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食品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SJGZY057)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食品特色专业推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高职的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态度、技能养成、职业规划和就业,强调个性化均衡发展。导师制引入高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就业,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导师制实施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团委的作用,还应该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实践
一、实施导师制的背景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很多高职院校探索具有时代特点、行之有效的导师制。
2015年,食品专业被批准为我院特色专业。在2016-2019年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里,食品专业实施的是“双融入,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融入”是指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导师制”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导师制”即专业教师与学生结成对子,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近期、长期奋斗目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固定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均衡发展。
二、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学生特点
食品专业学生中有一半是单独招生入学的,参加高考的分数只有200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经调查,我院食品专业学生中有近40%是由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管教,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较差,特长与爱好较少,自卑与自负并存。学生的典型表现: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对人生迷茫,不了解所学专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毕业证;对职业没有规划,没有奋斗目标,常立志,不坚持。
2、食品专业特点
食品企业种类多,涵盖粮、油、果、蔬、肉、蛋、奶等的初加工、精深加工。食品企业数量多,既有世界500强,又有家庭作坊。食品岗位多,包括加工、检验、营养、开发、营销。导致学生就业时较为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生产企业还是销售公司、适合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适合就业还是创业等。
针对以上两个特点,食品特色专业建设时实施导师制,对学生指导和帮助。
三、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制度
从新生入校就开始实施“导师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学生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特长、打工经历、理想目标等。档案中还有导师与学生谈话记录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导师选择
食品专业一共8名教师,均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每名教师至少给学生讲授2门课程,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容易了解学生,能以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能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潜质,因此,专业教师全部聘为学生导师。根据导师情况,每位导师指导3-6名学生。
3、导师职责
导师与新生在入学第一周见面,向学生介绍专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以后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都与学生面谈,并保持一定频度。每月至少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可集体谈话也可单独谈心;每周与辅导员和组长联系一次,了解小组成员动态;并不定时通过微信、QQ等与学生保持联系。
导师要与学生分享人生经验、工作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面谈、社交平台等途径与学生进行生活、学习、思想交流,并根据学期和学生的变化制定不同的指导内容,对学习方法、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进行指导和帮助。毕业时,导师根据学生性格、需求、职业素质等进行就业指导。在指导期间,导师不评判学生,而是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实施“导师制”,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一举两得。
四、实施导师制的反思
实施导师制的食品16级与上届班级相比,学风、班风较好,实习转岗率低,用人单位好评率高,在省技能比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但在17、18级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不足,力不从心
我院食品专业教师8人,16级学生40人,每位导师指导3-6名学生,工作较为顺利。随着17、18级学生入学,每位教师又增加指导10名左右学生,因指导内容不同,导师工作量翻倍,加上正常教学、科研任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从学生全面发展来看,一个学生最好有2-3个导师同时指导,但由于过低的师生比而无法实现。现状要求导师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不仅加重了导师的负担,也淡化了导师的主要职责。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团委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注重学生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2、机制欠缺,后劲不足
考评与激励是导师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导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外进行,需要导师用心与学生交流,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因为这个工作没有计入工作量,使得刚刚担任导师工作时,大家工作热情高,随着工作越来越琐碎,越来越繁重,导师们的工作也懈怠下来。因此建议学院建立导师综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职、奖金分配等的重要条件,以激励教师做好导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明,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82-85.
[2]潘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5):7-10.
作者简介:王莹(197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畜产品加工。
论文作者:王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学生论文; 导师论文; 导师制论文; 专业论文; 教师论文; 食品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