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中央银行科技工作新局面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中央银行科技工作新局面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开创中央银行科技工作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银行论文,抓住机遇论文,工作新局面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科技工作在党委和行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央银行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精神。经广大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会议电视系统、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内联网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试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01年加快了建设步伐。在完善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了工程实施方案和技术总体设计,应用软件开发、接口设计、国家处理中心改造、测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计划于2002年7月1日起在北京、武汉连个城市正式运行大额实时支付业务,2002年底推广应用到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沈阳、济南、西安、成都、深圳10个城市。

电子联行系统稳定运行,交易笔数、转发金额逐年上升。全国电子联行系统运行稳定,业务量快速增长,基本实现了电子联行业务到县。全国电子联行小站已达到1924个,通汇机构达到了20,000多家,网络覆盖全国,更好地为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2001年全年共转发往账39327785笔,同比增长26%;转发金额351876亿元,同比增长52%。

电子联行无锡灾难备份主站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计算机、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测试等工作,已基本具备电子联行灾难备份的条件,为2002年灾难备份系统正式投产运行奠定的基础。

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关于“银行卡联网通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到2001年9月末,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到超过3.58亿张;此外,还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已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近15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5.1万台,销售终端机(POS)近35万台。

为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一是颁布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制定并颁布了有关银行卡跨行通用的发卡行标识代码及卡号标准、银行卡磁条信息格式标准、银行磁条卡销售终端机(POS)规范、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基本形成了我国银行卡业务标准规范体系,为实现银行卡全国通用创造了条件。二是确定了全国统一银行卡联网通用“银联”标识。2002年一月,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深圳五个城市率先推出“银联”标识卡,之后再向全国其它城市逐步推广。三是大力抓好POS机清理整顿工作。到2001年底,POS机清理整顿已见成效,重复投资现象明显减少。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所在地都已基本解决了POS机重复布放问题。四是积极推进银行卡跨行联网。目前,已有11家全国性发卡银行、16个城市中心实现了与银行卡总中心联网,各联网商业银行的发卡行和受理行业务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通过总中心转接的异地跨行交易量大幅增长。1至9月份通过总中心转接的异地跨行交易笔数151万笔,交易金额达1.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7.92倍和2.57倍。2001年通过大力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我国银行卡用卡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2年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是:在全国300的城市实现商业银行系统内跨地区使用,100个城市实现银行卡同城跨行通用,40个城市实现“银联”卡跨地区跨行通用。

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显著。人民银行内联网已延伸到全国所有地市城市。人民银行内联网是在现有的人民银行通信网络和应用资源的基础上,利用Internet/Web技术和标准,采用浏览器结构而构建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对人民银行现有网络系统的完善和整合,满足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后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以及提高办公效率的紧迫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内联网是人民银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具有统一的网管系统和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加快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应赶快建立,全国联网”的重要批示,到2001年底,基本实现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全国联网的建设目标,为金融系统提供异地信息查询和防范信贷风险服务,为人民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为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2001年,人民银行抓紧建设、完善和并推广了有关的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金融监管统计监测系统”、“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外资银行非现场监管系统”、“金融机构档案管理系统”、“高级任职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系统”、“外资银行现场检查计算机辅助系统”、“农村信用社现场检查计算机辅助系统”等。

加快人民银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央行办公效率。人民银行电视会议系统已经延伸到所有的地市中心支行。2001年,人民银行电视会议系统利用地面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完成了各分行电视会议分系统的建设,使该电视会议系统延伸到全国所有的地市中心支行。总行召开电视会议,人民银行系统各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和300多个地市中心支行可同时收看。人民银行各分行也可以单独召开辖区电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减少了会议差旅经费。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和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推广应用到所有城市中心支行。人民银行公文传输系统于1999年11月开通了总行到分行、省会(省府)中心支行的公文传输系统,从2000年开始,人民银行不再发送纸介质红头文件。在此基础上,2001年全面完成了延伸到所有城市中心支行公文传输系统的建设。目前,不仅总行行发文和办公厅发文,分行对城市中心支行发文也不再发纸介质文件。公文下达过程“一触即发,即时到市”,保证了人民银行系统的政令畅通,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据统计,总行每天发送信息流量20M,接受40M;2001年总行发送公文约5400件,45000份;收文约7000件。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办公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银行总行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任务是实现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个人事务处理、电子公告、会议管理等功能。目前,行长辅助办公系统已投入运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在总行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信息平台提供“中经信息”、VOD财经信息点播、“法律法规大全”等,人总行信息网站流量达到21万次点击,使总行职工能及时查询各种经济、金融信息以及国内外发表的重要经济和金融的学术论文等;公文处理系统中的发文处理和签报处理子系统已在各司局投入使用,实现了收文、发文计算机处理;行内会议管理系统也在总行内全面投入使用,办公厅可以在OA网上安排会议;档案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总行员工可以在本人桌面办理档案借阅,查阅除绝密文件外的各个时期的档案;图书馆管理系统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已挂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总行的职工可以通过该系统和图书馆的人工配送,方便地办理图书借阅。各司局负责人事工作的专管人员可以通过人事档案系统,查阅、统计本司局的人事档案数据。规范了分支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在全国推广了经优化、完善、统一规范的分支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了总行到分行、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的电子邮件系统建设以及分行到辖区所有城市中心支行电子邮件系统的建设。全行已开设电子邮箱约2万个。同时,完成了货币发行管理系统、千户企业信息联网等业务应用系统迁移到电子邮件系统平台运行的任务。电子邮件系统开通后,全面实现了总行机关工作人员、分行机关工作人员、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工作人员、地市城市支行工作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责划分和要求,用办公桌面的工作计算机接收与处理业务应用系统来自全国各地的报送数据,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为贯彻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加强银行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2001年人民银行加强了计算机安全管理,抓紧建立计算机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防范体系,积极开展银行数据集中风险调查分析工作。根据国务院领导就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安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人民银行针对我国银行业数据集中风险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银行信息系统加密保密的措施、银行卡业务安全及防范措施等指导性意见。完善了计算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2001年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计算机安全检查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安全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产品及应用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等,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人民银行内联网防火墙子系统和防病毒子系统,确保人民银行的信息安全。

2002年已经到来,世界迎来了信息化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我们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我国银行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中央银行科技工作新局面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