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医科院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黄明毫
(广东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湛江)
摘 要: 近年来高校频现学生竞贫、贫困依赖、诚信缺失、不懂感恩等不良现象以及贫困认定困难、评定不公平、助学岗位局限等问题,本文以广东某医科院校为例,从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进一步提升该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 医学;资助育人;实践;研究
当前,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经济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的资助育人体系。本文以广东某医科院校为例,针对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受资助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调研,通过多种教育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该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成效。
一 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调查该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7份,有效问卷825份,有效率82.50%,内容涵盖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学生对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关注度以及反馈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1.该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以“经济资助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模式,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措施有机结合。
2.通过近年该校的大力宣传,资助育人工作在学生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据统计,在该校两校区不同学院中超过八成的学生都了解资助育人政策。
网络沟通由于在沟通同步性上的区别,又被划分为同步沟通和异步沟通。同步沟通(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是指互动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是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的,互动双方同时在线,一方所做的动作可以被另一方实时观察及感知。异步沟通(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则是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在时间点上错开,互动双方所进行的操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两者的差别在于互动是否同时,也就是时间维度的差别。[1]
近年来,贫困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加上媒体、社会舆论对资助工作的肯定,使部分贫困生产生误区:没钱上大学,就等国家、靠政府、求学校。而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单向性无偿资助,申请条件不高,助长了他们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二 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建立了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多维资助体系
勤工助学不仅能提高贫困生自身解困能力,逐步实现贫困生由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综合素质。但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岗位供给不足、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影响了勤工助学的工作质量。
4) 传统的梗预处理采用喂料机3+计量管5+电子皮带秤6组合方式的恒流量控制系统进行流量控制。如图2所示,采用此种流量控制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喂料机漏料较为严重,成本增加;② 喂料机后提升机4较为复杂,高度较高,扬尘较大,环境恶劣。其附属的诸如底带、链条不方便维修。此外,提升机也不方便清洁保养。
(二)结合育人目标,能力培养为则,设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多种类的勤工助学岗位。该校在教务、图书馆等部门均设置了勤工助学的岗位。部分二级学院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搜集兼职信息,为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提供多种渠道。
(三)以“班级-年级-学院”三级评定原则构建贫困认定体系
4.按照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固液比、酿酒酵母质量百分数为四因子,以葛根素的含量为指标,设计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表见表1)。
(四)紧抓心理、思想动态,强化育人功能,建立特色育人模式
针对贫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预防为主,通过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及班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体系。利用课堂、校园媒体、社团活动及宿舍文化等阵地,增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感恩意识,强化育人功能。
三 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贫困资格认定困难,易导致造假、竞贫现象
2018年,为了更好地将精准配肥技术推广应用,由玉稼兴合作社牵头,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建立了试验站,并与广东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在马卜子村建立起乡村小型智能液体配肥站——乡喜精准配肥站,通过引进公司的智能液体自动施肥机,为种植户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精准技术服务。
(二)单向性无偿资助,助长依赖心理,缺失责任意识
3.调查结果反馈:有近40%的学生认为资助力度不够大;超过35%的学生认为学校贫困认定的程序有待完善,贫困生的界定以及贫困证明材料和贫困的程度认定较难统一。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首先体现在贫困认定方面,谎报虚报家庭经济情况,骗取奖助学金。其次,大学生毕业后还贷违约的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毕业后学生就业分布分散,学校失去约束力,造成部分助学贷款的同学不按时甚至拖欠还款[2]。
(三)资助育人过程中暴露出部分学生的信用缺失
进行标贯试验24次,实测锤击数N’=15.0~21.0击,平均为17.5击;经杆长修正后N=10.5~16.1击,平均为13.1击。取样8组,共8件进行统计分析。建议其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为fak=280kPa。
学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三级认定机构,主要以“班级-年级-学院”认定模式为主,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根据标准认定为特别贫困、贫困和一般贫困三个等级,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对认定的贫困生进行核实、监督。
两台锅炉设计煤种均为烟煤,其中A厂干燥无灰基挥发分36.60%,低位发热量20 440kJ/kg,B厂干燥无灰基挥发分20.26%,低位发热量20 440kJ/kg。
(四)资助资金渠道有限,来源单一,受助面较窄
现行各高校对贫困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助学金、助学贷款,资助资金渠道有限,来源不足。虽然很多高校通过校友会、关工委以及设立优秀学子奖学金或爱心基金,但由于贫困生人数较多,特别在师范型和医学类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很高,效果不凸显。
资助育人工作首要就是确定资助对象,而贫困认定工作存在信息单向性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来定级。在现行资助程序简化、资助金额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学生互相竞争资助名额,谎报虚报家庭贫困情况。
(五)资助重经济扶助,轻精神帮助,特别是心理引导
现行资助政策重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而轻德育工作,一些受资助学生生活表现出过分自卑、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没有达到真正“脱贫”的目的。以物质扶贫为主,忽视精神扶贫的助学资助方式,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效果。
(六)勤工俭学岗位有限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按照国家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针对医学院校的实际,经过几年的完善和努力,该校已建立了以经济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为辅且育人功能比较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1]。
(七)资助育人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现行的资助育人政策,各高校基本都未建立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而且对资助的统计分析大多停留在学生受资助的人数、金额等方面,对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育人的效果缺乏跟踪和深入研究,资助育人效果很难及时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3]。
四 针对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资助工作的审核与监督,实施和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很多高校资助工作的审核监督机制不明,缺乏有效反馈机制。在贫困资助工作应建立信用考核制度,涉及违规的个人信息应及时纳入黑名单并核实结果,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定级评定结果。另外成立“年级-班级-宿舍”三级监督反馈机制,定期摸底贫困学生的消费情况并对评定等级及时修正。同时结合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系统形成横向联动机制,根据奖助学金的不同条件对申请学生进行筛选排除。
(二)进行“双向性”或有偿资助,强化学生自强自立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的贫困资助模式都是单向性无偿资助,这样很容易助长受资助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责任意识的缺失,违背了资助育人的目的。相比之下,“双向性”有偿的资助鼓励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参加义工等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付出向外界回馈爱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善“竞贫”的不良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4]。
(三)课堂与思想引导相结合,突出诚信教育,重在知恩感恩
针对贫困学生诚信状况的新特点,通过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依托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诚信、感恩教育。同时挖掘典型、宣传典型、表彰典型。在假期开展“校友诚信跟踪调查活动”,在校友中开展诚信现状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工作。邀请银行专业人员开展征信方面的讲座,为学生深入讲解信贷诚信的重要性和国家信用制度现状,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5]。
(四)推进校企合作,增加资助项目,拓宽勤工助学培养渠道
调动企业资源投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既可拓展资助渠道,又可克服单纯依靠政府和高校进行资助带来的诸多弊端,还可提高被资助学生职业素养、为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竞赛激励模式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有效模式。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功能,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联动”机制,从而达到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目的[6]。
(五)分层管理,精神帮助,定期普查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咨询、疏导、危机干预的体系。利用课堂、校园媒体、社团活动等阵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扎实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机构及工作队伍,以个别心理咨询为重点,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体,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服务、控制一体化工作机制,预防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件[7]。
(六)搭建平台,培养困难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现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特别是国家医改和规培政策的出台,贫困学生因其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弱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若单纯通过依赖政府和学校解决就业问题过于狭隘。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这已成为高校帮困助困的一条新途径,也是提高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继续以领导帮扶贫困生“结对子”形式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创业基地作为实战平台,加之制度保障、导师引领,挖掘贫困生自身优秀的创业品质,积极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自强走出贫困。
参考文献
[1] 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10):27-28.
[2] 曹海洋.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诚信意识培养路径选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92-93.
[3] 潘杨,武好明,王亚非.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在线,2012,(9):55-57.
[4] 徐英.有偿资助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6):51-56.
[5] 陈志远.对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7):122.
[6] 任晨阳,王志杰.校企合作背景下拓宽高校资助育人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7):26-27.
[7] 丁力杭.浅析以育人为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本文引用格式: 黄明毫.基于某医科院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77):226-227,24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7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医科大学学生资助育人实践资助项目(4DJ14005G)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黄明毫,男,广东揭阳人,广东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讲师。
标签:医学论文; 资助育人论文; 实践论文; 研究论文; 广东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