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品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遵照新课标要求身体力行,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往往是收效甚微。因为,在思品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这些问题:(1)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适应不了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科技、信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需要老师给以引导。而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即使有的教师有改革意识和设想,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以提高考试成绩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表面阶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还较为普遍。(2)思品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在教育现实中,很多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思品教学,还停留在“统”字的教学理念上,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地强加给学生。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3)现实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给思品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面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事例,会产生困惑和质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思品课上的正面教育。(4)思品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由于部分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为低下,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如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许多家长却要求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思品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品课教学的实效。面对思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改尝试。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思想品德教材所阐述的是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长期以来,思品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厌学,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思品课的价值观念定位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不是做学生学习的“统管者”,而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转变角色,加强引导。在教学思路上,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转变过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首先,在教学中,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探讨教学问题。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立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身教往往重于严教,我们应该有理想,有感动,有热爱,有激情,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的潜动力。
三、锐意创新,改革教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思品教学中,我们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客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一方面,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吸引心、眼;妙用漫画,寓教于乐;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开拓视野,延伸课堂等。另一方面,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
四、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篇小论文。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时,主要是抓“近、深”两字。所谓的“近”指认真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问题,“深”则是指引导学生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要有—定的深度。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谓的,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
论文作者:宋庆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品论文; 的是论文; 能力论文; 角色论文; 传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