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桥[1]2001年在《叁进式住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住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住宅建设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工程任务。住宅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工程量为社会工程总量的50%~60%,住宅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用地紧张的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业人口会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中的一员,加上原有市民居住条件需要改善,预计今后每年我国城市中将新增住宅面积在4亿m~2以上。因此,住宅建设中节约用地的意义非常突出。 “叁进式”住宅是一种进深大、面宽小的住宅类型,节地效果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叁进式”设计手法在多层、小高层(8~12)、高层住宅中的应用规律,希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实情的城市住宅发展道路。
章静[2]2004年在《南方地区东西向住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建设开发的特点已逐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因此,“以人为核心”和“可持续发展”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原则。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东西向住宅在南方地区的可行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将其进行推广的价值,并针对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对东西向住宅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提出本文研究的起因、范围、目的、意义及南方地区东西向住宅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影响住宅朝向的各因素(包括热舒适性、精神心理、生态环境等);第叁章分析了东西向住宅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景观、地形地貌、小区内聚围合等)在南方地区的适应性;第四章提出了解决南方地区东西向住宅防热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构造设计等)措施,以解决东西向住宅在南方地区存在的最大障碍;第五章列举了南方地区东西向住宅的一些实例;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东西向住宅在南方地区存在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并展望了住宅建设发展的前景。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景观,创造充满关爱的居住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质量,同时兼顾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节约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提出住宅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地、科学地利用自然条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通过具体实例和建筑技术理论分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纠正人们长期以来对东西向住宅的心理偏见,也有利于指导南方地区住宅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朱永梅[3]2017年在《板式高层住宅户型可变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宅户型的可变性设计是当前户型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板式高层住宅在当前的住宅建筑中占有较大比例。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及户型设计当前面临的问题,总结了住宅可变性设计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层住宅可变性设计的需求规律。针对板式高层住宅的特点,确定了户型可变性设计的目标,提出了基于SI理论的板式户型空间可变性设计的方法;本方法按功能将户型空间划分为功能空间、辅助空间和附属空间叁个部分,明确了板式高层住宅体系中的支撑体和填充体,并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及实现的技术措施;在支撑体的设计中,着重论述了结构体系的选择、设备管线的处理、空间尺度的确定、单个套型支撑体的方案设计、整个住栋支撑体的组合等;在填充体的设计中,着重论述了利用填充体进行空间划分的手法、厨房卫生间的解决方案等关键性问题;在解决板式高层住宅支撑体与填充体的协调方式问题上,文章论述了模数的协调和填充体构件的部品化两种方法;文章还就板式高层住宅户型可变性设计的相关影响因素做了阐述;文章最后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通过实例加以验证。本文从板式高层住宅居住者的可变性需求为出发点,系统性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对于传统的设计理论是一种补充和创新;将SI理论应用于板式高层住宅是该理论应用上的创新和发展,将板式高层住宅空间按功能进行划分则是针对SI理论实施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二者是一种技术上的承接关系;论文中这些技术方法、手段也可以供其他类型的住宅体系的户型设计以借鉴和启发。
何熹[4]2012年在《闽粤条形民居自然通风的量化分析及现代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源于对自然的适应。自“掘地为穴,构木为巢”起,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在资源和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民居形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类密集建造的条形民居,其形式为单开间,垂直于街道或河道向纵深发展成条形平面。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及交通问题,往往穿插几个很小的天井,发展出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方法。条形民居向高处扩展成四、五层的建筑集群,密度极高,对节约城市用地非常有效。本论文通过对闽粤地区条形民居的通风策略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其适应气候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集合住宅设计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气候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条形民居跨越了闽海、客家、广府叁个不同的文化区,而广泛存在于湿热地区,适应着共同的湿热气候。指出通风是建筑适应湿热气候的最重要措施。2.以实测数据及软件模拟从风压与热压通风两个方面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的条形民居组群及单元的通风方法。组群层面主要以庭院、街巷组织通风;单元层面则依靠内部巷道、天井组织通风,并通过坡屋面的高低组合引导风的走向。持久而稳定的热压通风不论是组群层面还是单元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3.寻找传统的条形民居与现代集合住宅设计的契合点,从组群及单元的层面探讨传统民居通风方法的现代延续。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①以条形作为类型划分的条件,探讨跨越不同地域文化的条形民居组群及单元的存在形式及其应对湿热气候的方法;②通过实测及软件模拟,定量分析并总结民居的通风方法;③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结合,探索延续传统的新方法。
马文华[5]2013年在《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里,关中传统民居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关中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中地区厦子房“房子半边盖”这种建筑形式是关中传统民居的一大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是受到关中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而形成的,它所呈现的是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但是,近些年“房子半边盖”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面临衰败和消亡的危险,如何抢救性的保护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如何发展和传承这一特殊的地域建筑文化,是我们当代每个建筑师的使命。本文以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为研究主体,以实地调研—成因解析—生态解析—提出发展与传承策略为研究思路,以查阅资料、入户调研、照片拍摄、与人互动交流为研究方法,运用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对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把现代建筑技术以及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房子半边盖”中去,总结出适合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本文共分七大章节。第一章:绪论,对课题选题背景、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现状与水平以及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概念性的论述。第二章:对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关中传统民居进行阐述。第叁章:对关中各个地区“房子半边盖”进行调研分析,并且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第四章:总结出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受到哪几种因素影响而成。第五章:对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的建筑空间、营造技术、热工性能叁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第六章:提出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的发展原则和传承策略,并且建立起绿色生态民居模型,从而指导关中民居建设。第七章:结语,对关中地区“房子半边盖”进行总结与展望,并思考论文中的不足之处。
黄永健[6]2014年在《东楮岛村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题以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东楮岛村的海草房为典型个案,通过对村落沿革、建筑形制、营造工艺、起居文化、生活习俗、室内陈设与家具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阐释海洋文化和渔村起居文化对海草房营造法则的影响。选题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民艺学、古建筑测绘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海草房建筑结构和东楮岛村的历史人文境遇。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海草房营造工艺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以苫作、石作和木作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具有地域性匠作特征,体现了胶东地区民间技艺的审美特质。苫作技术是一门古老的营造法则,选择海草进行屋面苫作亦是渔村文化的特殊显现形式。因此,研究海草房的苫作手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从这门技艺的传承脉络中能够获得具有民族精神的手工文化价值。研究海草房营造工艺所具有的手艺原理和人文思想,亦将为我国现代建筑营造技术和规划设计带来借鉴意义。研究东楮岛村落的海草房营造法则和传统村落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东楮岛村这类具有悠久历史和起居文化的传统村落,业已濒临消亡。因此,本文认为以东楮岛为代表的村落是我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宝贵遗产,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提出保护传统海草房民居建筑的观点:既不可割裂历史一味求新,更不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般对待,探寻彼此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应该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海草房营造工艺进行研究:空间结构与功能、海岩石料墙体制作、木作工艺和苫作手艺,并根据每个营造环节提出以下观点:第一,东楮岛村传统海草房建筑空间符合北方民居宅院的营造原则,以四合院为单元纵横有致的构成聚落形态。为了适应叁面环海的岛屿生活域境,海草房的空间营造必须满足渔业生产和依海而居的“宜用”原则。此外,山东地区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对村落居住空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东为大”、“正房”、“子山午向”等礼制空间观念充分融入到营造思想之中。海草房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往往带有浓郁的伦理特征和礼制原则。第二,海草房石作用材具有显着的海洋文化特征,毗邻桑沟湾海域的大量海岩被开发使用,成为建筑的主要原料。石匠们按照建筑用材的规格处理墙体石料,用简陋的斧凿钉锤修整石料。置身于东楮岛村中心地带,东西横向排列的北街、中街、南街,与南北交错的西街形成村落布局整齐的规划效果。每一条古街的趋势笔直宽敞,矗立两旁的海草房建筑山墙彼此紧紧连接,使村内多年以来没有出现其他街道或者胡同。这类村落布局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的排列和营造方式,而东楮岛村民称海草房山墙连接的方式为“伙山”或“接山”。海草房建筑墙体的表面很少有装饰,从海草屋面到“墙根”一切皆“取法自然”。海草屋面的修饰唯有梳理和压脊,而墙面依靠石料组砌形成的自然纹路,朴实自然是海草房建筑的审美特征。不过,通过细致的测绘和观察,在墙体表面也可以寻找到一两件具有功能的装饰附件,如“盘子”、“驴马桩”、“门窗口饰”等等。这些依附于建筑的构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美的修饰,还具有满足生活起居过程中的使用价值。第叁,海草房建筑体系的承力结构以石作为主,屋面结构以苫作为主,木作仅占较小的比例。海草房的梁架檩脊结构属于大木作,其余皆为不承重的小木作,诸如门窗、隔断、家具等。然而,海草屋面形态却完全由木作构成,更重要的是,木质材料专门作为海草房建筑受力结构的承上启下部件。东楮岛村木作匠人流传着这样一条原则,木作结构在建筑中的作用就像鱼的骨骼,连接所有功能和结构部件。海草房木作系统包括“好汉子”、“八字木”、“脊梁杆子”、“印”和“腰杆子”,这是在民间传播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匠作术语。作为一种技术语言,尤其是相关受众起居生活的符号模式,应该具备两种传播的途径。首要途径是在匠人中达到通识,荣成地区民间匠作在木作体系内的称谓具有地方性或乡土性的特征,同时亦具备整个山东甚至北方区域的营造色彩。匠作需要“则例”,即通用的标准,能够论证标准的语言概念符号必须明确、易懂、通用,甚至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这种情况在现代建筑语言模式里相当普遍,无论是水泥混凝土搅拌作业,还是钢筋焊接技术工,在机械化施工过程中必须贯彻建筑力学、结构部件或物理化学安装概念的标准术语。同现代建筑相比,传统建筑语言在标准和术语的界定上更加强调本土性和民族性。第四,东楮岛村海草房的屋面廓型呈不规则曲线状,屋脊处两端高耸,脊线以下弦弧形为轨迹,远看整体线型的结构流畅自然。若选择不同视点观察,以东西山墙的侧面为观察视角,屋面为等腰叁角形结构,尖耸直上;以南北轴线为观察视角,屋面为圆弧曲线稍显下垂结构,且具有明显大于墙面高度的比例关系。此外,坐北朝向东南方向的传统海草房整齐划一,依序排列在古街道两旁,彼此屋面连贯成一体,组成节奏感极强的曲线波动,显现出胶东渔村建筑特有的形式美感。荣成地区传统匠作称这种屋面的制作方法为“苫房子”,即苫作,匠人拉海草作为房顶的主要材料,利用手工梳理、挤压、拍实,形成“人字坡”状的特殊屋面结构。苫作手艺是海草房民居建筑营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创造出屋面优美自然的曲线形态,而且是建筑“避风雨”、“御寒暑”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东楮岛村海草房是山东沿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式,它既是我国传统营造工艺的技术成果,亦是本土海洋文化的物质显现。海草房建筑营造以其特有的空间功能规划、布置经营观念、选材用料原则、工艺传承经验等内容,显现出渔村文化和乡土社会的审美思想。山东民居营造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考工记》到《齐民要术》齐鲁文化重视对各类科学技术进行理论总结,形成规章制度延续至今。山东民居融合大江南北的历史风格,其空间形制、建造技艺、尺度比例、结构装饰等营造细节皆以义理为垂范,蕴含深厚的礼制文化底蕴。通过调研发现,东楮岛村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现代生活方式与承继传统文化的矛盾。渔民的后代们建立了现代生产关系,加快了村子起居生活的节奏。具备远洋能力的大型机械渔船代替了“赶小海”的小舢板;采用复合养殖方式生产海参、海带、紫菜等产业代替了捕捞野生海参、扇贝和海草;以家族或个人进行渔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被集团化、公司化、链式作业所替代,老村落后的设施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城乡差异的减少,促使村落格局和原住民状况发生变化;村内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力流失问题严重;地产业的浪潮强烈冲击着环海小岛,土地开发利用策略迫使传统建筑走向被拆除的命运。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东楮岛,也是我国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的生存威胁。论文最后章节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以东楮岛村的保护和发展为例,探析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客观矛盾提出解决方案。
许岩[7]2010年在《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型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大量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采用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实体解剖与区域比较的方法来阐述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居住形态历史演进。旨为对关中民居院落型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论文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大量的调研资料和专着查询整理清楚关中的地理、地形、文化特点以及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的关中居住建筑发展简史。第二部分通过对关中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的文献考证,以此为切入点,总结了影响关中民居形成的因素、关中民居的分布,接着进一步剖析关中民居的基本特征、建筑单体构造和院落基本组成。第叁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结合古建筑构造类的理论专着,并对调研的古民居进行实体剖析;对比其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实际构造,包括其木构架类型、楼层构造,墙体构造的几种类型、屋顶类型和局部装饰类型等进一步归纳、整理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型制特征。接下来的第四部分在对单体建筑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后,更进一步地解剖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组成部分的分类构造类型、建筑材料组成与施工工艺,最后也对关中民居所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进行了重点归纳,实地调查结果与专着文献相印证,总结其使用特性,加工方法等。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住宅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对关中地区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农村住宅项目分析,初步探索地域特色新农村的建设方法。论文的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建设地域特色新农村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有关中地域特色农村住宅的相关建议:并对农村新乡土住宅的单体设计作出新的构思,提出了参考的方案和设计原则。并分别对解决关中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
郭云香[8]2011年在《中小户型居住空间的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高速化。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已经进入了黄金时期。目前我国居住空间建设正处于从温饱向小康,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的重要阶段,由于城市人口剧增、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人口数量减少、家庭结构变化、土地资源匾乏和城市房价持续攀升等原因。我们应当提倡环保节能的居住方式,国家应该科学制定能更好适应我国国情的居住空间面积并有意识地宣传引导开发商加大此类产品的开发比重,使消费者乐于接受这样的产品。但是对于个人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空间舒适度和个性化的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了,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居住者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过去的居住者迁就居住空间,而是转变为要求居住空间去适应居住者。保证和提高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性、适用性、舒适性是居住空间设计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的范围、方向和相关概念;然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历程进行介绍,对其经验进行总结,表明了发展中小户型居住空间的可行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接着从相关因素开始分析,认为居住的本质、居住者的心理、当前城市主要家庭结构类型、资源的稀缺,房价的攀升等因素是影响城市中小户型居住空间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之,重点分析如何对我国城市中小户型居住空间进行设计,从城市中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原则出发,从各个功能空间入手,深入探讨城市中小户型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出当前中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的原则,并指出中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几大要点:起居空间、卧室空间的紧凑,厨房空间的简化,卫浴空间的完善,学习空间的必须,储藏空间的必备,飘窗空间的巧用,以及阳台空间对于住居生活的重要。
曾晓丽[9]2013年在《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别墅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是现代城市中的高端宅居,也是人们冲出城市禁锢、回归自然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别墅庭院景观,既是别墅项目关注的重点,也是作为区别于一般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探求别墅庭院景观的风格与趋势,寻求现代人所追求与崇尚的理想居所环境,打造展现中国、符合国人的生活理念,乃至于能作为世代传承的经典别墅庭院景观作品,是现代别墅庭院景观设计与研究的业界人士的关注焦点,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是以自然与生态、人本需求、地域文化为前提的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通过文献资料集萃、典型案例研析、历史比较、实践应用检验等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做出相关概念的研究与解析,明确研究范围。其次,对国内外别墅庭院的发展做简要的概述,着重对我国传统别墅庭院和现代别墅庭院的发展进行脉络的梳理,分析传统别墅庭院与现代别墅庭院的演变以及总结景观营造启示。之后,通过大量案例研究,选取部分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及设计特色,总结出不同地域代表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所在之处,拟撷取其精华为集中研究和充实地域风格的现代别墅而开阔视野作为攻玉之石。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进行解读,重点分析其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的影响因子及定位,并归纳总结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最后,论文结合实践案例——西安曲江公馆某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西安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的内涵表达、景观要素的营造、设计手法探索等,挖掘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的景观元素表达的实践应用与研究结论验证。本文通过对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的研究,探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研究的景观表达素材和设计手法,希冀对今后的现代别墅庭院景观、现代居住区景观、独立式住宅景观、新农村景观等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笙真[10]2011年在《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陕西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民风淳朴,人民个性鲜明。而作为庇荫这些子民的关中民居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逐渐形成西北高原上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关中民居做为中国西北地区特色建筑有着辉煌的历史,但作为现代地域文化中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建筑,将其空间中精髓溶入现代建筑体系中成为当代建筑创造者的使命。本文以关中民居院落空间为研究主体,从关中传统民居形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脉络因素和建筑风水等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关中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特点。通过对关中不同地区民居聚落的调研走访,从中归纳和总结出关中地区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初步提出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现代演化创作思路,对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在当下建筑空间中的不适之处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为何研究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本因,以及由此所构建的框架。第二部分,对关中民居的总体特征及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对关中地区院落空间的处理手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部分,此章为本文的重点;将调研的成果按照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和总结,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关中民居院落空间的普遍特征结论。第五部分,以红星巷·七贤府、曲江凤凰池民俗街项目为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在当下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叁进式住宅设计研究[D]. 赵明桥. 湖南大学. 2001
[2]. 南方地区东西向住宅设计研究[D]. 章静. 湖南大学. 2004
[3]. 板式高层住宅户型可变性设计研究[D]. 朱永梅. 安徽建筑大学. 2017
[4]. 闽粤条形民居自然通风的量化分析及现代应用[D]. 何熹. 天津大学. 2012
[5]. 关中民居“房子半边盖”调研与发展研究[D]. 马文华. 长安大学. 2013
[6]. 东楮岛村海草房营造工艺研究[D]. 黄永健. 山东大学. 2014
[7].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型制研究[D]. 许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8]. 中小户型居住空间的适宜性研究[D]. 郭云香. 太原理工大学. 2011
[9]. 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研究[D]. 曾晓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10]. 关中民居院落空间形态分析及应用[D]. 孙笙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