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学科论文,重视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逻辑学具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三重性质,这是逻辑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独有 的特征。数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语言学既是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但它们都不 具有逻辑学这种“三位一体”的学科性质。
逻辑学发展成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以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相 并列的基础学科,是20世纪科学系统演化的重大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 已对此予以确认。后来在该组织发布的“科技领域国际标准命名法”中,更把逻辑学列为一 级学科之首。然而,要真正形成发展逻辑学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实现我国逻辑学所应有的 繁荣,还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逻辑学的另外两重学科性质。
逻辑学是一种系统性工具。亚里士多德曾视逻辑学(他本人称之为“分析学”)为纯粹的工 具性学科,虽然在其学科分类体系中未给逻辑学一席之地,但亚氏已经认识到,逻辑决不仅 仅 是说话辩论之利器,更为重要的是,逻辑乃一切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这个认识是亚氏创建 逻辑学的基本动因,《工具论》中的“后分析篇”开了把逻辑转化为方法的先河。而作为一 种系统性工具,逻辑的价值也绝不仅仅体现在对一些零星规律与规则的运用上。现代逻辑达 到形式化、系统化的极致,是逻辑得以在现代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量子物理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得 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的重要原因。现代逻辑的系统应用,需要一批既精通现代逻辑基本 工具又能把握具体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从而能把逻辑工具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具体学科中去的 “系统转化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当代逻辑工作者继承“后分析篇”传统,对逻辑工具在科 学领域综合运用的元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把握。在后一方面,我国学者 在“科学逻辑”的名义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逻辑学具有人文学科性质。这是指它不仅作为一种人文存在(任何学科都是如此),而且学 科对象本身即具有人文内容。对逻辑学的这种性质的指认,可追溯到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和 中世纪逻辑研究高峰时期的学者,这也是近代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共识。现代逻辑基础 理论的发展,曾一度使消除逻辑的人文性质的观点占据西方学界的主导地位。我国学界也有 不少学者迄今仍坚持这种观点。然而,纵观20世纪后半叶西方逻辑学科的发展历程,随着逻 辑语用学研究的迅速崛起、符号学研究人文层面的蓬勃发展、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 的 兴盛、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拓展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形式理性”的批判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 的作用,人文内容已在逻辑学研究中实现了回归。即使在纯粹的“哲学逻辑”研究上,当代 西方逻辑学界也基本上遵循P·F·斯特劳森的划分,从形式—系统研究和非形式—哲学研究 两 个方向上展开,而正是后一个方向上的发展,提供了分析哲学语境中的“逻辑研究”与胡塞 尔型现象学语境中的“逻辑研究”(这是当代人文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的对话途径。著名科 学社会学家B·巴伯在其名著《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在从“理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的 角 度阐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强调指出了逻辑的基础地位。逻辑学是“社会理性化的支 柱性学科”,逻辑的缺位意味着理性的缺位,这是逻辑学最根本的人文性质。“逻辑精神” 既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要素。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形式理性 是科学体系与民主政治的共同基石。严复曾有如下断言:逻辑“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 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逻辑意识和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新世纪营 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不妨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 因为在克服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序”、“失衡”、“失范”现象,实现社会发 展的动态平衡和有序化、规范化方面,“逻先生”有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我国逻辑学科发展战略应为“一体两翼”:以基础理论层面研究为体,以工具层面 和人文层面研究为翼,努力形成有利于“逻先生”茁壮生长的社会文化生态与氛围,使各种 不同风格的学者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振兴逻辑事业。
这也有利于逻辑学在我国充分发 挥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
标签:逻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