与率、在业女性经济收入、职业行业构成、职业自我评价为研究客体,对2010年与2000年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变动特点。第三,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价妇女经济地位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对各指标赋权,以相关资料为基础,计算出2000年和2010年妇女经济地位综合指数,并对其作出评价与分析。第四,根据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各主要指标的变化和妇女经济地位变动综合评价情况,从妇女个人、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探求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五,总结研究成果,探讨相关对策。

吴玲[4]2006年在《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呈现出女性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引发严重的管理问题。研究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对制定救助我国城市贫困女性的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入手,以南京市城市领取低保金的贫困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从知识贫困、收入和消费的贫困、资产贫困、健康贫困、社会资本贫困等角度分析了城市贫困家庭内贫困分布存在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家庭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活中比男性对贫困的体验更加深刻。 其次,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揭示了城市女性贫困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公共管理政策的性别盲视、家庭资源分配的性别失衡、社会资本和权利资本的缺失是城市女性贫困的重要原因。 再次,提出了保障我国城市贫困女性的管理对策——构建我国城市贫困女性的安全网。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法律的性别平等、性别平等的管理对策、强化政府管理、社区救助管理四个方面构成。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如社区救助管理、非政府组织、家庭管理共同织就了城市贫困女性的安全网。 最后,提出救助我国城市贫困女性的管理政策。提升女性的价值,可以实现更高的组织绩效,但是,我国当前的很多经济管理政策和社会管理政策存在社会性别无意识现象,要消除就业管理政策、福利政策的性别盲视,制定社会性别敏感的管理政策、制定有利于女性发展的家庭管理政策、完善公共的托儿设施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管理政策。

李海燕[5]2016年在《论传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评价的层次与维度》文中认为传统妇女社会地位评价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妇女总体、妇女群体和妇女个体。在不同评价层次上,社会地位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传统提供了不同的比较维度。

孔慧[6]2008年在《贫困地区妇女地位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投资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地变化,突出表现为教育投资主体向家庭倾斜。因而,发生在代际间的家庭教育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妇女作为家庭教育投资的主体实施者之一,与丈夫相比,固有的生物属性使她们更痛切贫困,更关心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具有强烈的教育投资意愿,她们的参与将会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带来进一步的改善。本文以云南省财政厅项目“云南农村家庭子女大学阶段教育支付能力的调查与对策”调查数据为依托,以典型区域云南省梁河县为例,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微观层面上系统分析了贫困地区妇女地位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首先,文章采用性别对比法,从经济、教育、社会参与、健康以及家庭五个方面,与男性相比,对贫困地区妇女的实际地位进行了综合测定。总体来说,贫困地区妇女地位居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社会参与情况很差,而在健康、教育方面较好;其次,文章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受投资外部环境和投资水平的双重制约下,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在子女的性别、孩次以及学历等级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然后,实证分析了妇女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外出打工经历以及妇女参与管理钱财和决定重大开支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文章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基于妇女地位提出了家庭教育投资的相关调控对策。同时提出贫困地区妇女地位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韦惠兰, 杨琰[7]1999年在《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妇女地位问题是一切妇女问题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它不仅是妇女问题解决与否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本文从经济、政治、社会、家庭及文化生活五个方面考察了妇女地位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构造了评价妇女地位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评价妇女地位的层次分析法

刘伯红[8]2013年在《简析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一共进行过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调查时间分别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妇女地位是衡量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尺度和标志,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是反映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评估检验中国社会发展制度与政策是否科学和公正的重要依据。对三次调查的目的、内容、结果等作一分析发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存在着如下问题:调查目的与调查结果上的纠结;调查指标上的发展和限制;调查结论上的局限与矛盾;理论探讨上的困惑与缺失。研究者及其团队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利用调查的数据,以提高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质量,推进妇女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力。

祝平燕[9]2006年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妇女参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他们都论述过妇女参政问题。妇女参政是男女平等理论的基本内容,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高度重视,并着重采取了性别比例保障政策,使中国妇女参政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西方妇女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妇女参政开始出现比例下滑。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妇女参政程度虽然仍在提高,我国人大女代表的绝对数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国女人大代表的比例在国际上排列的名次连续下降,女性执政比例总体停滞不前。1978年至1998年,我国女人大代表一直在21%徘徊,到了2002年,我国的女人大代表减少到20.24%,1994年,中国女人大代表名列12名,1997年名列16名,2000年名列20名,2003年排名38位,2005年排名42位。如果不采取措施,专家预计在今后五年内,中国女人大代表在国际上的排名还可能后退。妇女参政问题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和女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妇女参政是妇女发展的一个核心领域,妇女参政曾经是我国妇女研究领域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参政研究才较多地进入研究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受国内民主进程的影响,同时也受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激励,妇女参政才成为较为热点的研究课题,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关于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的问题,进一步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妇联、妇女学界、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重视。今天,研究妇女参政问题对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发妇女人力资源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将妇女参政置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指导,以政治学、社会学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研究范式,整合政治学、社会学和女性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探寻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是如何制约着妇女参政的。文章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对策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妇女参政中,文化因素、法律政策、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社会关系网络及参政妇女自身等因素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中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必须重点发挥先进的性别文化、政府、妇联、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特殊的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社会支持作用。文章第一章探讨了妇女参政的文化支持系统,认为以往的社会支持理论有个最明显的局限,就是没有考虑到社会支持的文化层面。中国人强烈地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被文化模塑的过程。性别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的性别文化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女卑论、女人弱智论和女人祸水论等落后的性别文化。现代西方女权主义是对传统性别文化的反叛。其代表人物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对妇女参政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的观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妇女必定受到中西方文化双面夹击的影响。因而,必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批判继承西方文化的有益成份,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的性别文化。第二章以外国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作比照,分析了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支持的重要性。西方妇女参政的发展,除了女权主义运动的推动外,主要是与这些国家政府对妇女参政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政策的干预相联系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障妇女参政的法律,使女性的参政行为得到立法的保障,并制定了性别比例政策来保障女性在领导层和政府机构拥有一定的比例,从而推进了中国妇女参政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中国妇女参政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要继续发挥妇联在妇女参政中的巨大作用。第三章以妇女非政府组织为载体,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和妇女非政府组织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妇女参政中的作用。西方妇女NGO对妇女参政推动作用很大。相比之下,中国的妇女NGO从总体上看还不够成熟,直接针对促进妇女参政的妇女NGO还不多,组织分散,参政目标不明确。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妇女NGO对妇女参政的作用将愈来愈大,因此要加强妇女NGO的建设。第四章以人权和参政权为基础,认为联合国是当今推进妇女参政的三股重要力量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联合国基于尊重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强调男女平等和妇女的各项基本权利,对妇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予以特别关注,制定了许多保障人权的文书,留下了许多促进妇女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和促进妇女参政的其他会议,使近十年来世界妇女参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后,联合国仍然是不可小视的妇女参政的支持力量。第五章以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为基础,描述了妇女参政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对妇女参政的支持。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是获得社会资源的三种模式之一。参政妇女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本。这种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个人社会支持网为参政妇女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尚不太发达的中国,强关系是妇女获得政治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亲属和朋友在个人社会支持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仍有必要建立妇女参政的社会关系网络。第六章从社会支持理论和政治学原理的维度,分析参政妇女自身如何建构自我支持系统。认为妇女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角色定位、政治成就动机、毅力和意志、参政议政能力是构建参政妇女自我支持系统的主要构件。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对妇女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功效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传统性别文化还有相当影响的环境下,参政妇女必须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与男性相比,正确的性别角色定位、政治成就动机、毅力与意志、参政议政能力对参政妇女缺~不可。据此,文章提出了建立妇女参政的自我支持系统的具体对策。文章最后得出五个基本结论:妇女作为参政上的性别弱势群体,在较长的时期里,还需要文化、政府、妇联、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妇女社会关系网络及妇女自身等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中国妇女参政面临比西方妇女更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他支持系统都是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发挥作用的;政府的政策法律的完善、性别比例保障政策、妇联的支持对妇女参政是一个硬性的支持条件: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对妇女参政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社会关系网络在目前对妇女参政仍然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社会关系因素会逐渐淡出,而参政妇女的政治实力将愈显重要。总之,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会加快民主政治和妇女参政的发展进程。

王清[10]2013年在《妇女家庭地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和男性相比,女性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上职业隔离、同工不同酬、女性将家庭和工作一肩挑等现象普遍存在。家庭是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领域,妇女的家庭地位亦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维度。随着家庭伦理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妇女的家庭地位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想客观具体的了解当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湖北省的主要数据,对湖北省妇女的家庭地位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的梳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本文研究设计的说明。第二部分运用实证研究和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湖北省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水平和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本部分将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操作化为家庭权利、家庭权力和家庭责任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指标,即分别从人身权利、财产继承权、家庭财产所有权、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事务决策权、性生活权力以及家务劳动的分担和家庭经济的支持等八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三部分是总结探讨及提出建议,提出问题并继续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并在前文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以期能够提出促进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建议,希望能对妇女家庭地位的提升有所裨益。第四部分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不足及局限,以期能更好地展开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D]. 单艺斌. 东北财经大学. 2000

[2]. 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 史界. 新疆大学. 2012

[3]. 河北省妇女经济地位研究[D]. 杨宁. 河北大学. 2012

[4]. 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玲. 河海大学. 2006

[5]. 论传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评价的层次与维度[J]. 李海燕. 西部学刊. 2016

[6]. 贫困地区妇女地位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 孔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08

[7]. 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韦惠兰, 杨琰. 兰州大学学报. 1999

[8]. 简析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J]. 刘伯红.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

[9]. 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 祝平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 妇女家庭地位研究[D]. 王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