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特征、作用和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中共论文,特征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实质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即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关键是要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通过处于主导地位的执政文化的明确导向,培育人民先进的思想道德,强化民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弘扬国民的民族精神,引领并规导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中共的执政文化及其特征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般来说,在政党政治社会里,主流的文化形态,都是执政党治国的思想和法制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政党在执政中,始终在灌输执政思想,贯彻执政原则,实施执政法制,推行执政价值,强化着一种执政导向。这种导向,就是执政文化。具体地说,执政文化是贯穿于执政行为中的一套赋予意义和秩序的思想、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思想和制度的凝聚。虽然人们至今还没有认识和研究它,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导向作用,成为政党政治国家里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中共执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
1.政党性。政党政治是政党执掌国家权力的政治形式,政党在执政活动中,必然要灌输本党的思想理论、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制度原则、道德规范、情感态度等,使其弥散于庞大的执政体系之中,使执政权力控制者和所有民众都形成一种共同的观念、态度和情感,自觉地用共产党的理论原则和制度要求导向自己的政治行为。
2.权威性。执政权威是政治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必备手段。政党执政需要和运用权力贯彻自己的意志,推行国策;中共在执政过程中要树立强大的执政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取得到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1](P554)“维持自己的统治”,就是执掌国家政权,就需要权威。有了执政权威,执政权力运作中的“命令”和“服从”就是一种合理性的必然关系,执政党就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以服从为前提[1](P551)。“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在执政行为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多种形式的“命令”与“服从”的相互关系,整个社会都安于这种秩序。正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命令”与“服从”的合理性,才使执政系统的组织和个体都自觉地行驶于这种轨道,形成一种观念、习惯、态度等心理倾向。
3.法制性。执政不同于政党内部活动,它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正因为如此,议会党会通过展示先进的纲领,投入对群众的忠诚,取得民众的认同,获得并保持执政权力。以革命方式取得政权的党,要建立法律体系,把民众认同的意志变成法律,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也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法律,深刻地反映了民主的理性精神,是民主政体的最有力的维系。正因为政党执政是依照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那么,国家根本大法、基本法律和具体法规,就是政党维系执政的一根根准绳。政党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成为政党执政的重要规定和必然要求。共产党执政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在这样一种法制环境中执政的国家机关人员,就会把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变成理性的认知和情感的反映,从而形成为法制文化。不仅如此,法制文化是一种权利优先的文化。列宁曾经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它规定了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执政系统的个体成员和单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应有权利,并熟悉和遵循着法律规定的规则和规程。整个社会的权利意识,或者说法律意识会不断增强,这种法律意识,就是一种文化。政党执政,也就有了法律思想、观念、习惯等文化精神的支持。
4.政策性。实现执政目标,履行执政职能,是通过执政过程来完成的。执政过程,是一个执政输入和执政输出的过程,前者是集中民众智慧,吸收社会意见,进入决策,制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威政策,后者则是执政者推行政策,民众对政策的贯彻落实。政策是执政行为的准则和基本依据,政策水平是执政能力的基础,因此,执政系统会形成一套庞大的政策体系,执政者会形成很强的政策观念,熟悉政策内容、忠实于政策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执行政策。重政策、懂政策、善于用政策,是执政者的重要理念,是执政者政策文化的反映。政策是民众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界定了各个领域的实施范围,给予了政策受惠者以发展空间。公民和法人都深知,选择一种发展方向,开展一项职业和社会活动,首先必须了解政策,勘明政策边界,争取政策支持,寻求政策保护,享受政策之惠。熟悉政策和用足用活政策来发展事业,是民众共有的政策意识。更有精明者,会勘察政策真空地带,在政策没有不允许、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内,独辟蹊径,发展事业。这是另一种政策意识,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政策文化。
中共执政文化的政党性、权威性、法制性和政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二、中共执政文化引领并规导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执政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是由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引导和推动的,对此,江泽民同志作了深刻地阐述,他说:“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八十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2](P502-50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便树起了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但是,真正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起领导作用,是在党执政以后才完全实现的。党取得国家政权以后,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于一身,既有领导权,又有执政权,既有政治权威,又有国家权力,从而推动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首先,通过执政思想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进行引导。一个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一套意义和目的之中”,也就是存在和发展于政治文化的导向之中。马克思断言,在一个国家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主导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进入政党政治社会,政党执政的一套思想、制度、法律、道德等则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心理,引导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执政思想文化的引导。这里所说的执政思想文化,不是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而是指执政文化的思想层面,或者说是思想层次的执政文化,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灵魂。
任何政党在执政中都会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理论,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行动指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而要求国民实施(而非由党直接发号施令于“党民”),力求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我们党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P38)。
其次,通过执政制度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规导。执政制度文化,是政党在执政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基础上形成的依法治国的理念、精神、习惯和作风。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则。制度是执政系统为了实现纲领目标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以及创设的办事规程。政党执政,需要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执政党要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明确其前进方向,同时要标明和开创其前进的路径。法律和制度是对权利界限和行为规程的确立,发挥着规范和调节作用,形成为观念形态的法律制度,即执政制度文化,呈现出方向性、系统性、边际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文化导向功能。集中地体现为法律制度确立了国家的性质、发展方向、目标道路、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规程,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法律和制度积淀为文化形态,成为民族进步的精神路标,执政者和民众都清醒自己所处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所作为的正确取向,应该采取什么角色态度,都会自觉地以制度理念、制度价值取向引导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由此而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
目前,有些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时,只提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这是很不完整的。其实,制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加强执政制度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转型社会尤其需要执政制度文化的导向力。
总之,观念形态的文化表现为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心理文化等多种形式,而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主要是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执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只有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才能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执政文化是民众行为的重要导向
民众是文化的活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体现者。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用执政文化塑造民众文化品格,对民众行为进行引导。
首先,用执政文化塑造民众的文化品格。历史表明,生活在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无不接受政治文化的熏陶,形成特定的思想、信念、习惯、情感和态度,具备基本同质的政治文化,由此而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民族特征主要是一种政治文化特征,其核心内容是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品格。这种素养在不断丰富,品格在不断完善。政党主导国家政治以后,加快了“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民众文化涵养中,输入了大量的执政文化成分。执政党向民众传导其思想理论、信念理想,进行政治输出,也就是实施其法律、制度、政策,形成一个强大的执政文化“场”,使社会成员的灵魂深处吸纳执政文化的“元素”,浇铸成一种文化特征,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中共的执政思想文化和执政制度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素质。
其次,执政文化是民众行为的重要导向。在政治社会里,人们几乎都是“政治人”,即“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4](P68),都需要政治引导。执政党对民众行为的导向,主要不是靠手中掌握的强制工具,也不是靠党直接向民众发号施令,而是依靠执政文化的作用。在民主发展和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执政的政党是连接民众和公共权力的桥梁,是执掌和运作国家权力的主体,但不是国家政权本身,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国家政权机关的权能,党只能运用国家权力手段,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推行自己的主张,引导民众的行为。我们党在执政中,就是靠灌输执政思想、纲领、路线、政策,靠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使民众认同和接受党执政的意义和秩序,形成一种政治行为的理性支持。这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治文化,尤其是执政文化,是政治行动的内在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理解外在政治系统的运行方式,形成自己有关外部政治对象的信念,决定自己是否参与或如何参与政治活动的态度,从而构成对自身政治行为的理性支持[5](P153)。不言而喻,这是执政文化对民众行为导向的结果,民众对“理性支持”的需求,为中共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实践主体。
三、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预测,21世纪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体系的冲突,西方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东正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不同文明体系,各个文明体系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作为内核的。可见,文化是民族的生存之本,立国之根。执政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如前所述,执政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而对于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执政思想文化和执政制度文化。
1.加强党的执政思想文化建设
执政思想文化建设,就是要向执政系统和全社会灌输一种能推进社会进步的先进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使民众形成一套理性的、积极的、共同的、稳定的理念、情感和态度,以支配自己的行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执政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是: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联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党执政的指导思想,要把这个科学的思想理论贯穿于社会各组织、各阶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评价依据、情感导向和行动指南,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国民的行为导向。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能走在时代前列,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建设。经济是基础,经济思想同样是一个政党的执政思想文化的基础。共产党执政,必须以科学的经济思想理论指导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逐步否定了计划经济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理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这两种不同的执政的经济思想,不仅给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且在文化的发展上也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思想里被抑制了的民众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自立精神、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市场经济思想里却得到了极大地张扬。它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极为重要的意识和精神。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法治经济、民众经济,是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进步的经济思想成果,是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共产党执政,必须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同的生存方式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原则和秩序的确立,对于民族素质的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都具有极大的文化张力作用。我们必须清醒,计划经济思想在干部和群众思想中还有很大影响,用计划经济的旧办法指挥经济建设乃至其他工作的问题还很严重,加强市场经济的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建设。共产党执政,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在一个封建专制政治即皇权政治影响深远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执政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建设。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建设。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使全党和全体人民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是明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这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深刻领会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是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政治形式,生活于这个共同体的民众必须自觉地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总之,共产党执政,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建设,在全党和全社会逐步形成民主政治的意识和规范,让人们生活于集中反映民众意志、保障人民权利的政治秩序之中。
2.加强执政制度文化建设
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强化法律制度理念是执政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理念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思想、观念、态度和原则的综合表现形式。强化法制理念,就是形成一套法律和制度的思想、观念、态度和原则,使民众有一种“心灵契约”。
强化法治理念十分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实践的经验说明,法律不健全,制度上有严重漏洞,坏人就会乘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充分做好事。实践的经验也说明,有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浅薄,政治思想素质低,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会形同虚设”[6](P334)。法治理念强不强,关系到法律和制度作用的发挥及其效率的实现。
强化法治理念十分必要。因为,在执政中,重权力、轻法律,重人治、轻法治,以官代法,以罚代刑的现象还没有根除。有些干部不认真学法,不懂法,更不会用法。工作中,习惯于按领导意图、上级文件和过去的经验办事,更有甚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甚至是好恶办事,不善于依法治国;有些干部对党和国家政策、制度不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有些群众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会用法律的武器作保护,而是借领导的权力解决问题。以上从众多现象中列出几种,足见法律精神之贫乏,树立法治理念之紧迫和必须。
强化法治理念,要加强全社会尤其是执政者的法律学习。江泽民指出:“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6](P334)加强法制教育,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法律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氛围;加强对执法情况的检查监督,把执法情况作为对干部的考核内容,“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6](P335)。对不依法执政者给予处罚,重者给予法律制裁;尤其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法律程序,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又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则任免,防止选拔任用干部上的法定程序形式化倾向,坚决杜绝选拔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依法任免干部这个环节,是法治的“瓶颈”,如果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法治被亵渎,就会严重阻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此外,道德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WW
标签: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日本政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