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坝加高试验温度应力仿真计算与原型监测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1](2020)在《高温季节拱坝孔口混凝土温控反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孔口结构常常是温控防裂工作的关键部位。孔口部位通常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水化热、自生体积变形及弹性模量大,导致其早期应力增长较快,而周边坝体往往采用低标号混凝土,材料特性的不同,导致孔口部位易产生表面裂缝,若处置不当,表面裂缝往往发展成为危害性裂缝,危害孔口甚至大坝的安全。因此,针对孔口这种大坝中的特殊结构,研究其在施工期温度发展历程并采用合适的温控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作者在白鹤滩大坝典型坝段19#-030仓、19#-032仓分别开展了孔口底板部位及侧墙部位混凝土表层温度监测试验,整理了底板及侧墙位置混凝土的温度监测数据,并从最高温度、冷却通水、环境气温、内外温差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后基于监测所得的温度数据,针对孔口混凝土材料参数的复杂特性,采用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对不同混凝土的相关热学参数进行了反演,而后在考虑太阳辐射热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计算孔口部位混凝土的温度场,计算所得的混凝土温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之后利用精度较高的孔口局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孔口部位不同温控措施的温控效果展开分析,分别针对冷却水管间距、保温层厚度及冷却通水水温等因素,研究不同工况下底板及侧墙位置的最高温度、内外温差、降温速率等,后对比仿真计算结果选出有利于温控防裂的温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距流道底板顶面不同深度处混凝土及距流道侧墙表面不同深度处混凝土最高温度出现的龄期基本在2d前后,外界气温影响的混凝土深度在60cm范围以内,在高温季节浇筑孔口混凝土时,太阳辐射对混凝土的温度影响较大,尤其是早期混凝土,把太阳辐射热等效成气温的方式,最大可在气温的基础上叠加11.62℃。采用1m×1.5m的冷却水管布置方式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及内外温差,同时在考虑经济安全的施原则下,覆盖3cm的保温层,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浇筑初期天气及太阳辐射对混凝土温度状态的影响,而在浇筑初期,10~13℃的冷却水温对孔口部位混凝土的冷却效果基本一致。最后结合温控施工技术标准,针对一期冷却阶段,以最高温度27℃及温降速率0.5℃/d为控制指标,推荐温控措施如下:采用12℃的浇筑温度,布置1m×1.5m的冷却水管,覆盖3cm的保温层,通10℃的水温,底板一期控温及降温阶段的流量分别为25L/min、15 L/min,侧墙在一期控温及降温阶段的流量分别为33L/min、25 L/min。
吴瀚[2](2019)在《充水保压蜗壳结构温度场仿真分析》文中认为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的分析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直都是建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今,水电行业迅猛发展,蜗壳外围混凝土体积越来越庞大,在其施工过程中,浇筑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厚度混凝土再进行分层浇筑。在浇筑前期,水泥水化热作用释放出大量热量,混凝土外表面与外界空气进行热对流散失热量,混凝土内部会产生复杂的温度场,由于温差形成的应力场会造成结构的开裂,对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综合考虑了水化热、对流边界条件、环境温度、蜗壳内水温、入仓温度等因素,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仿真计算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将云南境内某已建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程图纸进行了建模,对其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合理建议。由本文计算结果可知,入仓温度对混凝土的最高温度有明显影响,入仓温度越高,混凝土最高温度越高;蜗壳内水温对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也有明显影响,水温越高,混凝土温度越高。在浇筑初期,混凝土水化热作用占主导地位,在三至五天后,混凝土温度达到最大值,之后混凝土的对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整体混凝土温度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逐渐处于稳定状态,温度逐渐趋于室温。温度应力场的计算是在温度场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入仓温度越高,整体温度越高,应力值越大。为了减小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本文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提出了合理性温控措施,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以期望达到提高工程的安全性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沈扬[3](2018)在《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结构变形协调与工作性态预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为混凝土筑坝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一种新型筑坝技术,联合筑坝采用大体积高掺量粉煤灰的常态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共同筑坝,能够充分发挥碾压混凝土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环保适应性强等特点,未来将成为缓解进度压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在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材料、结构设计以及安全运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与工程实践,对材料层面常态-碾压混凝土细观变形协调特性与结构层面上坝体变形安全预测、温度特性演化规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联合筑坝工程不同部位混凝土力学性能数据为驱动,建立了联合筑坝形式下水工混凝土力学性能智能预测模型(包括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弹性模量、极限拉伸值以及干缩变形率)。通过对比分析四类数据挖掘算法的预测效果,根据K折交叉验证指标评价了四类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并对比了行业内已有研究成果经验与智能预测模型得到的成分重要性,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为联合筑坝混凝土设计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和手段。(2)先后从“材料”和“结构”角度出发,结合“变形协调”的理念,开展了联合筑坝材料复合试件细观应力和不同分区、分缝的联合筑坝结构动力变形特性仿真分析。通过智能预测模型得到粉煤灰掺量为20%-50%的大坝常态混凝土力学性能,采用非均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常态-碾压混凝土复合试件的细观强度特性与温度应力特性,评价了粉煤灰掺量对联合筑坝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开展了模态分析和动力工况下弹塑性分析,从变形协调的角度评价了六种分缝、分区结构方案,进而确定联合筑坝结构的优化方向,得到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上述仿真分析结果为联合筑坝材料与结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3)考虑到联合筑坝材料温升特性差异,拓展了标准克里金的假设条件,提出了倾斜克里金插值法,并采用混沌萤火虫算法对倾斜参数强化寻优,提出了多模块、高精度的联合筑坝温度场重构预测方法。对比分析了倾斜克里金法、标准克里金法、一次反距离加权法以及二次反距离加权法四种插值方法温度场重构效果,结果表明倾斜克里金插值方法精度最高,在六组试验12个验证点中预测温度差值均不超过1.11℃,误差范围最小并且预测结果更加稳定。(4)针对时序预测模型的交互障碍、寻参复杂与优化不足等问题,以加法模型为基础重构各时序分解项作为模型底层,提出了一种耦合自动预测算法与专业知识的交互式变形预测模型。通过配置必要的直观参数实现交互式建模,同时简化参数寻优过程,并对原始数据噪声进行参数化清洗,根据仿真结果甄选模型参数缺省值进行自动预测,借助可视化展示及评价指标反馈进行精准微调以提高模型适配性,实现设计工况、科学预报等专业知识与预测模型的高度融合,进而完成高质量大坝变形预测分析。
徐轶[4](2017)在《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规律,分析温度、荷载作用下细观微裂缝萌生、发展、贯通及扩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混凝土材料(尤其是全级配混凝土材料)的复杂力学特性及损伤断裂机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界、材料学界和固体力学界的前沿问题。本文致力于应用和发展细观力学分析方法,从细观尺度研究水工混凝土变形、徐变、损伤、断裂等力学特性。通过生成与实际混凝土材料相似的细观多相复合模型,采用力学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细观模型建立、细观组分力学参数试验研究、基于细观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预测以及细观尺度混凝土损伤断裂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发展了细观尺度混凝土三维建模技术,包括高含量多级配骨料的生成与高效投放、孔洞或微裂缝等初始缺陷的模拟以及细观模型的可视化;同时,可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直接进行实际尺寸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形成含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及缺陷等多相组分的精细化模型。该法整体建模效果较好,基本可满足混凝土细观力学数值仿真的需求,为后续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3)建立了基于三维细观力学模型预测全级配混凝土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的数值试验体系。对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预测结果与一些试验结果或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证实数值试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数值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的表征体积单元(RVE)约为最大骨料粒径的3.5-4倍。(4)开展了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力学数值仿真的对比研究,探讨骨料特征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和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折算系数的预测方法,该系数可用于初步评估全级配混凝土的强度。(5)提出了基于非稳态热传导和徐变温度应力分析理论的混凝土细观热力学模型,预测了不同骨料含量混凝土试样的徐变特性。对三级配混凝土试样标准养护过程中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的产生进行数值仿真及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的产生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自约束温度应力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等初始损伤,危害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6)推广了相场断裂模型及其有限元分步求解算法在混凝土细观尺度开裂及裂缝扩展模拟中的应用。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单轴压缩下产生张拉、压剪复合型裂缝,在单轴受拉下则产生张拉型裂缝;细观结构特征(包括骨料、ITZ、初始缺陷等)对混凝土裂缝扩展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骨料、ITZ、孔洞和微裂缝的存在容易诱发裂缝产生,且其含量和分布是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路径和裂缝形态等的主要控制因素。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吴梦龙[5](2017)在《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大体积混凝土在土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水化热温升影响,会产生较大的基础温差,在混凝土温度降低时受到基础的约束作用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可能会使基础约束部位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基础约束应力的分析计算是确定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研究中假设基岩是均匀的,而基础一般存在软弱夹层或者被各种结构面切割,实际的基岩往往是不均匀的。因此,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约束应力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约束应力计算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长历时温度徐变应力计算。本文利用ANSYS的APDL语言编写完整的温度场计算程序,考虑外界气温、水温、表面流水等多种边界条件变化过程。针对常用的商用软件不能解决徐变长历时计算问题,利用ANSYS提供的UPFS(用户可编程性),引入混凝土徐变指数函数模型,建立弹性徐变本构方程,实现混凝土徐变应力的长历时计算,通过具体算例验证程序可靠性基础上计算基岩非均匀性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中采用理想模型,认为软弱基岩与正常基岩层层均匀分布,而且方向上与正常基岩完全正交。根据本文的研究,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混凝土下方基岩不均匀时,基础约束部位混凝土第一主应力变大,更容易产生基础裂缝,且不均匀性越大,混凝土温度应力相应越大;基岩不均匀时混凝土最大拉应力位置往往发生变化;混凝土外侧基岩即使不均匀性较大,基础约束部位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也较小,温控时可以不用单独建模去计算;通过基岩弹性模量整体折减方法进行计算,基础约束部位混凝土拉应力结果变小与考虑不均匀基岩建模计算结果相反,进行基础约束区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时不适宜采用此种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约束应力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袁明道[6](2013)在《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水力发电不仅仅是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能源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我国西部地区在建和待建的大型水电站工程的坝工结构多为200米级的高坝大坝,采用混凝土结构将是长期的结构选型。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是混凝土大坝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外掺MgO不仅仅可以简化温控措施、加快施工工期,而且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1)结合重烧、轻烧MgO的基本特性,讨论了外掺重烧MgO、内含重烧水泥净浆的线膨胀变形特性。研究表明,外掺重烧、内含重烧MgO水泥净浆均不适用于工程实践。典型的MgO混凝土不同恒温条件下的自生体积变形研究表明,不同恒温条件下,MgO混凝土在经过3a左右的时间内基本都达到了稳定状态。3a~5a时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是稳定变化的,不会产生突变性的无限膨胀,也没有出现回缩现象,其长期自生体积变形是稳定的,都不再发生进一步明显的变形增量。(2)综述了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广东长沙拱坝(粤西地区)、坝美拱坝(粤北地区)的工程实践,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掺量条件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规律的研究。针对国内外首座应用外掺氧化镁混凝土不分横缝快速筑拱坝技术的长沙拱坝,实施了长达8a的自生体积原型监测,提出MgO混凝土观测3a后,仍可能有10个微应变的自生体积缓慢增加。同时提出原型观测时间应以自生体积变形年增量不超过3个微应变且不少于5a为宜。(3)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泥基试体(净浆、砂浆、一级配和二级配混凝土)在不同掺量MgO条件下的压蒸膨胀值,提出应以一级配混凝土作为压蒸法试验基体,且提出拌和应以干筛为准。外掺MgO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的压蒸安定性试验中,研究不同掺量条件下的膨胀变形、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的相互关系,确定安定性的评定方法标准和控制指标。提出压蒸安定性标准应以抗压、抗折强度不降低为准,确定相应的极限掺量。首次提出MgO基体压蒸掺量屈服比ξ,并求出不同MgO掺量下砂浆和一级配、二级配混凝土的压蒸掺量屈服比ξ介于(0.95~1.03)于之间。压蒸膨胀率0.5%对应的MgO掺量再乘以压蒸掺量屈服比(0.95)可作为极限掺量依据。(4)系统研究自生体积变形特征的基础上,选用工程界易于接受的双曲线模型,以28d龄期和最终膨胀量等两个特征值,推求相关参数,并通过当量龄期法修正和代替常规方法的不足;实时分析方程中引入自生体积变形的膨胀变形增量,基于Ansys平台编制软件实现APDL的二次开发。(5)系统研究了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的变形特性,国内外首次设计了缓慢温降条件下的自生体积变形方案,研究其变形特性。详细分析了长沙拱坝裂缝的现状,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了寒潮影响的数值分析。采用外掺Mg0混凝土筑坝新技术并非是大坝下游坝面出现裂缝的必然因素。1-2mm的细小裂缝对于长沙拱坝大坝整体的安全性态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性的安全隐患。应明确混凝土表面保护应以强制性要求作为永久工程,确因条件限制,对于寒潮出现频率较高(以10月份出现1.5~2.0次以上)的地区,混凝土表面保护应做为永久工程。
王开拓[7](2012)在《务川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运行期反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以贵州省务川沙坝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为依托,采用国际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运行期的沙坝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结合运行期的实际监测资料对务川沙拱坝及基岩的参数进行反演计算,并对坝体的实际状态进行安全校核,提出切合实际而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计算得出合理的变形监控指标,确保务川沙坝安全运行。本文的研究重点如下:(1)首先根据大坝实际监测仪器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务川沙坝运行期的原型观测资料进行汇总整编和分析,可得到务川沙拱坝运行期的坝体变形及温度变化规律,既可初步掌握沙坝的变形规律,又可为沙坝的坝体及基岩的参数反演分析做好前期准备;再者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来模拟监测中沙坝变形发展趋势,得到相应地位移变形的统计模型,为拱坝控制运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利用ANSYS结构分析模块对务川沙拱坝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以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坝体和基岩的不同分区进行参数反演分析,目的在于得到一组符合当前大坝材料实际的弹性模量值及有限元的反演模型。(3)按照规范中不同荷载组合工况,利用ANSYS重新对沙坝结构应力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对反演模型进行工况反馈分析,校核沙坝的应力和运行状态并对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中针对有限元计算拱坝的应力计算存在应力集中问题及拱坝应力控制标准问题做了相应的探讨,并对沙坝安全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根据务川沙坝的应力及运行状态,采用三维有限元理论分别模拟分析水压、温度以及时效位移分量的变化过程,从而较为精确地拟定沙坝相应的变形监控指标。确保务川沙坝的正常管理和安全运行。实质上本论文的研究是集监测分析、反分析、数值分析于一体,对务川沙坝进行综合分析,既适应现场监测及数值分析的需要,又将数值分析与反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对沙坝系统准确分析的体系,对运行期拱坝进行综合分析,在理论上和实际的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颜天佑,李同春,赵兰浩,周晓明[8](2011)在《考虑温度荷载的丹江口大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认为在目前的规范中,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分析时是不须要考虑温度荷载的,但对于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众多的研究及现场的监测数据表明,丹江口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开裂主要是由于温度应力引起的。为更为详实地反映大坝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温度荷载和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开裂状态的基础上,对丹江口大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颜天佑,李同春,赵兰浩[9](2011)在《考虑温度荷载的丹江口大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相关规范中,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分析时是不需要考虑温度荷载的,但对于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众多的研究及现场的监测数据表明,丹江口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开裂主要是由于是温度应力引起的。为更为翔实地反映大坝的实际情况,本文在考虑温度荷载和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开裂状态的基础上,对丹江口大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薛城[10](2010)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应力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度应力是引起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费用约为工程造价的3%,而处理裂缝的费用达到5%—10%,还有可能影响工期,造成更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从而采取有效的温控防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工程项目为依托,研究了不同材料(包括碾压混凝土、常态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以及不同结构型式(重力坝、高拱坝和U型渡槽)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中若干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工作内容有:(1)基础垫层混凝土作为薄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控防裂难度大。利用混凝土实测温度资料,本文通过反演修正了材料的主要热学参数,仿真分析了龙华口基础垫层的裂缝成因:垫层常态混凝土浇筑在夏季高温季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峰值达到45℃,浇筑后温度下降较快,在基岩强约束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加上固结灌浆时增加的拉应力,引起垫层混凝土的开裂。(2)结合龙华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期延长及夏季高温浇筑问题,通过三维仿真分析,研究了施工进度和表面保温对大坝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温度控制措施和要求。可为中小型水利工程温控防裂问题提供参考。(3)高拱坝的温控防裂要求高但难度也大。混凝土骨料预冷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主要工程措施之一,本文结合溪洛渡高拱坝,仿真研究了混凝土骨料预冷对其下部老混凝土的“冷击”作用规律,为高拱坝温控防裂措施提供参考依据。(4)渡槽槽身可视为“薄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受外界气温变化、绝热温升、入仓温度、蒸汽养护制度等影响,混凝土在短时间内温度变化剧烈,可能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分析,研究了蒸养制度对沙河渡槽高强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规律,为沙河渡槽工程的温度控制及防裂设计提供依据。
二、大坝加高试验温度应力仿真计算与原型监测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坝加高试验温度应力仿真计算与原型监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季节拱坝孔口混凝土温控反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孔口表层混凝土温度监测试验及温控效果分析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实施 |
2.3 试验光纤测点空间位置的确定 |
2.4 监测数据整理 |
2.5 监测数据分析 |
2.6 白鹤滩拱坝导流底孔施工期温控措施及效果评价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孔口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 |
3.1 综述 |
3.2 反演参数的确定 |
3.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3.4 准备学习样本 |
3.5 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及反演结果 |
3.6 基于反演参数的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孔口浇筑块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 |
4.1 温度场计算原理 |
4.2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4.3 考虑太阳辐射热的有限元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白鹤滩大坝孔口部位混凝土温控措施仿真分析及反馈 |
5.1 考虑太阳辐射热的孔口浇筑仓温控措施敏感性分析 |
5.2 白鹤滩大坝孔口混凝土温控措施反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2)充水保压蜗壳结构温度场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相关理论 |
2.1 热传导理论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1.3 混凝土的热学性能 |
2.1.4 混凝土温度应力分类 |
2.2 温度场求解的数值方法 |
2.3 混凝土的温度理论 |
2.3.1 混凝土的机口温度 |
2.3.2 混凝土的入仓温度 |
2.3.3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
2.4 混凝土水化热和绝热温升理论 |
2.4.1 按第一类边界条件求解混凝土水化热温升 |
2.4.2 按第三类边界条件求解混凝土水化热温升 |
2.4.3 混凝土在非绝热条件下的温升计算 |
第三章 蜗壳外围混凝土温度场分析 |
3.1 前言 |
3.2 混凝土温度场的有限元法 |
3.2.1 变分原理 |
3.2.2 稳定温度场计算 |
3.2.3 不稳定温度场计算 |
3.3 充水保压蜗壳的特点 |
3.4 工程实例 |
3.4.1 工程概况 |
3.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3 基本参数及边界条件 |
3.4.4 施工过程及计算方法 |
3.4.5 水温对结构温度场的影响 |
3.4.6 入仓温度对结构温度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蜗壳外围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
4.1 温度应力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
4.1.1 温度应力理论 |
4.1.2 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 |
4.2 混凝土温度应力特点 |
4.3 温度应力分析 |
4.4 温控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与项目 |
(3)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结构变形协调与工作性态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依托工程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坝变形协调与结构动力分析研究进展 |
1.2.2 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研究进展 |
1.2.3 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场分析研究进展 |
1.2.4 大坝变形安全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联合筑坝形式下混凝土多力学性能预测模型与分析 |
2.1 数据挖掘智能预测模型建立 |
2.1.1 贝叶斯岭回归 |
2.1.2 高斯过程回归 |
2.1.3 决策树回归 |
2.1.4 梯度提升树回归 |
2.1.5 K折交叉验证 |
2.1.6 评价指标选取 |
2.2 水工结构不同部位混凝土数据收集分析 |
2.3 联合筑坝混凝土多力学性能预测 |
2.3.1 预测结果分析 |
2.3.2 交叉验证 |
2.4 成分重要性分析 |
2.5 鲁棒性验证 |
2.6 小结 |
第三章 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材料变形特性分析 |
3.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3.1.1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
3.1.2 非均质有限元方法 |
3.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3.3 常态-碾压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试验模拟 |
3.3.1 立方体抗压强度数值试验模拟 |
3.3.2 单轴抗压强度数值试验模拟 |
3.3.3 侧限抗压强度数值试验模拟 |
3.3.4 斜剪强度数值试验模拟 |
3.4 常态-碾压混凝土温度应力数值试验模拟 |
3.4.1 立方体复合试件温升应力数值模拟 |
3.4.2 立方体复合试件温降应力数值模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结构变形协调分析方法 |
4.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4.1.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4.1.2 罚函数接触模型 |
4.1.3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4.2.1 坝体混凝土本构模型验证 |
4.2.2 有限元耦合模型验证 |
4.2.3 联合筑坝有限元模型 |
4.3 动力工况联合筑坝变形协调分析 |
4.3.1 模态分析 |
4.3.2 不同分区结构方案动力响应与变形协调分析 |
4.3.3 不同分区材料方案动力响应与变形协调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结构温度场重构与演化规律分析 |
5.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5.1.1 倾斜克里金插值法 |
5.1.2 混沌萤火虫优化算法 |
5.2 联合筑坝温度场实时重构过程 |
5.3 联合筑坝温度场插值效果对比 |
5.4 联合筑坝温度场演化规律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工程变形安全预测分析 |
6.1 交互式大坝变形预测模型框架与原理 |
6.1.1 模型框架 |
6.1.2 趋势项T_t |
6.1.3 周期项P_t |
6.1.4 标记项M_t |
6.2 交互式大坝变形预测模型构建与实现 |
6.2.1 前端处理 |
6.2.2 参数配置 |
6.2.3 反馈优化 |
6.3 联合筑坝结构变形安全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
6.3.1 源数据描述 |
6.3.2 准确性验证 |
6.3.3 鲁棒性验证 |
6.3.4 灵活性验证 |
6.3.5 应用规律总结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时空演化特性及细观力学方法 |
1.2.1 多尺度特性 |
1.2.2 时间演化特性 |
1.2.3 细观结构组成及特征 |
1.2.4 细观力学分析方法 |
1.3 细观力学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细观力学模型 |
1.3.2 混凝土细观力学试验研究 |
1.3.3 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预测研究 |
1.3.4 混凝土细观损伤断裂数值模拟研究 |
1.4 研究现状总结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精细有限元建模 |
2.1 概述 |
2.2 三维空间的骨料投放技术 |
2.2.1 骨料颗粒生成 |
2.2.2 骨料的随机投放 |
2.3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ITZ生成 |
2.3.1 随机骨料结构网格划分 |
2.3.2 界面过渡区生成 |
2.4 包含初始缺陷的细观模型生成 |
2.4.1 初始孔洞 |
2.4.2 初始微裂缝 |
2.4.3 初始缺陷的有限元网格处理 |
2.5 细观模型的可视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预测 |
3.1 概述 |
3.2 混凝土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 |
3.2.1 均匀化理论 |
3.2.2 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的均匀化方法 |
3.3 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预测的数值试验体系 |
3.3.1 弹性有限元方法 |
3.3.2 数值试验体系 |
3.4 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预测 |
3.4.1 等效弹性模量数值试验 |
3.4.2 等效弹性模量分析结果 |
3.5 混凝土等效热力学性质预测 |
3.5.1 等效热传导系数数值试验 |
3.5.2 等效热膨胀系数数值试验 |
3.6 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数值均匀化研究 |
3.7 全级配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预测研究 |
3.7.1 双尺度算法 |
3.7.2 全级配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 |
3.8 本章小节 |
第4章 骨料特征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骨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内容与试验过程 |
4.2.3 试验结果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混凝土损伤的数值分析方法 |
4.3.1 弹性损伤力学方法 |
4.3.2 数值模拟验证及适用性研究 |
4.4 强度试验模拟及结果 |
4.4.1 骨料含量的影响 |
4.4.2 骨料形状的影响 |
4.4.3 骨料粒径的影响 |
4.5 结果的讨论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 |
5.1 概述 |
5.2 尺寸效应理论模型 |
5.2.1 Weibull尺寸效应理论 |
5.2.2 Bazant尺寸效应理论 |
5.2.3 Carpinteri尺寸效应理论 |
5.3 混凝土尺寸效应试验 |
5.3.1 试验内容与过程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混凝土尺寸效应的数值模拟 |
5.4.1 尺寸效应试验数值模拟 |
5.4.2 数值模拟结果 |
5.5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特性 |
5.5.1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 |
5.5.2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折算系数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水工混凝土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 |
6.1 概述 |
6.2 基本理论 |
6.2.1 非稳态温度场分析 |
6.2.2 混凝土徐变应力分析 |
6.3 算法及技术路线 |
6.3.1 有限元算法 |
6.3.2 技术路线 |
6.3.3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6.4 算法及计算参数验证 |
6.4.1 混凝土绝热温升 |
6.4.2 混凝土徐变应力 |
6.5 混凝土徐变的预测 |
6.6 混凝土自约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6.6.1 温度计算结果 |
6.6.2 应力计算结果 |
6.6.3 参数影响分析 |
6.7 自约束温度应力影响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混凝土细观结构裂缝扩展问题 |
7.1 概述 |
7.2 相场断裂模型 |
7.2.1 裂缝面弥散化表征 |
7.2.2 断裂变分准则 |
7.2.3 应变能分解 |
7.2.4 控制方程 |
7.3 有限元分步求解算法 |
7.3.1 相场有限元格式 |
7.3.2 位移场有限元格式 |
7.3.3 相场断裂模型分步求解 |
7.3.4 相场断裂模型算例验证 |
7.4 细观力学模型断裂分析 |
7.4.1 单骨料模型开裂过程 |
7.4.2 随机骨料模型开裂过程 |
7.5 细观结构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5.1 骨料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5.2 缺陷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A 混凝土细观模型的可视化方法 |
(5)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大体积混凝土应用现状及特点 |
1.1.2 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存在的裂缝问题 |
1.1.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研究意义 |
1.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研究常用的方法 |
1.2.2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有限元计算原理 |
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计算的基本理论 |
2.1.1 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
2.1.2 热传导理论 |
2.1.3 温度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1.4 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温度特性参数 |
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的有限元求解理论 |
2.2.1 大体积混凝土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
2.2.2 大体积混凝土不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场有限单元计算 |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产生 |
3.2 混凝土徐变理论 |
3.2.1 混凝土徐变理论 |
3.2.2 混凝土徐变的相关系数介绍 |
3.2.3 混凝土徐变理论模型 |
3.3 大体积混凝土徐变应力场的有限元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研究 |
4.1 ANSYS软件简介 |
4.2 ANSYS热-结构耦合分析 |
4.2.1 耦合场分析的定义 |
4.2.2 耦合场分析的类型 |
4.3 ANSYS二次开发 |
4.3.1 ANSYS二次开发的工具 |
4.3.2 APDL二次开发 |
4.3.3 UPFS二次开发 |
4.3.4 UPFs二次开发中的子程序 |
4.3.5 程序流程图 |
4.4 算例验证 |
4.4.1 算例 1 |
4.4.2 算例 2 |
4.4.3 算例 3 |
4.4.4 算例验证总结 |
4.5 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约束应力影响初步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约束应力影响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本资料和相关参数 |
5.2.1 自然条件 |
5.2.2 混凝土和基岩材料参数 |
5.2.3 结构施工计划 |
5.3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5.4 均匀基岩结构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结果 |
5.5 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约束应力影响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外掺轻烧MgO混凝土快筑坝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
1.1.1 MgO混凝土快速筑坝的基本理念 |
1.1.2 氧化镁混凝土快速筑坝的典型工程及经济效益 |
1.1.3 MgO混凝土快速筑坝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历程 |
1.2 MgO混凝土的热力学和自生体积变形特性研究 |
1.2.1 热力学特性 |
1.2.2 自生体积变形特性 |
1.2.3 室外自生体积变形的原型监测 |
1.3 MgO压蒸安定性研究 |
1.3.1 水泥压蒸安定性标准的历史 |
1.3.2 压蒸安定性的研究过程 |
1.3.3 压蒸安定性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1.4 自生体积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1.4.1 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4.2 数值模拟的发展 |
1.5 外掺MgO混凝土膨胀机理研究 |
1.5.1 掺MgO混凝土膨胀机理的研究历程 |
1.5.2 MgO混凝土膨胀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常温下MgO混凝土膨胀变形的研究 |
2.1 恒温20℃条件下MgO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研究 |
2.1.1 重烧和轻烧氧化镁的基本特性 |
2.1.2 外掺重烧氧化镁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 |
2.1.3 内含重烧氧化镁水泥净浆的膨胀变形 |
2.2 恒温条件下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研究 |
2.2.1 20℃恒温条件下外掺MgO水泥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 |
2.2.2 20℃恒温条件下内含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 |
2.2.3 MgO混凝土恒温20℃的变形特性分析 |
2.2.4 不同恒温条件下典型MgO混凝土的变形历程 |
2.2.5 MgO混凝土养护温度的影响分析 |
2.3 恒温条件下不同水泥基体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研究 |
2.3.1 线膨胀变形的测试条件 |
2.3.2 MgO水泥净浆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3 MgO水泥砂浆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4 MgO混凝土的线膨胀变形与强度 |
2.3.5 恒温条件下不同水泥基体线膨胀变形的讨论 |
2.3.6 恒温条件下膨胀变形的对比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室外MgO混凝土拱坝原型观测的研究 |
3.1 长沙拱坝工程的自生体积原型观测研究 |
3.1.1 长沙拱坝工程的整体监测设施 |
3.1.2 自生体积变形观测成果的分析 |
3.1.3 埋设方式的影响 |
3.1.4 MgO掺量的影响 |
3.1.5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有限性的讨论 |
3.2 MgO混凝土筑坝工程自生体积的原型观测成果 |
3.2.1 典型拱坝工程(沙老河拱坝、三江拱坝)的原型观测成果 |
3.2.2 国内MgO筑坝技术的典型原型观测成果 |
3.3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原型观测时间的讨论 |
3.3.1 自生体积变形监测仪器的测试原理 |
3.3.2 长沙拱坝MgO混凝土原型观测的时间的启示 |
3.3.3 现有地方标准的要求 |
3.4 长沙拱坝工程的位移观测成果简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外掺MgO基体的安定性研究 |
4.1 外掺MgO基体安定性研究的整体方案 |
4.1.1 常规水泥安定性的基本认识 |
4.1.2 水泥和MgO混凝土的现行相关标准和规定 |
4.1.3 研究目标和试验方案 |
4.1.4 原材料的基本化学指标和试验尺寸 |
4.2 净浆、砂浆、一级配混凝土的压蒸试验 |
4.2.1 压蒸试验的强制性基体—水泥净浆 |
4.2.2 水泥砂浆试体压蒸试验 |
4.2.3 水泥砂浆试体的对比试验—沸煮强度试验 |
4.2.4 外加剂条件下水泥砂浆的压蒸试验 |
4.2.5 一级配混凝土基体的压蒸试验分析 |
4.3 MgO掺量屈服比的确定及相应的压蒸安定性标准 |
4.3.1 不同基体的压蒸试验分析 |
4.3.2 不同基体的压蒸掺量屈服比 |
4.3.3 MgO安定性评判标准的确定和讨论 |
4.4 多级配(全级配)混凝土压蒸研究 |
4.4.1 骨料筛选的确定和混凝土试样成型的干筛法 |
4.4.2 一级配、二级配混凝土干筛压蒸试验 |
4.4.3 一级配混凝土极限掺量的确定 |
4.4.4 压蒸试验基体和制样的确定 |
4.5 MgO安定性基体的进一步讨论 |
4.5.1 MgO安全定性的拓展研究 |
4.5.2 MgO安全定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
4.5.3 MgO材料的细度和活性对压蒸膨胀率的影响 |
4.5.4 影响压蒸膨胀率的主要因素 |
4.6 小结 |
第5章 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自生体积变形的基本假定 |
5.1.1 自生体积变形的基本特性 |
5.1.2 现有研究中变形特性的匹配和假定 |
5.1.3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定 |
5.2 恒温条件下的双曲线模型 |
5.2.1 双曲线模拟的基本前提 |
5.2.2 基本参数的确定 |
5.2.3 不同恒定温度的模型推广 |
5.2.4 温度变化条件下的增量计算 |
5.2.5 计算参数的确定 |
5.2.6 不同筑坝地区中温度权重的讨论 |
5.3 温度变化时的数值模拟讨论 |
5.3.1 温度突变条件下的膨胀变形试验和现象 |
5.3.2 常规方法的不足 |
5.3.3 当量龄期法的提出 |
5.3.4 假定温度历程条件下当量龄期法的比较 |
5.3.5 当量龄期法的讨论 |
5.4 数值模拟的讨论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恒温试验条件下的分析对比 |
5.4.3 计算模拟的分析对比 |
5.5 原型观测的对比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MgO混凝土室内缓慢温降变形特性的研究 |
6.1 变温条件下变形特性的研究 |
6.2 室内缓慢温降条件的方案设计 |
6.3 室内自生体积变形的试验成果 |
6.3.1 设计条件下的MgO自生体积变形 |
6.3.2 恒温条件下MgO变形特性的对比 |
6.3.3 缓慢温降的自生体积变形计算 |
6.3.4 原型观测的对比分析 |
6.3.5 室内缓慢温降条件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计算分析 |
6.3.6 不同最高温升的缓慢温降试验 |
6.4 度骤降的室内试验 |
6.4.1 现行规范中室内温度突变的试验及其适用条件 |
6.4.2 温度骤降试验的必要性 |
6.4.3 温度骤降条件下预想的试验方案 |
6.4.4 温度骤降下自生体积变形的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长沙拱坝MgO混凝土的应力补偿及裂缝分析 |
7.1 混凝土拱坝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7.1.1 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
7.1.2 应力场的求解 |
7.1.3 自生体积变形的增量计算 |
7.1.4 徐变变形增量的计算 |
7.1.5 初始温度应变增量 |
7.2 长沙拱坝基本模型的建立 |
7.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主要温控参数的确定 |
7.2.2 自生体积变形的双曲线模型在拱坝应力补偿中的实现 |
7.2.3 自生体积变形的有限元计算数值与监测值的对比 |
7.3 拱坝应力补偿的有限元实现及APDL次开发 |
7.3.1 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整体流程框图 |
7.3.2 实时分析的APDL开发及应用 |
7.4 长沙拱坝裂缝的基本情况 |
7.4.1 长沙拱坝裂缝的分析思路 |
7.4.2 长沙拱坝裂缝情况 |
7.4.3 长沙拱坝的现状 |
7.5 寒潮冲击的数值模拟 |
7.5.1 数值模拟的计算工况 |
7.5.2 MgO混凝拱坝的应力补偿 |
7.5.3 寒潮冲击的影响分析 |
7.5.4 长沙拱坝的抗裂性能的讨论 |
7.5.5 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讨论 |
7.6 寒潮冲击的分析和讨论 |
7.6.1 白山拱坝裂缝情况 |
7.6.2 长沙拱坝裂缝与寒潮的相关性讨论 |
7.6.3 现行规范中对于表面保护的讨论 |
7.7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的创新 |
8.3 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务川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运行期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概况 |
1.1.2 务川沙坝的实际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水工结构数值计算 |
1.2.2 反分析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资料整理及回归分析 |
1.3.2 拱坝坝体及基岩参数反演分析 |
1.3.3 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安全校核 |
1.3.4 沙坝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 |
第二章 基于 ANSYS 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数值模拟 |
2.1 ANSYS 简介 |
2.1.1 ANSYS 软件简介 |
2.1.2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 APDL |
2.2 结构有限元理论 |
2.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2.2.2 有限元法在拱坝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
2.3 ANSYS 结构分析简介 |
2.3.1 物体离散化 |
2.3.2 单元特性分析 |
2.3.3 单元组集 |
2.4 碾压混凝土拱坝反分析理论 |
2.5 拱坝坝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
2.5.1 模型建立 |
2.5.2 荷载施加 |
2.5.3 其他几个关键问题 |
2.5.4 后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务川沙坝基本资料整理及回归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坝体总体布置 |
3.1.2 工程等别及标准 |
3.1.3 工程特性 |
3.1.4 工程地址概况 |
3.1.5 工程建设运行概况 |
3.2 大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
3.2.1 坝体外部变形监测布置 |
3.2.2 监测成果分析 |
3.3 大坝变形监测资料回归分析 |
3.3.1 拱坝变形回归因子的选取及统计模型 |
3.3.2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建立 |
3.3.3 多元逐步回归计算步骤及检验指标 |
3.3.4 回归成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坝体及基岩参数反演分析 |
4.1 反演计算有限元模型 |
4.2 参数确定 |
4.2.1 荷载组合 |
4.2.2 材料参数 |
4.3 反演分析 |
4.3.1 反演思路及方法 |
4.3.2 判别标准 |
4.3.3 反演计算工况 |
4.3.4 反演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安全校核 |
5.1 沙坝拱坝应力控制标准 |
5.2 计算过程 |
5.3 各工况结果分析 |
5.3.1 工况 1 结果分析 |
5.3.2 工况 2 结果分析 |
5.3.3 工况 3 结果分析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拱坝应力评价标准的探讨 |
5.4.2 沙坝安全校核结论分析 |
5.4.3 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形监控指标 |
6.1 混凝土拱坝变形过程及转异特征 |
6.2 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 |
6.2.1 拱坝变形监控指标的力学定义 |
6.2.2 一级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 |
6.3 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一级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 |
6.3.1 粘弹性本构模型 |
6.3.2 三维有限元分析 |
6.3.3 计算成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考虑温度荷载的丹江口大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设计地震荷载 |
2 地震反应分析初始条件输入 |
3 动力计算成果分析 |
3.1 坝踵应力分析 |
3.2 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分析 |
4 小结 |
(1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应力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
1.2.2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研究现状 |
1.2.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徐变应力场计算原理 |
2.1 温度场计算原理 |
2.1.1 热传导微分方程 |
2.1.2 非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求解 |
2.2 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 |
2.3 有限元程序SAPTS 简介 |
第3章 龙华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3.1 前言 |
3.1.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概述 |
3.1.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 |
3.1.3 工程概述 |
3.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3.2 基本资料 |
3.2.1 坝址气温 |
3.2.2 混凝土和基岩热力学参数 |
3.2.3 混凝土的徐变度 |
3.2.4 应力控制指标 |
3.3 基础垫层裂缝成因分析 |
3.3.1 计算模型 |
3.3.2 垫层常态混凝土材料参数反分析 |
3.3.3 垫层常态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结果分析 |
3.3.4 小结 |
3.4 大坝施工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研究 |
3.4.1 计算模型 |
3.4.2 施工进度安排 |
3.4.3 温度控制方案 |
3.4.4 计算工况 |
3.4.5 典型坝段施工期温度应力仿真成果与分析 |
3.4.6 小结 |
3.5 温度控制措施和要求 |
第4章 溪洛渡高拱坝混凝土上下层温差控制研究 |
4.1 前言 |
4.1.1 高拱坝温控防裂研究概述 |
4.1.2 工程概述 |
4.1.3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4.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4.2.1 计算模型 |
4.2.2 混凝土强度 |
4.2.3 混凝土、基岩热学性能 |
4.2.4 混凝土徐变 |
4.2.5 坝体应力控制指标 |
4.3 计算工况 |
4.4 混凝土冷击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4.5.1 结论 |
4.5.2 建议 |
第5章 南水北调沙河渡槽蒸养制度对温控防裂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1.1 渡槽施工型式概述 |
5.1.2 预制装配式渡槽温控防裂研究 |
5.1.3 工程概述 |
5.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5.2 有限元模型和计算参数 |
5.2.1 计算模型 |
5.2.2 基本气象资料整理 |
5.2.3 混凝土配合比和强度 |
5.2.4 混凝土热力学计算参数 |
5.3 沙河渡槽施工期温度场分析 |
5.3.1 计算工况 |
5.3.2 仿真分析常用的典型断面和典型点号 |
5.3.3 施工期温度场仿真结果 |
5.4 沙河渡槽施工期应力场分析 |
5.4.1 计算条件 |
5.4.2 施工期应力场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大坝加高试验温度应力仿真计算与原型监测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季节拱坝孔口混凝土温控反馈分析[D]. 王月. 三峡大学, 2020(06)
- [2]充水保压蜗壳结构温度场仿真分析[D]. 吴瀚.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常态-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结构变形协调与工作性态预测分析研究[D]. 沈扬. 天津大学, 2018(09)
- [4]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D]. 徐轶. 武汉大学, 2017(06)
- [5]不均匀基岩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研究[D]. 吴梦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6]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研究[D]. 袁明道. 武汉大学, 2013(07)
- [7]务川沙坝碾压混凝土拱坝运行期反分析研究[D]. 王开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8]考虑温度荷载的丹江口大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 颜天佑,李同春,赵兰浩,周晓明. 水力发电学报, 2011(06)
- [9]考虑温度荷载的丹江口大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A]. 颜天佑,李同春,赵兰浩.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 2011
- [1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应力若干问题研究[D]. 薛城. 清华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