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组织性以及思维发散性的学习工具,自从诞生之日起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之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预习、扩展等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积极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05-01
思维导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是一位名为巴赞的英国学者所创立,也被人们称为心智图,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具有组织以及思维发散性的学习工具,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与社会中各行各业进行融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种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思维相比,拥有着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导图虽然需要在二维平面进行描绘,但其自身是完全可以代表着一个包含诸如时间、空间结构、色彩等等方面在内的多维空间。对于问题的思考、思维的发散以及联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把语言、数学以及创造三者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可以十分高效的将发散性思维予以正确的表达。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注意力程度不高,很容易受到其他不相关事物的影响,注意力的持续时长也相对较短。这就导致课堂上经常性的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课内容的同时也在进行其他的活动。这种注意力分散的行为使得教师实际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这种情形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下:学生自身注意力品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老师的讲课内容死板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自身在会之中就涉及到了信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特点,结构上比较灵活多变、丰富的色彩体系,这些特点都完全符合小学生认知方面的特点。在让学生初次勾画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把图形、色彩等等组成元素向学生们予以介绍。并且需要将绘制中涉及到的色彩运用、关键词创造等等技巧以及方式传授给学生。特别强调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简易化、美观性和趣味陛。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父母、喜欢的水果等,首先可以让他们画出主题图形,然后画出自己想介绍父母的一级分支图形或图示,再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等。思维导图做好后,再边看图边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还可以请同学互相分享分支的导图,在小组中互相评价,选出好的再向全班推荐。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亮点。只要能画出一个分支,或采用了文字、图画、符号等等都要表扬,并在全班展示。有了课堂指导的基础,还可以请低年级的同学用思维导图形式记作业,做周末活动计划等。
二、用“思维导图”学习课文,提升能力
学生进入中年级阶段,由于这年级的学生右脑的空间感、节奏感、整体感念和想象力有所提高,分析课文能力加强。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具体指导的技巧上重在导图中层次的划分,符号的应用;顺序的调整;整体结构的重建;文字归纳、分支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等。
例如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思维导图课运用于:课前预习质疑;课中解疑展示;课后巩固拓展三个部分
课前预习质疑:在上课前,老师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学生可以从作品的作者、国籍、背景,故事的人物、情节,字、词、句,质疑的问题等等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做出个性化的图表。内容可以用图形、数字、色彩、线条等元素表达。
课中解疑展示:可以将“思维导图”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1)把学生按5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和记录员。(2)给他们一级分支的内容,要求从作者、人物、故事情节、感受、质疑五个方面分析课文,并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这一环节先由小组同学拿出预习时的思维导图,逐个向小组成员汇报,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其他同学倾听,记录、删选。最后,由组长带领,记录员记录,把有用的信息、不重复的信息通过一级、二级、三级分支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最后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在此过程中,小组人员互相解疑,最后无法解答的问题画在思维导图上。(3)每个小组选派成员在班上汇报展示,请出班上一名学生作梳理员,也可以由老师担任。在展示时,可以单独阐述,也可以组合阐述,也可以小组成员共同阐述。最后利用学习园地等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互相参观学习,评出最受欢迎的思维导图。
课后巩固拓展:课后,可布置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练习题、阅读有关童话故事的书籍、做读书卡、读书笔记等。
一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把整个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把复杂化为简便、把枯燥化为有趣、把零散化为整合。这样的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做单元整合
小学语文学习中各个单元之前的单元导读都会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予以告知,并且列举出本单元中涉及到的所有文章。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学习观察动物的。分别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等文章,每篇有每篇的精彩,在欣赏文章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习语文的最终还是要学会运用。所以,在学完后,要善于提炼,总结写法。利于思维导图作单元的整合,寻找规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的编排。在单元整合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回顾,并对其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并且可以让学生得到一些知识方面的创新,并可以进一步开发出许多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总结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组织性的思维发散性学习方式,应用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将学生自身的发散思维予以培养以及培养,同时在实际语文教学适当的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与知识点有关的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架构。此种方式自身的优势也就决定了未来在小学课堂上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淑琴.思维导图应用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应用现状问卷调查报告[J].名师在线,2019(13):45-46.
[2]李锦春.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8(29):89-90.
[3]张园,高志军.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以银川X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1):75-77.
论文作者:刘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分支论文; 单元论文; 小组论文; 小学论文; 课后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