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内陆论文,地区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考如何加快陕西经济发展,使得陕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再拉大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时,如何体现党中央提出的加快两个转变的原则,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陕西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林立,还有得天独后的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陕西经济发展必需依托对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坚持“科技兴陕,教育奠基”的战略方针和“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扭住大事,狠抓落实”的工作方针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对这个战略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在战略实施上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我国内陆地区的特点是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尽完善。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东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开放早了好多年,以需求弹性比较大的竞争性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业已形成,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形成了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甚至有些企业在国内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在这种态势下,内陆地区要想跃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打资源牌,求得经济快速成长。
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经济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的必由之路。本世纪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通过实证分析,先后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即一国的优势产业必定是密集地使用了本地密集性资源的产业。也就是说,一国的优势产业应该体现出本国的优势资源特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托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基本理论没有变化。人类对资源的理解大大拓宽和深化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而且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性资源,以及地理位势、收入增长等影响需求的市场性资源。战后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经济的起飞,是依托了石油资源的开发;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就是依托了技术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冷战时期所形成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是利用了独特的地理位势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可以说沿海地区的经验就是利用了地缘优势。开发了技术、人力,和市场资源的结果。所以,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有效经验。
以开放的方式开发当地资源,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可能照搬沿海地区在开放初期曾采用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另外,由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许多需求弹性大的竞争性产品已在国内形成垄断优势。因而内陆地区也不可能再采取重复引进的方式,开发同沿海地区相类似的耐用消费品等竞争性产品。但是,沿海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已从最初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发展到现在“内联外引,培育市场”的新阶段,一些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向国际性跨国公司转变已经初见端倪,急需联合内地企业形成规模优势,一方面奋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保住国内市场。而内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又恰好需要以名牌产品为契机带动企业技术改造。这在供给市场上形成了规模互补性;二是沿海地区多年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已经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又特别丰富,在要素市场上又形成了区域互补性。
二、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是内陆省区实施“两开”战略的四大举措
如何实施“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我们提出“四换”作为陕西实施“两开”战略的四大举措。
1、以资源换技术,建设技术密集型的资源基地。 传统的理论把资源采掘归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随着资源开采的成本逐渐上升,采掘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采掘过程中利用先进技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运用科学技术不仅可以降低资源开采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做到不浪费资源。为此我们宁可闲置自己的生产能力,甚至关闭自己的小矿厂、小煤窑,也要引进具有先进采掘技术和管理的企业来开采资源。
在资源开采中,坚持资源开采、流域治理与环境保护三统一。过去我们资源开发的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资源开发是矿产部门的事情,流域治理是农业部门的事情,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现在搞市场经济,就得依靠法律和政策,做到谁开采,谁治理,谁保护。要做到这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小企业是无法与技术先进、经济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大企业竞争的。
2、以产权换资金,加速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 内陆地区经济不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不活。现有的企业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要使得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从企业管理体制考虑,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贯彻。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理顺产权关系,形成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向国内外出售国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是理顺国企产权关系。培育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出售国有企业产权换回大量的资金既可以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也可以有利于产权市场的建立与完善。陕西省在’96香港经贸与投资洽谈会上成功地出售了渭河电厂部分股权20年收益权和出售西临高速公路的20年经营权,分别换回了27.54亿元和3亿元资金,可以说是以产权换资金的成功实践。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外资让其流向基础产业,原来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可能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3、以市场换项目,推进企业产品换代产业升级。 内陆地区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产品技术水平低。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决不能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搞重复建设。
国外跨国公司海外发展战略一般有三个阶段:即出口、投资、技术转移。出口阶段其产品的技术水平比进口国吸收技术的能力要高,其产品在进口国形成市场需求后,跨国公司开始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建厂。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把技术、资金和管理结为一体来投入东道国的。等到东道国完全具备了该技术的开发能力时,跨国公司就采取技术转让的形式。所以通过国际技术许可证买卖的方式引进的技术往往是国际上即将淘汰的技术。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已经具备了吸收当代国际竞争性产品技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外资特别是鼓励跨国公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投资。那种引进国外已经淘汰或即将淘汰的技术和产品的观念已经不适合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我们要敢于让出市场来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换代产品项目,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保护民族工业的观念,这就是发展民族工业,培育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才是真正地保护了民族工业。否则,我们的国有企业就要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4、以存量换增量,实现产业重组优化。 内陆地区经济不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结构不合理。以陕西来说,表现在以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太少。但是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投资形成的大量生产性固定资产却普遍闲置,这对资本缺乏的内陆省区来说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我们提出以存量换增量的概念就是通过名牌产品企业或技术资本等优势企业对缺乏优势的企业进行托管、兼并。在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产业新的重组。在投入少量资本或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把现有的存量资产盘活成增量资产。我们打破了条块管理体制,推行了企业跨地区、跨部门之间资产重组,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陕西彩虹电子集团先托管进而收购西安无线电一厂,以及我们成功地把陕西长岭股份有限公司与黄河机器厂组建成长岭黄河集团就是出于盘活劣势企业存量资产的考虑。
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政府出面协调让优势企业兼并或托管劣势企业是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须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说,政府是国有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者,政府行使其所有权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最终处置是天经地义的。政府任命的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对企业仅拥有经营权,当然企业法人代表可以对企业资产处置有建议权,但最终决策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企业法人代表或企业职工。在政企分开后,政府可以把其拥有的资产处置权授权给企业集团或投资公司,授权后如果发现被授权方不能保证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政府还可收回资产处置权。从实践上来说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对企业缺乏机制上的约束,虽然企业领导违法或犯罪有法律制裁,但对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制约、监督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企业法人代表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于企业产权的交易、资产的处分等重大问题如果政府不拥有决策权,那么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中,势必出现所有者缺位,企业的经济行为处于无约束状态,这不是企业改革的目的。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换举措”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四个侧面,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互相割裂和对立起来。如市场可以换项目,也可以换技术,资源不仅可以换技术,也可以换来项目和资金,但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中,工作的基本取向和侧重点有所区别。在具体工作中,要全面分析,争取一个项目引发多重效应。
三、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富省变化,科技强省向产业强省变化,文化大省向旅游名省变化是陕西实施“两开”战略的三个重点目标
陕西在实施“两开战略”、运用“四换举措”中,我们必须树立“抓大事、抓落实”的工作方针,抓住影响区域经济的几个新的增长点。根据陕西的资源特点,我们要在自然资源的开发,科技资源的利用,文化资源的转化三个方面要有所突破,促进陕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1、建设以资源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基地。 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富省变化。在资源类产品交易中有一个特点,即未经过深度加工的资源在交易中其需求弹性很低,也就是说,市场需求有一点点的减少,将导致价格下降很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初级产品交易条件恶化,需求弹性逐渐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不搞深加工,不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长期下去,为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过度开采和掠夺式经营,最终导致“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出现。所谓“贫困化增长”,就是产出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低于相对价格的下降而带来的收入减少,简单地说就是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产出增长速度。
围绕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建立支柱产业,地方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在资源的深加工上,各地在生产规模、技术条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出现一窝蜂上马,造成规模小,技术低,质量差,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的情况出现。我们在建设陕北能源和化工基地中,就注意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油、天然气化工建设相结合,煤炭开采与煤化工、火电建设相结合。同时推出了开发、建设、环保一体化政策。只有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做到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得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富省变化的战略目标。
2、加大技术创新步伐,促进技术资源向产业渗透, 变科技强省为产业强省。陕西有近千个科研单位,有独立开发能力的国家和部属乃至一些重点院校所属的科研单位400多家,在校硕士、 博士研究生近万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人才近几十万,具有很强的综合科技实力,但是为什么陕西的产业发展非常弱呢?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在产品开发上投入不足;二是科技向产业转化的开发人员比例太低;三是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鼓励技术创新。为了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我们几年前就提出了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目前,带内的西安和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杨陵农科城,咸阳电子工业区以及渭南经济开发区等六个开发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此以外,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和计划,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专门研究科技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开发转化的政策、法规和重大科技转化项目的立项等问题;建立了科技投资风险贷款基金;省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以“创名牌、大公司、大集团”为目标的“1851”计划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大事,陕西这个科技强省就能实现产业强省的目标。
3、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变文化大省为旅游名省。陕西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大省,历史文物遍布全省,民俗文化享誉中国。发挥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对振兴陕西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能促使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通过组织客源,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发挥对外交往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媒介作用,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优势产业来抓。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业是冲突的。我认为把保护文物与利用文物发展旅游业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狭隘的文物保护观。把文物埋在地下是被动的保护,开发文物是主动的保护。当然,我们不能不讲科学、不顾条件乱开发,要把文物开发与保护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当地产业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综合起来,统一规划;分段实施,滚动发展。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陕西的民俗文化特别丰富:陕北的大漠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闻名遐迩;陕南秦巴山区的巴蜀文化使人留连忘返;关中平原的汉唐文化称著于世。在开发这些民俗文化资源中,要突出娱乐性与参与性,但要防止民俗文化庸俗化的现象。
目前我们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与东部沿海旅游发达地区的合作,把陕西的旅游资源纳入国家黄金旅游战略总体资源中,使得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第二,进一步搞好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景区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发挥民间对民俗文化的投入积极性,形成文物观赏、自然风景以及民俗文化为一体的陕西旅游板块。第三,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把旅游与经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第四,下决心抓好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工作。要坚决打击坑骗游客现象,制止旅游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要抓好社会治安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游客人身安全。教育市民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提升陕西整体形象。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把陕西这个文化大省建成国际著名的旅游名省。
标签:陕西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陕西旅游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陕西文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