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李庾南成长规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规律论文,李庾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她学历不高,1957年高中毕业就走上了教育的舞台;她没有行政职务,至今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然而,她执著地追求,顽强地拼搏,不断地超越,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育科研实践,创立了效果显著、影响深广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她就是我们身边的典型——江苏省名师:李庾南.
而今年过七旬的她,却依然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仅上课,而且担任班主任,一干就是五十多年.这样的女性教师不多,过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斯霞,现在呢,南通市启秀中学的李庾南也是一位.
研究名师,研究名师成长的规律,不仅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方向,而且特别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名师李庾南的便利条件
1997年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学科任教,当年便拜李庾南老师为师,认真学习李庾南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启秀中学数学学科在李庾南老师的带领下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多年来,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我从李庾南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李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如下几点:
第一,执著地追求,顽强地拼搏,不断地超越,多年如一日,专情于教育科研实践.我到启秀中学参加工作时,李老师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著名的特级教师,然而她每天都是那样的在学校早起晚归地工作.熟悉李老师课务安排的人都知道:李老师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一二节.几十年来这样的安排非常便于她的教科研工作.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她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十小时.“教师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这句话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很彻底.
第二,李老师的课堂随时随地对每个人开放.这是李老师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听过李老师随堂课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她的平常课堂教学跟公开课一样精彩!经常有从广州、陕西、浙江等地的教师团体慕名而来向李老师学习,邻近的就更不用说了.我听李老师说过:她在全国各地借班上的公开课不下200节,为宣传、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尽管每节课都上过好多次,但是她的每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她反对“年年卖旧货”的机械重复式教学.对她的课堂教学,我的体会是:一、课程内容安排非常科学合理、很独到;二、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很强,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对话、有见地的表达充满整个课堂;三、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很艺术,很富哲理.整个课堂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度过;最后,李老师的课令人回味,不经意间把人带回到自己的中学时代.
第三,李老师主持教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成果.包括承担的省级课题活动,每年暑期教师业务专题培训,开学后每两周的学科教研活动,专题报告等等.长期以来我也一直参与到李庾南课题研究中去,感到很充实,课堂教学理念与水平有很大进步.笔者也多次参加教学比赛并获奖,先后发表论文近十篇.
最后,李老师对徒弟的关爱.李老师在全国各地讲学,徒弟也很多,李老师非常关心他们的成长.正是十多年在李老师身边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让我有幸聆听李老师课堂的精彩,让我有信心、有能力来研究一代名师李老师的成功经验.
二、关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在李老师身边工作的同事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常常被人问起什么是“自学·议论·引导”?是不是课堂上分几大组,几个同学在一起交流讨论就是“自学·议论·引导”?这些疑问之中不乏存在种种误读、误解.
2006年5月在苏州大学做硕士论文时我也遇到这样的事:苏南地区几个读教育硕士的教师围着我问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教学法?其实他们通过媒体、学习等手段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而是反问他们对这一教学法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谈谈自己认为的样子.接着给他们看了我做案例分析时所选的一节课:2006年李老师为中国电视师范学院拍摄的《名师李庾南诠释新课程》课堂教学实录中的一课:课题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李老师课堂教学非常精彩:她总是面带微笑,思路清楚,表达准确,语言严谨.本节课沿袭李老师多年来一贯的教学风格,充分体现她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是一堂非常值得分析与研究的示范课.几位教师看完课堂教学实录个个兴奋不已,感慨很多:原来这就是“自学·议论·引导”!他们有的说这个班学生太活泼了,课堂太生动了!有的说这样的课对教师的要求也太高了,放开来让学生去说,对老师的教学机智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有的说这一节课什么时候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时候让学生举例探索,什么时候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非常自然……李老师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不凡的生命力,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和认可.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教师是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教育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和思考,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1]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育方式的改变,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但是,改革最终不是发生在课程材料中,不是发生在管理部门的办公室里,不是发生在研究报告里,而是在真实的课堂上.”[2]
因此,十几年来我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和理解有如下两点:
(1)它是顺应教育教学法潮流并引领教改方向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多轮教研实践中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并且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价值和可贵之处,首先表现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教学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教学领域的较为全面的、带有根本意义的一种创新.因为,它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是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穷究.[3]李老师的这项研究的价值和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应和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同时推动着课程改革的进展.课改要改课,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一个带有实质意义的环节和阵地,课堂教学不改,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标难以全面地实现.朱永新教授认为:“她所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我所关注的国内十余种著名教学流派中比较成熟的一种.”[4]
(2)它是建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之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教学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笔者试图将李庾南老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酝酿期(1957年-1978年)、形成期(1978年-1990年)、发展期(1990年至今).[5]而她所建立的教学法也随之发展更新,并在各个重要科研课题的指引下趋于成熟,赋予新的内涵和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教程要服从学程,教学要从学程出发,教师要研究学程,导进学程;主体性的教育要聚焦在学生的学力上,而学力则是一种良好的能力状态、能力结构和能力品质,学力概念的引进和确立,使教学的指向更为明确和集中,教学的价值更为凸现和落实.“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既有理论支持,又富含和发展着教育理论.”[3]教育专家成尚荣很精辟地概括“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每个关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节点.笔者在研究早期和最近的课堂教学实录时发现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如早期(1980年-1990年)李老师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和“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后期(1998年至今)李老师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更加灵活地进行“自学、议论、引导”的环节与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充分表明李老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因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
三、名师成长规律初探
从1978年至今的34年中,李老师倾情于学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一研究历经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创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主体性教育研究”,“学生学力的形成及其发展”六个阶段的研究;经历了由数学学科到各学科,由初中到高中,由校内到校外的推广研究,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及时推广.[6]
1.酝酿期(1957年-1978年)
在这一时期里,李庾南高中毕业走向教师的工作岗位并经历多年勤奋、刻苦的教师生涯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教学水平不断进步、发展.此时的她把教师职业看成一个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
“我是1957年高中毕业,在启秀中学走上教师岗位的,教了两年数学,后来学校又缺少外语老师,我又教俄语了.我送走了好几届学生,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再回头教数学,中间还兼教过生物.但是无论教哪一门课,我都认真对待,都向全校开过公开课.我把它当事业来做,我就要钻研,就要奉献自己的精力,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
“开始走上教育岗位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饭碗,觉得很不容易.我这样的一个家庭出身能够做一个中学教师,确实太不容易.更主要的是我能负担两个妹妹上学和负担我妈妈生活,所以我把它当做一个职业一个饭碗.我想得比较多的是要站得住讲台.我很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每天早到办公室扫地,帮他们倒茶,向他们借笔记看,听他们的课.我只想捧好这个饭碗,永远拥有这份职业.尽管我进步很快,但思想境界不高,只是当了一个合格的教师.”[7]
渐渐地李庾南老师在教师的舞台上成为领导、学生、家长、社会欢迎的合格教师.
2.形成期(1978年-1990年)
“随着在教育岗位上时间的流逝,我对教育事业逐渐有了感情.尤其是培养了学生,学生毕业出去之后回来和我交流,许多事情我自己都记不住了,但学生都记得很清楚……在学生给我过生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们都记得李老师的话,都牢记您对我们有声和无声的教诲,那就是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是要有追求的;不管在哪个岗位,哪怕是站柜台,我们都是佼佼者.”
“在这许许多多事件中,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只是一个饭碗,它是培养人的.学生是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而且在和他们的交流当中,不单是我教育他们,我也受到了教育;我帮助了他们,我也得到了提高进步.所以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事业.”[7]
在这段时期里李老师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改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渐渐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感情,发现教师工作是一项事业.而要将事业做好,是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她逐步参加课改研究,1979年-1985年,承担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项目“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实验”,1985年至1990年,承担江苏省“七五”重点科研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1989年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1990年专著《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出版.这标志着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完全确立和形成.
这段时期里,李庾南的课堂教学特点是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发挥到至高的境界,并在全国推广普及.此时的李庾南老师是受领导培养、重视,学生欢迎、尊重,家长爱戴、信任,社会满意、赞誉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优秀模范教师.
3.发展期(1990年至今)
“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备课,怎么上课,怎么辅导,怎么出试卷,这是教师应掌握的技术.你如果能够针对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应掌握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之中,你根据课堂随机的事件,根据随时发生的情况,能够巧妙、灵活、高效地去应对,取得好的效果,那你的教学技术就变成了教学艺术.”
“我一直遗憾没有念过大学,但是我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大学讲坛,还曾到全国20多个省市上课、讲学(只剩下台湾省、贵州省没去讲学),而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人不能白活一辈子,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得到了最大的实现.”
“我的最大成功是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也是教师职业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实现.我的职业是教师,虽然我不是把它当职业来看的.我在教师的岗位上,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职业功能.教师的职业功能是什么呢?就是育人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我通过自己的劳动,使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走上一条光明大道,我觉得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我一直坚信,不只是专家教授,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迹.”[7]
这段时期李庾南老师的教学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早已把教学当成一种艺术去追求.她先后承担江苏省“八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省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学程导进技艺研究”,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数学学习与教学原理研究”,省教学研究课题“主体性教育研究”,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名教师专项课题“初中学生的学力及其发展”,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第6期)“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价研究”,出版100多万字的7部专著:《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初中代数教学结构》、《初中几何教学结构》、《李庾南教数学》(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三册,《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等.
这段时期里李庾南的课堂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机制.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的主导因素是主体性,创造性教育的前提条件是主体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主体性,现代化人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主体性,所以要着力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两全一主”教育环境,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参与.
“不一定考上清华、北大才是成功.不管他出身如何、个性如何、智力如何、潜能如何,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的心里有一片阳光,这就是教育的成功.”这是她任教几十年的基本理念.启秀中学校园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73岁的李庾南就像这棵树,很老,却依然茂盛、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