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大学教育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心理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G6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之间。我国一般把从出生到青年期分为8个时期: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早期(15-18岁);青年中期(18-23岁);青年晚期(23~28岁)。根据这一分期方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在生理方面,身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已基本成熟,但心理的成熟程度滞后于生理的成熟程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安排大学教育教学的客观依据之一,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角度谈大学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大学生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适合进行精深的专业训练,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智力发展到青年阶段,逐渐进入最佳状态。智力测验表明,个体的智测分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发展到20岁以后才停止。由韦克斯勒(David Wechesler)智力量表得分可以看出,智力发展的顶点约在20~25岁之间,其中操作测验达到顶点的年龄较早,约在20岁。达到语文测验的顶点在25岁以后,并可延续到40岁以上。智力的发展可持续到20或20岁以上。(注:赵鸣九.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1.)大学生的观察力已发展到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能精确、细致、深刻地观察事物,其随意性和全面性大大加强。在记忆力方面,在学生的识记范围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大,比少年期学生约增加一倍以上。此外,大学生的意义记忆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大学生阶段,意义记忆是主要的记忆方式。大学生善于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识记材料,使材料系统化,便于记忆,因而,大学生对抽象材料和概括性材料的识记能力大为增强。这对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思维方面,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形式逻辑思维还是辩证逻辑思维都有了很大提高,尤以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最为迅速。根据我国23省市在校青年的辩证思维的测试结果来看,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总正确率只达到53.12%,有的省还达不到这种水平,最高的省份只达到65.66%。用这份试卷测试大学生表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总正确率达到74.44%,其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均达到80%以上,辩证推理为59.10%。(注: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150.)
前文提到,大学生的生理已趋成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因而,可以说,大学生的智能和体能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状况决定了大学生能够承担复杂艰苦的脑力劳动,适合接受大规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性是大学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青少年的一般文化素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青少年的智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但是,对专业性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虽然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但仅有专业教育会使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专业知识只有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才能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使学到的专业知识变得灵活起来。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所以,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建国以来,我国由于大学教育专业过于狭窄(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最多时达1,343种),给我们的教训已经很多。
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具有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与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教育不同。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即大学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争鸣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主要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二
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优质的发散思维上。发散思维有三个品质指标: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独创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创的程度。(注: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9.)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洁等人为了探索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根据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编制测试材料,对上海地区的大学生(包括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大专的文、理、工等十二个系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大学生共577人,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已得到较好的发展。以语文测验的结果为例,在60分钟内(每测验题10分钟,共6题),平均每人连续发散量(流畅性)为49.10,变通方面达到13.59,尤其有意义的是,平均每人在60分钟内的发散性思维中,有2.73是新颖、独特、确切的内容。图形、符号的测验也达到类似或更好的水平。(注:潘洁等.上海地区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测试研究,心理科学通讯[J].1983:4.)因此,在大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正是时候。日本的学者研究也认为,19~22岁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注: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237.)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首当其冲应当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只有充满了自由的学术空气,才能使新思维、新观点得以萌芽和生长,才会有创造产品问世。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各种认识能力普遍提高。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和分配性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操作能力也发展到高峰。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且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热情向上、勤奋好学、思维活跃。大学生的这些智力和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正处于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很强,受传统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较小,敢想敢说敢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学应该保护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淡化知识的权威性,树立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知识的学风。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创造力生长的最佳土壤,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尤其应该强调。中国历朝历代政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禁锢是非常严重的,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都是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写照。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极力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脱离常规。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太与众不同和太有个性是很危险的。自由的学术空气能给每一位“出头鸟”以安全感,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敢当出头鸟。
第二,要有创造型的教师。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关键还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造型教师具有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吻合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热爱学生、兴趣广泛、自信心强、胸怀宽广、幽默感强等个性心理特征。创造型教师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艺术上。哈尔曼(R.Hallman)总结了创造型教师的教学艺术,列举了其中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条方法: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第二,放弃权威态度;第三,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第四,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五,延迟判断;第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七,鼓励学生独立评价;第八,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第九,重视提问;第十,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第十一,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第十二,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注: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18-322.)
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之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self-cognition)、自我体验(self-sensation)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三个方面。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到认知成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体验,包括自尊、自爱、优越感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和自卑、羞耻、不满等否定的情绪体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自觉的过程,并非指无意识的自动调节。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意识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个体依赖性的减少和独立性的日渐增长。
个体的发展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日渐成熟,心理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人感”出现,自我意识猛醒,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了。但是,其心理还远未成熟,正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心理学家称这一阶段为“第二次断乳期”。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末期,也可以说是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末期。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已经有了更多的独立性,但与其已经成熟的生理相比,其心理发展是滞后的。大学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又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在许多方面还独立不起来。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其独立性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大注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从小倍加呵护、大包大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太强,甘心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安排。比如高考填报志愿大多是父母或教师的意思,入学时也是由父母护送来校。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这种状况愈来愈严重,许多独生子女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与人相处,只会读书。孩子独立性的欠缺会严重推迟其心理成熟的年龄,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尽快为他们独立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大学阶段正是培养独立性的良好时期,除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外,大学具有培养学生独立性的良好环境。首先,大学生一般都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离开自己舒适的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的几个同龄人生活在一间集体宿舍里。这种生活环境迫使大学生必须学会料理自己的一切生活琐事,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第二,大学的老师也与中学的老师不同。中学老师对学生管得比较多,从课上的讲解到布置作业甚至生活上都非常详细、具体,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不需要自己思考、自己安排;大学老师对学生管得要少得多,课堂讲授比较宽泛,讲课速度快、信息量大,课后很少布置作业,对学生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学生的自由很大。大学一般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以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展示自己才华的各种学生社团。这种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自由的空间。第三,比起中学生来,大学生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包括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应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客观地、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人的自我认识来源于两个主要方面: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成熟的认识应该能够客观地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进行社会比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第二,独立地进行决策和判断的能力。善于分析处理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决策。第三,恰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功的时候不把自己捧到天上,失败的时候不自卑,能够总是保持一定的自尊和自信。第四,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和自我监控能力。
收稿日期:2000-10-20